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
24908000000050

第50章 尊重、支持与谅解比什么都重要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之一。******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自然,两人有过交往。而且,两人的关系甚为友好。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瞿秋白犯过“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他主持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曾对坚持正确意见的******进行过打击。但******并未就此而与瞿秋白积怨。事后,两人仍保持着良好的战友关系。对两人真诚交往的事迹,后人理当永远传诵。

早在1923年于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与瞿秋白相识了。两人都 赞同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的进行。他们不赞成张国焘等人的“左”倾关门主义主张。最后,大会通过了瞿秋白起草的党纲。最后,******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瞿秋白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在****领导机构中,******任中央局委员和秘书,瞿秋白任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会后,两人又去上海共同参加中央的领导工作。1924年1月,******和瞿秋白一同出席了在广州召开 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且,两人都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可见,******与瞿秋白在推动第一次同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中,两人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仅如此,******与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是最先注意农民问题的有远见的领导人。******最早在湖南组织发动农民运动,并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作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文中特别提出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关心农民的痛苦,实行激进的土地 政策,依靠无产阶级,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以团结真正的朋友,打击革命的敌人。瞿秋白早在1922年底就撰文介绍了自己旅俄期间所了解到的苏俄政府的农民政策。他在为****“三大”起草的党纲草案中就提出:“不得农民参加,革命便不能成功。”。******与瞿秋白在农民问题上意见的一致性,显然与陈独秀的看法相左。但两人仍坚持自己的关于农民问题的主张。1926年5月;******主持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他特意邀请瞿秋白去讲课。瞿秋白为学员讲讲了《国民革命中之农民问题》,指出革命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提出实行耕地农民组织农民自己军,农民要参加政权,实行乡村政权归农民等,许多想法和******略同。

但是,******与瞿秋白在农运方面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却为陈独秀所不容。陈独秀主持的****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案》中,指责农民运动“过左”,限制农民协会“不能带有阶级色彩”。瞿秋白对此予以抵制,他在布置党内宣传工作时,指出:要依据******1926年9月写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意见,增添宣传内容。在******与瞿秋白的密切配合下,有力地抵制了陈独秀等人对农民运动的责难,推动了农民运动向纵深发展。1926年11月,****中央成立了以******为书记的农民运动委员会。

针对党内对外农民运动进行种种斥责的论调,为了驳斥之,1927年初,******调查了湖南长沙等五县的农民运动,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在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战士》周刊上发表。随后,******将报告寄给中央,陈独秀反对******的观点,拒绝在中央机关刊物上发表。但瞿秋白却十分赞赏******的观点,对陈独秀的这一做法异常气愤,他说:“目前党内,特别是在中央,有些同志不敢支持已经开始的农民革命斗争,反而横加指责,今天一个过火,明天一个越轨,这不行。******同志这篇文章,是亲自下去做了几十天的实地调查,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他不顾陈独秀等人的反对,即以高度的革命热情,推荐和评价了******所作的报告。并将此报告交给党的********——长江书店,印成小册子,取名为《湖南农民革命》,发放到各地。4月11日,瞿秋白还为******调查报告写了序言。他在序中写道:“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前线去奋斗,******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

瞿秋白不仅自己爱看******写的调查报告,他还推荐给家人阅读。1927年7月,妻子杨之华由沪来到武汉,一见到她,瞿秋白就从抽屉里取出《湖南农民革命》等三本书给她,说:“这是我在武汉与你的见面礼。”他特别拿起******的《湖南农民革命》,说:“这是一本好书,人人应该读几遍,希望你也好好读。”

由上可见,在农民问题这一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上,******和瞿秋白是心心相通的。瞿秋白是******从事农民运动的最坚定、最有力的支持者。

1927年8月7日,中央紧急会议在汉举行,瞿秋白主持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与纠正了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湘赣鄂粤四省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主要任务。******出了这次会议。他在会上多发言批评陈独秀的****错误,指出“今后党的上级机关应尽心听下级的报告”,“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选举了临时中央政府治局,瞿秋白当选为委员,******当选为候补委员。瞿秋白后来还当选为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在会后作为中央特派员,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由于党内一部分同志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仇恨和对陈独秀****错误的愤怒而滋长起来的小资产阶级急性病,最后发展为“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7年11月,在瞿秋白主持下,中央临时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在关于革命性质和党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策,在对革命形势的估量,以及对党在“现时的总策略”等问题上都犯了“左”的错误。11月扩大会议认为******在领导秋收起义中,违背中央策略,没有攻占长沙,是“单纯军事行动”,没有提出土地革命的政纲,“没有执行屠杀土豪劣绅的策略”,据此决定撤销彭公达、******等人省委委员资格。******对省委的错误“应负严重的责任,应予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盲动主义错误,受到了******等党内许多同志的抵制。到1928年初许多地方即停止执行。

在1928年7月于莫斯科召开的****“六大”上,“六大”后,瞿秋白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等职。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作报告时,还要求中国同学认真学习******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他高度称颂毛、彭是当时中国工农群众爱戴、敬重的领袖,是湖南和广东农民中的“王”,号召学员要学习******和彭湃的革命精神。

1931年1月,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后,瞿秋白与******都受到了王明等人的打击。

1934年1月,瞿秋白从上海赴中央苏区,与******再次相会。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委会主席;瞿秋白当选为中央执委会主席团委员,任中央教育部长。在中央苏区,二人交往较多。******常去瞿办的图书馆看书,并经常交换对一些重大革命问题的看法。有时,二人还互相做诗酬唱。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组织上考虑到瞿秋白身患肺病,就被留在中央苏区。当红军到达遵义时,******还牵挂着瞿秋白等老战友,他还特地打电报给中央苏区中央局,妥善安顿瞿秋白同志。

1935年6月18日,因叛徒出卖,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队俘虏,最后英勇就义。

当******在长征途中闻知此消息,非常悲痛,他对冯雪峰说:“不仅是你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也失去了一个好朋友。”******长征到达延安后,鲁迅曾托冯雪峰把瞿秋白著的《海上述林》带给******。******认真读了此书。1936年,******与斯诺会见中还缅怀瞿秋白这位党的早期领导人。他说:“在莫斯科,支部的创始人有瞿秋白等人。”1939年,他与老友肖三还谈到牺牲的蔡和森与瞿秋白等人。他说:“特别是蔡和森和瞿秋白,正值壮年有为之时,不幸牺牲,可痛可惜。”

后来在不同的场合,******与人谈话时都提到了瞿秋白,他说是教条主义搞宗派,把瞿秋白等人留在苏区,最后被敌人杀掉了。

1945年,****中央在六届七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瞿秋白一生的革命经历,给予了充分肯定。决议指出,瞿秋白“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也英勇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他的无产阶级英勇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

1950年,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得知中央将出《瞿秋白文集》,她给******写信,希望他能作个序。******收到信后,心想,即使再忙,也要写!于是,******为即将出版的《瞿秋白文集》作序。序中写道:“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写完序后,******还给杨之华附了一信,信中说:

之华同志:

来信收到。瞿秋白同志文集出版,甚好。写了几句话,不知可用否?此复,顺祝

健康

******

十二月卅日

******作的序,热情地赞扬了瞿秋白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昔日战友的深深怀念。尽管他们之间也发生过一段不愉快的往事,但******认为两人的革命情谊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