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执行的效力
24911100000003

第3章 性灵——健全组织的长期目标

从某种角度来考虑,传统管理的理论状况和心理治疗很相似:一群差劲的人做了差劲的事,整天信口开河,他们就是没有勇气仔细描绘自己的目标、目的以及长期的计划;他们似乎害怕讨论价值与目的;他们总是希望跟20世纪的科学家达成一致。假若我们检查清楚开明企业、开明组织、开明团体的长期目标,就发现整件事是根本产生不了任何意义的。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心理治疗的目的和长期目标是使人们运用超越动机,达成自我实现。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健全社会的功能,也是健全教育制度的功能。

接下来,我再补充一点,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的长期目标,也是所有准心理治疗团体像学习团体、敏感度训练和领导团体的长期目标。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所说的内涵,我先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学习团体,其简称为T团体,由社会心理学家莱温所创。将8~14人组成一个小团体,采用敏感度训练的方式,由指导员负责引导并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并接受别人的建议,以达到以下的目标:员工自知、人际的了解、沟通的技巧、接纳他人。所谓敏感度训练,就是经由小团体的人员互动与沟通,使团体的员工能藉此认识自己、了解别人,进而提升自我的效能。

人本管理的长期目标也是一般组织理论的长期目标。一本书接着一本书,不断地讨论新的发展、新的组织理论、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对人性的重新理解,特别是关于动机的新知识和新观念,但是对于理论的价值和目的却只字未提,即使有也是非常模糊的。至于动机理论的高等层面,也就是它的长期目标、超越动机或是存在价值,是希望人们更健康,进而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即使我们不管长期目标,只着眼于眼前的目标——创造利润、成为健全的组织、保障未来。这是完全真实的,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任何一家企业的领导者都希望能永久经营企业,他们心里想的不是2年或3年,而是50年甚至100年。他们不仅希望能经营100年,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自己的组织或团体能健全地永久经营。所以我常常感觉到,他们总是在处理如何扩大经营规模,如何把工作时间再延长一点儿,或者是修正亨利·福特的经营策略之类的问题。不过,我认为此时有必要讨论人类动机和长期目标。

我很少看到有哪位经理人或学者,有勇气以长期的观点、乌托邦理想或有价值的观点作思考。他们一致认为,较低的人力流动率,较低的缺席率,良好的道德或更多的利润才是经营企业的成功之道。但他们这样做其实忽略了人本管理所强调的心理健全成长、自我实现与个人发展。

我怀疑,他们是否害怕后者是一种预先的道德说教。这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是因为有些人有说教的天性。可是,在一个企业内,如果从长远来看,除了头脑精明、意志坚定和利润的考虑外,还必须顾及员工发展、员工训练以及组织环境的改造。这些都与心理治疗、教育体系分析、政治民主分析的目标一致。

如果每位员工都清楚企业的未来目标、方向和长期计划,那剩下的都只是技术上的问题,或是如何使方法符合目的的事,完全可以轻易地获得解决。不过,长期目标如果混淆不清、相互冲突、难以理解,那么,所有关于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讨论将完全失去效用。

我必须清楚地说明,开明企业除了短期目标外,更要有长期目标。企业必须有长期的打算,以一世纪为单位,而非四五年,利润的创造将因此更为乐观。开明企业的尤赛琴理想、健全心理和道德感的坚持将全面改善组织的营运,当然包括获利表现。

通过不断追踪人力资源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人们已开始建构完整的流程,衡量开明管理如何达成财务上的成功。

与员工共享利润和收益的企业,与那些不和员工共享利润的企业相比,在财务上的表现更为出色。

在广泛的范围内,与员工分享信息,邀请员工积极参与的企业(这里的介入程度定义是智慧性的参与),营运表现比独裁管理的企业好上几倍。

弹性的工作设计(弹性的工作时间、轮流休假制度以及工作延伸)更能创造财务上的成功。

人员的训练和发展对企业财务表现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企业的盈余有2/3是因为集体经济参与、智慧参与、弹性的工作设计与人员的训练和发展。

改变对待员工的方式,也许比改变薪资结构,更能提高生产力。很明显,员工的参与可以协助企业拟定更完善的补偿金制度,包括利润共享、所得分享,此外,员工认股计划的效用更佳。

