朋友 不应解散 应该发展
“九三学社”于1945年9月3日在重庆正式成立。“九三学社”的成立与******为首的共产党人的指导、关怀是分不开的。说到“九三学社”的主席许德珩,他和******曾结下过深厚的朋友情意。
******与许德珩相识于五四时期。那时,许德珩在北京大学读书,他是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许德珩当时常去北京大学图书馆看书。1918年6月,******因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留学来北京,为解决生计问题,就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两人在图书馆相识,并经常一起交谈读书体会,研究社会问题。由于志趣相投,两人结交为朋友。他们都经李大钊的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两人和邓中夏、高君宇等人还共同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发动爱国学生深入海淀、长辛店等处,向工人、农民传播革命思想。
五四运动前夕,******回湖南开展革命运动,从此两人一别长达20多年。尽管人各一方,但矢志救国之心都未变。许德珩曾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参与了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的事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许德珩参加了****外国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坚持与共产党合作。
1936年秋末冬初,许德珩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当时,******率红一方面等胜利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刚到陕北,红军条件十分艰苦。此时,人虽在北京的许德珩,心里却挂念着为拯救民族出苦难之中的******的处境。许德珩与北京****地下党的干部徐冰取得联系。他向徐冰打听******在陕北的境况。他问徐冰:陕北现在最缺什么。徐冰告诉他:“现在延安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物质供应困难,日用品和吃的都比较缺乏,尤其没有布鞋穿,大家都穿草鞋,也没有怀表。”许德珩与夫人劳君展是(当年******在一师求学时的同学,新民学会的会员)听到这些,心中十分焦急,连忙拿出自己的一点积蓄,决定买些日用品和食品送给******。劳君展到东安市场买了十几只火腿,30多双布鞋,12块怀表,托徐冰转交给******。由于徐冰未随便车送东西去陕北,而是托人转交。而当时的转交者并不知是许德珩夫妇所送,只知是大学教授。而******接了这份辗转而来的贵重礼品,心里十分高兴,但又不知何人所赠,只知是北京大学教授所赠。1936年11月2日,在收到东西不久,即向北京大学的教授写信致谢,信中写道:
各位教授先生们:
收到惠赠各物(火腿、时表等),衷心感谢,不胜荣幸!我们与你们之间,精神上完全是一致的。我们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正准备迅速地进到团结一致全国出兵抗日,我们与你们见面之期已不远了。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为中华民主共和国而奋斗,这是全国人民的旗帜,也就是我们与你们共同的旗帜!谨致民族革命的敬礼!
******
十一月二号
抗战后期,许德珩在重庆与一些知识界名流潘菽、黎锦熙等人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时常讨论时局。抗战胜利不久,为争取和平,******准备来重庆与******谈判。闻此消息,许德珩夫妇非常高兴,急于与老友会面。
9月10日,来重庆不久的******发请帖邀 许德珩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吃午饭。一见面,******高兴不已,他一手拉着许德珩,一手拉着劳君展,笑着说:“想不到我们在这里见面了。”三人相逢,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他们从回忆在长沙的生活起,又谈到了在北大的往事。许德珩夫妇还向******讲述了赴法勤工俭学及回国后的工作、生活情况。******则向他们介绍了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斗争生活,******风趣地说:“你们知道我这个人怎么会打仗呢?我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介绍了延安的生产与生活情况。他说:“经过大生产运动,现在陕北人民的生活显著好转,基本上达到了丰衣足食。回想初到陕北时,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北平的教授先生知道我们物质缺乏,还给我们送来火腿、怀表和布鞋,真是令人感动。”(孙琴安:《******与名人》,第340页。)此时,劳君展才把1936年买东西送给******的经过说了出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东西还是你们送的呀!早就收到了,让他们吃了,用了,我也吃了。多谢!多谢!”
随后,******与许德珩谈起重庆知识界的情况。许德珩向******谈到了“民主与科学座谈会”的情况。******对这样的活动大贺赞赏,说:“既然有许多人参加,就把座谈会办成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许还是担心参加的人数少了点。******却认为“即使少也不要紧,你们都是些科学文教界有影响的代表人物,经常在报上发表意见和看法,不是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吗?”这天午宴来作陪的有******等人。吃罢午饭,许德珩夫妇起身向******告辞时,劳君展特意关照******说:“重庆气候不好,山城不可久留,早作归计为好。”******知其中心意,心领神会,一笑而别。
在******的关怀下,1945年9月3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正式成立,许德珩当选为中央主席。1949年初,全国政协会议正加紧筹备。******指示要“九三学社”向新政协筹备会写一报告,参与新中国的建立工作,成为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1949年底,沈钧儒认为“人民救国会”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宣布解散。当时,“九三学社”的一些人也认为该组织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提议解散。在解散的决定即将作出时,******访问苏联后回到北京,他得知此情况后说:“人民救国会”已经解散了,是很可惜的,“九三学社”就不要再解散了,并指派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向许德珩等人讲述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九三学社”不仅不能解解,而且还应该发展。在******的关怀下,“九三学社”作为****的朋友和助手,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新的贡献。(路海江:《******和他同时代的人》,第375页。)
新中国成立后,******与许德珩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制定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时,******能认真听取许德珩的意见。记得许德珩担任水产部部长后,有一次去舟山群岛视察渔业。舟山群岛地处东陲,是大陆同台湾争夺渔民的重要捕渔区。海峡两岸的渔船都可以行驶到舟山群岛外边。许德珩视察时发现一个情况:即:台湾的渔船一遇到大陆的渔船,就请大陆的渔民喝酒,送日用品,而大陆政府则全然相反,卖给渔民的绳索、毛竹的价格,不但不降低,还要加价,政府一共加收到50万元之多,渔民们对此颇有意见。许德珩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就与水产部其他领导商量,作出决定,把多赚的50万元退还给渔民,渔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后来******得知此事后,一次,当许德珩、******、******碰巧在一起时,******便当着许德珩的面,向******说起这件事。******听了,忙点点头,说:“应该这么办。”显然,******是赞同许德珩的做法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感到政府的政策应该对人民有利。
岁月久长,点点滴滴,却反映了******与许德珩的亲密友谊。他们的友好合作关系,实际上折射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亲密关系,确实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