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
24908000000040

第40章 我们既是挚友 又是诤友

张治中是国民党内一位富于传奇性与戏剧化的著名人物。1916年张治中投身于保定军校学习,就与******先后同学。从那时起,至1949年3月底,为国共和谈之事,赴浙江奉化溪口最后一次面见******止,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中,他与******结下了血肉难分的联系。******对张治中一贯赏识,且大加提拔,委以要职,予以重用。在******统治大陆的20多年中,张治中成了******的心腹爱将,国民党最高决策层的要人。而张治中对******,几十年来,亦是竭智尽忠,忠心不贰,时时维护******的声望与地位。不难推测,依据张、蒋二人的密切关系,张治中的政治态度也许会同******如出一辙,并无二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张治中虽多次率兵打仗,但他从未与共产党的军队交过手,打过仗。在八年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他受******与国民党政府的委派,出任国民党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和******、******,以及许多红军将领打交道。所接触的****领导人,人数之多,交往之频繁,关系之融洽,恐怕在国民党内再找不出第二人。重庆谈判中,张治中亲自接送******往返于重庆、延安之间。1946年春,又一次同马歇尔、******为整军谈判一事再去延安。“三到延安”,这也成为历史的佳话。

从张治中送******从重庆返回延安开始,两人成了最知心的朋友。可以说,他们既是挚友,又是诤友。两人交往的故事,确实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启迪。

******去重庆和谈时,张治中与赫尔利同去延安迎接******。到重庆后,由于社会环境复杂,为了确保******的安全,******考虑到最理想的住所莫过于张治中的官邸——桂园。因它离****代表团驻地曾家岩50号与红岩村都不远,地点适中,又在马路边,汽车进去方便,而且马路对面就是******的侍从室,******自己在城内的官邸也在对面院内,这一带戒备森严,特务不敢轻举妄动。当******将此想法婉转地告诉张治中时,不料,张治中早已想到了这一点,他立即爽快地答应了。

为了让******住好、休息好,张治中将全家迁到一训练团的小院暂住,还特别留下自己家庭晚辈、当时任政治部附的张家惠在桂园接待事务工作。同时,另派洪兴华专为******和随行人员等洗衣和做清洁卫生工作。张治中又专门抽调了政治部特务营手枪排担任警卫,并对警卫人员再三强调:“保卫******主席,要胜过我十倍。”

谈判结束后,******要返回延安,******又找到张治中说:“让******主席一个人回去我可不放心!”张治中当即表示:“我既然接毛先生来,当然要负责送回去。”10月8日晚,张治中还为******举行盛大的欢宴晚会。张治中在致词中说道:只要双方有诚心,互谅互信,就能解决协定中所规定的任务。他又说:“我今天请大家到这里来,一方面是为了对毛先生这次惠然莅临重庆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同时也为了毛先生这四十天的辛苦现在回去了表示欢送之意。”******接着致答词,他说:“我们互谏互信,共同一致,克服困难,一定可以建设新中国!”

张治中送******抵达延安后,张治中看到民众欢迎的热烈场面,深受感动。为了表示感谢,****中央与边区政府在杨家岭举行盛大宴会,宴请张治中。首先朱德致欢迎词,随即张治中讲话,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此次谈判是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士所期望的,没有毛先生去重庆,便不会有今天的结果,不但解决了两党间的一些问题,并初步奠定了中国国内和平、建国的基础。”

12日清晨,******等中央领导人与张治中共进早餐。席间,******笑着说:“重庆谈判,承你热情接待,感激得很呢。在你们重庆,你用上好酒席招待好。可是你来延安,我只能以小米招待你,实在抱歉得很呀!”

第二天,******亲自送张治中去飞机场。在车上,******笑着对张治中说:“我在重庆调查过,大家都说你在政治部和青年团能做到民主领导,也不要钱,干部都愿意接受你的领导,我还知道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张治中问:“何以见得?”******举例说:“有事实为证,第一,你把《扫荡报》改名为《和平日报》。《扫荡报》是在江西围攻我们时办的,你要改名字,一定有些人很不赞成的。第二,你把康泽办的一个集中营撤销了,是做了一件好事。”

张治中没料到******对他做的这些有利于和平的事知道如此清楚,心里更增添了对******的敬重,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从1945年8月我第一次到延安与毛会面之后,他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以后多接触一次,印象就更加深一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的细心和诚挚,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违背人民意愿,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最后导致惨败。大势已去,加上******等人的真心诚意的挽留,张治中痛定思痛,在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后,便决定留在北京。6月27日,他针对台湾国民党的造谣生事,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对张治中的行动表示理解与坚决支持。1949年9月,******邀请张治中参加新政协,并在中央人民政府中担任职务。对此,张治中感激地对******说:“过去这一阶段的政权是我们负责的,今已失败,成为过去了,我这个人也应成为过去了。”******笑了,说:“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了声明,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年初一做起。”张治中会意地点头称是。

新中国建立之初,张治中亲眼目睹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生的政权,并开始了国家的各项建设。新的国家政权如此有效率、有作为,这一切使得张治中“多少年来内心的郁积为之一扫而空,精神上得到解放,对共产党更是热爱和敬佩。”

由同情共产党到“诚心诚意地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思想感情上的升华便转化为新中国服务的具体行动中。

