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湖畔随笔:怀念一棵树
25001200000036

第36章 西海固人的端午节

端午节,“端”是开始的意思,它和“初”的意思一样;按地支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五日也写成“午日”,所以“初五”也可称为“端午”了。

端午民俗由于地域的不同而各异,我国南方地区端午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主要是与屈原有关。据说屈原在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这天抱石自沉于汨罗江。楚人为了哀悼他,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把桨摇橹,相互竞渡,象征打捞屈原遗体的情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赛龙舟”的民俗活动。南朝梁代的吴均曾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吃粽子”也是端午一大习俗,每年端午节,江南一带人们用竹筒盛米投于汨罗江祭奠屈原。除此说之外,尚有其他说法。如闻一多认为端午源于古代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的祭祀活动,人们临风戏水,断发纹身,都是为了愉悦龙王,祈求保佑。赛龙舟、系五彩丝等都是祭祀遗风,其成型远比屈楚时要早。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节源于恶日,古时五月为恶月,典籍中有“五月不举子”之说(即不将五月生的孩子抚养成人)。虽属迷信,但反映出古人对农历五月的一种重视甚至惧怕心理。一般认为,端午风俗,都是围绕除病纳福而进行的。“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荆楚岁时记》)西海固地区民俗有在端午节上高山点火(当地人叫上高高山)、绑花线绳、绣香包(亦叫绣荷包)等习俗。

端午清晨,家家户户折柳枝插于门上,大人娃娃们的手和脚上都绑上五彩线绳,据说可消灾避邪,蛇蝎不会叮咬。民谚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是说五月正值盛夏,天气闷热,细菌繁殖快,冬天蛰伏的蛇蝎、蜈蚣等开始活动,人们该小心提防了。

端午戴香包在西海固有着悠久的历史了。当年,屈原常将香草佩戴在身,“扈江离与辟芷兮,纽秋兰以为佩”。屈原投江后,为纪念他,民间开始流传端午节戴香包的风俗。西海固人对香包更有一番讲究。端午节前,媳妇、姑娘都忙着绣香包。送给公婆的多为寿桃状,含有祝老人延年益寿之意;送给小姑的,多是兔、鸟形表示姑嫂间和睦相处;给丈夫做的,则要表达出夫妻恩爱之情。当然,也有给心上人暗送香包,以表达情谊的;一些姑娘还会身佩各色香包,有意惹得小伙子眼花缭乱,前来争抢。精巧芬芳的香包,既是人们传情递意的一种媒介,又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淳朴的民俗风情,富含民俗学价值和一定的科学道理,要寻踪探源,怕只能从祖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沃土中去追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