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
24908000000006

第6章 爱女情深 不搞特殊

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给四万万中国人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话:穷苦人民翻身作主人,也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全部信仰。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是一位父亲,尤其是对长期留在身边的两个女儿李敏、李讷更是爱护有加。很多材料都表明,建国后毛泽东在办公之余时常与此时年纪尚轻的两个女儿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教育她们怎样做一个正直的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人,体验一个普通父亲的全部过程。两个女儿也经常被父亲的这种关怀之情感动不已,有时也对他的苛守原则疑惑不解,当然更多的是对父亲的崇拜和感激。她们在领袖加父亲的教导下更加宽厚善良、淳朴正直,不爱抛头露面、争夺名利,用端正的行为在人生道路上漂漂亮亮地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李敏、李讷为什么不是毛姓?原来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20万军队进攻延安,情况万分危急。党中央临时放弃延安,出于革命的需要毛泽东用了李德胜这个名字,“李”字就源于此。同时又取《论语》中《里仁》篇的一句话:“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曾慈爱地拍着毛娇娇(即李敏)的头说:“娇娇,爸爸姓毛,这是不错的,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爸爸曾经用过润之、子任、李德胜等十多个名字。爸爸特别喜欢李德胜这个名字。”两个女儿名字的来历就可见父亲的用心良苦了。

李敏降生于一个戎马倥偬、刀光剑影的时代,当时父母亲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奋斗,根本无暇细心照顾孩子。不是孤儿却胜似孤儿,李敏的童年因此是孤寂、模糊的。她3岁便离开爸爸,远赴苏联,直到1949年5月再见爸爸时,已是个12岁的女孩子了。在苏联呆了七八年,可以说一口地道的俄语。但一回到祖国她就要学中国话,认中国字。对方块字的学习让李敏尤感吃力,毛泽东常常在百忙中抽空为女儿写出仿帖、细心辅导。李敏既识了字,又练了书法。为了尽快提高她的中文水平,毛泽东定时布置任务,不时地予以帮助;不仅如此,他还专门为李敏请来一位中文老师,为她讲授唐诗、宋词、元曲从有关古典名篇名著。当然在生活上毛泽东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女儿的成长。李敏天生体质孱弱,食量少,吃得慢,父亲常耐着性子坐在女儿身边,或者静静地站在女儿身边,十分怜爱地看着女儿吃饭,并慈爱地说:“娇娃莫急,慢慢吃,细嚼慢咽好。”

跨进中学校门,李敏看到不少同学要求进步,积极向上,并满怀热情地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她郑重地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却不敢交给党支部塞在书包里好多天。在这个时候,激动不已的她多么想与一位知己交流啊!找爸爸!她的眼前突然一亮,高高兴兴来到爸爸的书房,“我想入党”。李敏很激动,说完就不好意思低头看着脚尖,静静等候父亲的反应。

“你为什么要入党?”一般父母都会对儿女的进步行为表扬鼓励一番,李敏没想到父亲冷不防给自己设了一个钉子。

“人家的爸爸都鼓励子女好好努力,争取早日入党。您不鼓励我,反问我为什么要入党。我真不理解您的意思。”李敏的话语里透露出几分疑惑不解。

见到女儿忧虑和生闷气的模样,毛泽东忍不住笑了,“爸爸不是在帮你解决问题吗?问你为什么要入党有什么不对呢?一个人要入党,这是件好事嘛。就是好事,也要问个为什么?要入党,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入党,要端正入党的动机,才是首要的……”

“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李敏一激动就觉得自己有点语无伦次了。

“那我好好想想,再跟您谈行吗?”绝不会轻易放弃的李敏立刻哀求爸爸。

“好嘛,爸爸的大门向未来的共产党员敞开着!”李敏放心地走了。就这样,同志式认真而严肃的思想谈话结束了。

有“红色公主”之称的小女儿李讷格外受到毛泽东的疼爱,不知多少次在紧张工作之余,父亲抱住李讷,轻轻拍打着她的后背说:“娃娃,我的好娃娃,乖娃娃!”李讷呢,也搂着父亲的脖子亲昵地喊:“爸爸,我的小爸爸、乖爸爸。”

可就是这样亲的父女之情,毛泽东不许女儿同自己一道吃小灶;纵然李讷不敢独自走夜路回校,也不让人派车接送。1960年冬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卫士长李银桥派卫士尹荆山去看望李讷,当他看到李讷脸色难看时,就问她是不是生病了?李讷忸怩半天,才喃喃地说:“尹叔叔,我确实很饿……”李银桥听完尹荆山的汇报,就背着主席,悄悄给李讷送去一包饼干。但这样的小事也蛮不过毛泽东,知道后,他声色俱厉,毫不留情:“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

卫士长李银桥有些不服气:“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

“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毛泽东拍了桌子,既而无不感叹,“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只有熬到了星期六,李讷才可以和父母亲团聚。炊事员因此特地多下了一倍的米,做了四菜一汤,还有辣子、霉豆腐等四个小碟。李讷忙着在卧室向爸爸汇报学习情况,未了委婉地抱怨学校食堂的菜少,饭量不足。毛泽东鼓励女儿:“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

饭桌上的李讷一点也不客气,一阵狼吞虎咽后,看到爸爸妈妈还没动筷子就急忙说:“你们不吃我就全打扫了啊。”

“打扫光。”毛泽东怔怔地看了一会儿女儿,就再也不敢多看,他马上盯着报纸,继续说,“三光政策,不要浪费。”其实,李讷并不知道父亲平时吃什么。如果她知道父亲常常只吃一顿马齿菜,就不敢这么放肆了。她把饭菜吃得一点不剩,还意犹未尽:“今天的饭菜真香哪,可惜——对了,尹叔叔,还有汤吗?把这盘子涮涮,别浪费。”

站在一旁的尹荆山听到李讷的话,一阵心酸,任眼泪吧哒吧哒往下掉,提起沉重的双脚向厨房走去。他拿来两个白面和馒头,李讷犹豫地看了看父亲后,掰开一块馒头擦擦盘子便往嘴里送,毛泽东抿了抿嘴,站起身晃了晃走开了。

晚上江青心事重重地找到毛主席,“主席,李讷太辛苦了,你看是不是可以——”

“不可以。”毛泽东说得斩钉截铁,“同全国人民比较来说,她还算好一些。”

“可是——”

“不要说了。我心里并不好受,她妈妈也不好受。”毛泽东语气软了一下,然后又坚定地说,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是规定给我一定待遇。而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就不能享受。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还是各守本分的好,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以后李讷还是常常忍饥挨饿,但爸爸的严格要求和以身作则又让她毫无怨言,她和姐姐一样理解爸爸,知道做主席的女儿也一定要听爸爸的话,给爸爸争气,不搞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