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开幕。张治中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次盛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即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国徽的图案。当时,应征提交的提案有2000多种,最后,经审查小组审查,提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三幅,那就是旗为红底,象征革命,左上方一颗大星,象征共产党的领导,旗中一横杠或二横杠或三横杠,一横杠代表黄河,二横杠代表长江、黄河,三横杠加珠江,都是象征中国文化发源地。在小组开会时,张治中曾举出许多理由表示反对,但是没有结果。再过几天就要由大会作决定了。张治中想到此事非同小可,有必要直接向******陈述自己的意见。在向******报告之前,他联想到在政协筹备会召开前夕,他曾就国家名号问题向******反映过意见。当时,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国名,张治中对******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干脆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觉得张治中的说法有理,建议大家采纳。经筹委会反复讨论,终于最后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张治中心想,******这次是否仍会听取他的意见呢?其实,******也十分关心上述问题的讨论。在大会作决定前,******邀集了一些军人代表召开座谈会,张治中也参加了。会中,张治中试探着问******:“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如何?”******征询张治中的意见,“我反对。红地国旗代表国家和革命,中间这一杠,不变成分裂国家、分裂革命了吗?同时以一杠代表黄河也不科学,地图上哪有以一杠代表河流的?在老百姓看来,这一杠还会联想到是一根棍子,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张治中直言相谏,越说越激动。******沉思片刻,慎重地说:“你说的倒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过,有些人主张采用这一图案,也举出不少理由。这样吧,我们再约一些代表来专题研究此问题,你也来。”过了两天,******约了四五十人座谈,张治中也到了。他到会后,看到代表大都是文艺界的,特别是美术界的一些画家。******首先发言说:“我知道反对这‘黄河’的大大会恐怕要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四分之三到三分之二的赞成人数,通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样不够圆满,我们一定选一幅让全场通过才好,大家想想吧。”说到这里,******把发给大家参考的图案翻出第三十六号解释说:这是五星红旗的图案,问大家“这个怎么样?”张治中首先表示赞成。到会的大多数代表也说“好”。只有两三个人提出异议:“这四颗小星是代表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将来进入社会主义,后两个阶级没有了,国旗不是又要改了吗?”张治中听到这些话,心想,这也是一个问题。******听到个别人的意见,非常敏捷地对与会的代表说:“我们把说明改一改好不好?不说四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就是五星红旗象征中国人民革命大团结!”******的发言,使大家都很高兴,一致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大会对此方案一致顺利通过。对这件事,张治中感触很深,照说,有四分之三到三分之二的人数赞成便是多数,但是******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连少数人的意见也照顾到了,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真正的民主精神。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后拟发表公报。公报原文只写了主席、副主席的名字,56位委员的名字没有列上。张治中在讨论公报时提出:“这是正式公告,关系到国内外观感,应该把56位委员的姓名同时发表。”对张治中所提意见,******非常赞同,认为这样写可以表现我们中央人民政府的强大阵容。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前,张治中得知******不准备在大会上讲话,他想,这恐怕不妥。于是,就通过******、彭真建议要******在会上讲话。后来,两人转告张:“******仍不愿讲话。”张治中性急得很,迫不及待地写了封信给******。信中措词略带质问意味,大意说:“您作为人民领袖,又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民代表的会议,怎能不说话呢?”过了两天,在一集会上,张治中见到******。******笑着对他说:“就是你一个人希望我讲话。”“不是我个人,是全体代表,全国人民都希望听到您的讲话。”这次交谈后,******还是不同意讲话。可是,在开幕式上,******还是讲了话,话虽简短,但既全面,又扼要,有力量。“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代表们听到这激动人心的讲话,都深受鼓舞。开幕式后,******在休息期间遇到了张治中,说:“还是你胜利了!本来我不准备讲话,只因开幕式是我主持,就拿起笔来想写,谁知越写越多,就成了一篇讲话了。”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刚开过,张治中就提出一书面建议,即人大常委会委员每年应该出去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此建议由彭真秘书长转交给刘少奇委员长。后来,******也看到了,并主张全国人大代表,还有全国政协委员都应该去外地视察,做调查研究工作。

有一次,在会议休息室里,有人讲到视察的事是由张治中建议才实行的,张治中听到后笑着说:“建议视察的范围已经主席宣传扩大了。”******听到后随即用幽默的语调说:“他这个人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

可以说,从三到延安起,张治中与******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两人的友情也不断加深。张治中自己也感到,多次的交往,他和******已成为交情甚笃的朋友。******很欣赏张治中的待人片中;张治中则钦佩******的宽宏大度,平易近人。每每回想起与******接触、交往的情景,张治中心中就自然地萌发出一种对******的崇敬之情。******胸怀豁达,和蔼可亲的领袖风范,着实令张治中感动不已。记得1952年的夏天,张治中刚从西安回到北京,他正想去看望******,顺便汇报一下自己在西北的工作中。而******却闻风先到了他家,垂向殷勤,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待人诚恳,对张治中关怀备至,这是他永远不能忘怀的。张治中清楚地记得,******为了照顾他的生活,总是把各地送来的食品,派人分送给他一份。最有趣的一次是山东胶州一农业合作社送给******几颗大白菜,******特别分送给他一棵。张治中叫夫人称了一下,这棵白菜足有27.8斤。妻子舍不得吃,就用沙土把它栽在一个大花盆内,摆在客厅中间,足足放了几个月。

特别是在1958年******年代中,******与张治中的交往与友情,可谓达到了顶峰。这年,******视察大江南北,特别邀请张治中同行。两人到了鄂、皖、苏、浙、沪等各省市视察。一路上,两人谈笑风生,兴致极高。虽只有20日的视察,但张治中觉得收获极大,“二十日来如坐春风化雨中”。

从******与张治中交往的史事中,我们看到了两人高尚的人品与德行,他们都待人以诚,心地坦荡。我们更看到了作为执政党领袖的******的从善如流,虚心采纳意见的宽广胸怀。为政者,从谏如流,国之昌矣,民之福矣。******与张治中的交往,算得上是真正的挚友与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