毫无疑问,在未来的管理理念中,官于对待员工的方式以及员工对营运、财务表现的影响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不同的论调。有些理论也许仍会认为,除非是有利可图的事,否则不做。但更大的争议在于:开明社会中,企业与工作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在未来的岁月里,商业企业营运的目的已不仅仅是赚取利润,另一个更有价值的意义是,一群人聚集在一个组织内,他们凭借不同的方式(但都合乎法律规则的)获得各种各样的需要,并且以服务于全体社会作为组织发展的长期目标。利润的确是商业的生命调节器,不过,它不是唯一的,人性和道德等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至少从长期来看,这与企业的生命是同等重要的。

塑造优心态而非创造行为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一个“真正”关爱子女的母亲,即使以任何一种行为对待孩子,哪怕是体罚或出手打自己的小孩,同样会使小孩具有良好的性格。

这说明了一项事实,对人类而言,以何种方式来表达爱并不很重要,爱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资料至少都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这种关系的原理。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能完全说明他所具有的性格、隐藏的个性或态度。

总体来说,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察觉出某人是在演戏,但却不能察觉其透过行为所要表达的内心想法。

因此,有可能产生以下的结果:上课、读书、接受各项训练,而且努力将自己表现得像是一位优秀经理人的主管,如果他的性格并非真正的民主、负责或有感情,那么他的努力不会有太大的功绩。

这就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存在主义的问题:“真正是”某种人与“试着成为”某种人的区别。在这对矛盾中,真正是某种坏人与某种好人之间,一定有其过渡阶段。

如果一名窃贼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窃贼,并希望成为一名诚实的人,唯一的方式就是有意识地努力让自己不是一位窃贼,有意识地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诚实的人。努力让自己成为诚实的人依靠的是自我意识、人为控制,而非自然的、天生的性格行为。自然的诚实行为是由内心真实的性格所表露于外的行为。只有通过不断尝试诚实行为,也只有如此,才能让一位骗子变成一位老实人。

同样的情境也发生在组织内,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让独裁者成为民主者。一位独裁式主管要转变为民主式主管,必须有意识地、人为地、自愿地经过一段尽力成为民主式主管的过渡期。努力成为民主式主管的人和天生就是民主式主管的人有很大区别。我们这里已涉及哲学性的思辩,因此必须特别小心。

我们很容易轻视“努力成为……”的状态,觉得这是不自我的,因此有人拒绝这样的思考。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真正成为民主式主管的前期阶段,是唯一可行的有效方法。

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这个观点:我们必须塑造某种个人、人格、性格或性灵,而非创造特定的行为。假如是创造某一特定的人格,就牵涉到心理学理论,包括成长、人格和心理治疗等领域。此外还必须参考弗洛伊德理论,因为我们讨论影响行为的潜意识因素是很有必要的。这些改变行为的潜意识因素无法直接受到影响;我们必须从人性的角度着手,成为另一种人。

这种对人性的强调以及将行为视为深层个性副产品的主张,促使我了解到人本管理的效用,并非只能从行为的改变、产品质量和数量的提升中看出,我们还可以从以上所提到的副产品的角度观察。

若要了解企业的员工是否开明,最有效的测试方法,就是了解他们回到家或回到社区之后的所做所为。比方说,如果人本管理模式真能创造更好的人性,这些员工在社区会表现得更仁慈、更愿意助人、更无私、更具利他性格、更讲究正义、更愿意为真善美而战。显然,这些行为是很容易测试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员工在家中的行为同样会有所改变。一般来说,一个真正受到人本管理影响的男人,一定会是一位好丈夫、好爸爸和好公民。所以,直接与他们的妻子或小孩访谈,也是较务实的检测方式。

在这里,我想起迪克·詹斯的研究,他尝试在高中采用心理治疗教学法一年,检测他所教导的高中女学生是否仍有种族歧视的现象。结果他发现,种族歧视的情形减少了,但是他一整年都未向学生提起这个议题。这就是我所谓的测量副产品而非行为本身。

在特殊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工作,被动而精明的人很容易会模仿某种行为或伪装某种举止,他们也许会依照经理人的要求完成任务,不过,他们的心灵未曾因此而改变丝毫。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人类赖以生存、工作、活动的良好管理,能改善人类和世界。另一方面,对一个较好组织中的一个较正常的人来说,工作会使他日臻完善。这就有助于发展企业,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发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