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散文卷(宁夏文学精品丛书)
25000300000034

第34章 贺兰故垒

许乐江

秋日,天高云淡,站在贺兰山北麓的武当庙最高处,凭栏远眺,但见蓝天下漂浮着悠悠白云,贺兰故垒——长城,绵延起伏于山峦之上,烽火台屹立在绝壁山崖,显得极其雄伟、壮美。

同游的诗侣轻轻吟诵着陈毅写的《长城词》:

此地屡见血殷红,

登临凭吊感慨中,

阴霾尽消见碧空。

当年那血染的古战场遗迹在哪里?由武当庙而下,步行约四五华里的山野小路,就到了古长城上。我们攀登的这段长城是明代修筑的,它绵延至赤木关,大约有三百余里长,是原宁夏镇的主要防线。

我曾多次于不同的季节里登这古长城,每次都有新的不同的感受,这次却又于心间泛起一股思古之幽情,使人壮怀激烈,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长城使我想起了遥远年代的战争,据说汉武帝时,匈奴曾“破长城,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后被汉朝举兵逐出。为此,汉代又重修秦时长城,其中就包括宁夏境内的长城。今日凭吊,只想追寻那遥远的永恒!那千千万万筑城的“卑贱者”消逝了,但他们修筑的长城却昭示着一个真理:“卑贱者”的业绩永存!长城是历史的奇迹,是民族的灵魂,它培育着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它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荒野的苦寂,狂风暴雨的袭击,阅透了人间沧桑,它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

我们在长城脚下,惊见黄沙中半露着一个骷髅的头骨。我不禁暗自发问:想当年,他是将军还是戍卒?是“卑贱者”还是商贾?“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的诗句,使我极力想象当时的情形……长城蕴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啊!那战马的萧萧悲鸣,那戍楼刁斗与四起的边声,那月夜的羌笛与胡笳的互动,那浊酒万里的乡愁与寂寞的砧声,那醉卧沙场的悲凉与生者的哀戚,这些都很遥远了,但又朦胧地浮现在脑际,于兹悟到世间盛衰之理。

在烽火台上,看到了苍茫壮阔的景色:东方,自天而落的大河奔腾向海,消失在雾霭茫茫的天际;北方,那贯通腾格里大沙漠的铁路伸向祖国的首都;山脚下那连绵起伏的长城宛若腾飞的巨龙,跃进了岚气蒸腾的远方。人们只有登临塞上长城才能领略到这雄浑、苍凉、博大的气势,这古老的长城,令人肃然起敬,使人为之折腰。我的思绪被牵动起来,我觉得长城胜过多少哲学经典!它是“六经”之外与天地共存的奇书!忘了的事情许多许多,只有“长城”这不朽的名字永存心间。长城是谁也无法超越的哲人,是一个伟大的形象,是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它使人们产生了对于祖先伟大气魄的崇敬,胸间充满了浩然博大之气。面对着长城,令人神思入云。

这宁夏的长城与山海关、八达岭的长城不同,彼处的长城砌有砖石,此处的长城只用黄土筑成。土筑的长城何以能历千百年而长存?据说,秦始皇在修筑宁夏长城时,为了使城墙坚固,风雨无摧,令民工将黄泥砸成碎末,再筛出细粉,然后用大蒸笼将黄土粉末蒸透。这血汗凝成的城墙确实坚不可摧,经过烈日寒月的侵蚀风化,虽有些地方已废圮,但它毕竟是长城,逶迤于朔漠之上,给人以山河辽廓之美感。

“欲归还小立,为爰夕阳红。”伫立在高高的烽火台上,大漠、长河、夕阳、蓝天、白云,这锦绣江山尽收眼底,美得让人心醉。感情的共鸣,使我们不约而同地大喊:“长城——我爱你!”这呼喊声久久地回荡在贺兰山上空。

回首猛见山坡上滚下点点白色的绒球,继之听到了那隐隐约约的牧歌声。那白绒球渐渐变成了走动的羊群。牧羊人头戴草笠,手持羊鞭,不停地唱着那古老的宁夏数花调:

沙枣花开哎哎哟,哎哎哟,香天下,

富饶美丽的宁夏川,嗯哎哎嗨哟。

东有黄河一条龙,

西有贺兰宝疙瘩,

一马平川好庄稼……

渐渐地,歌声消失了,羊群走远了,走进了那冒着袅袅炊烟的村落。我的脑海里深深地留下了刚才的画面:一副绝美的牧归图,犹如美好的传说故事。回望塞上煤城那林立的烟囱和那绿色掩映中的层楼,直觉得现实幻如传说,传说即是现实中事。这生活给了人们多少力量和信心啊。

夕阳欲落,红红艳艳,映照着天际赤色的云似重崖叠峦,峥嵘奇伟。转瞬,那夕阳的余晖透过云缝射下无数条光柱,灿烂美丽。时不同景亦不同,使人觉得其乐无穷,这就是诗的意境?不知不觉,红日已落进地下,暮色四合,山野静若太古……“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这是秦时明月吧?旧时明月照着古老的长城,也照着它的崇拜者。

(选自《散文年鉴》1991年,获宁夏第五届文艺评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