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鲁迅故居
走近您,像走进已然蒙尘的思想之门。
抬头看上去,那低矮的雕花门楣上,挂着被风雨剥蚀的几乎模糊了的牌匾。踏上那窄窄的已长满青苔的石阶,去寻觅您那印着坚实足迹的鲜活文字。
那些啼叫的文字,曾教给我们种种精美的飞翔方式。
先生的思想是深邃的、丰富而睿智的,然而先生的生活是清贫的。
那逼仄的小屋,那古朴的书桌,那简陋的陈设,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而那些皂荚树、石井栏、百草园……那些昭示先生生命历程的所在,在先生的笔下生长出美丽的风景。
打开尘封的历史画卷,纵使岁月流逝,在最善于梦想的纸页上,仍将留存着先生如椽大笔写下的战斗檄文。
也许,对您的热爱,是从最先您用心血种植的文学丛林开始的。先生在江南水乡泡大,却有着中国人最硬的铮铮铁骨。
那时的中国,患有严重的风湿和溃疡,先生弃医从文,仍改不了医生的习惯。为毁掉“铁屋子”,救出沉睡的民众,为引起疗救的注意,解剖一个个阿Q的灵魂,先生一生把书桌当作手术台,就连您的文章,也像药方一样,有股浓浓的药味。
当我们重温先生那如投枪和匕首在浩瀚星空中无法抹去的一篇篇文字时,我们终于被震撼。那些鲜活站立着的文字,那些沉甸甸弥漫着先生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文字,那些无数次唤醒良知的文字,使我们一度缺钙的思想变得坚硬。
虽说先生离去我们很久,但只要抬起头,在浩瀚的文字星宇,我们总能找到这颗依然璀璨、依然燃烧不息的星子。
我们对先生的崇敬,就像岁月不会腐烂,美不会腐烂!
怀念巴金老人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您从未停止战斗。
每当我们走进《家》《春》《秋》,走进《爱情三部曲》《憩园》《寒夜》《随想录》……走进您用心血写就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这是您丰碑一样的著作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那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曾点亮过多少人灵魂的灯塔;那人生中真诚的行走,曾叩响过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撩开岁月的帷幕,已使我们久久感动不已。
就是您的那双手,曾写过多少现代文学经典名著,扶持了多少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就是您的那双脚,曾踩踏过朝鲜战场三八线上那弹片混杂、硝烟熏黑的山岗和泥土,叩问过越南战场十七度线南北那血泪浸透、烈焰烧红了的红河与丛林……
曾几何时,史无前例的“****”如瘟疫般蔓延开来。时间就这样摊开在我们面前,苍白而迟缓,迷惘而无奈。那些跳梁小丑正在彩排着一幕幕丑剧,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阴谋与陷害在这里联姻。在这场空前的大浩劫中,您也未能幸免,受尽折磨,九死一生。
销砚焚书,刀兵血火,都没能改变您探寻真理的初衷。
孔子一生追求把人变成一个“爱人”“恕人”的仁人;梁启超曾大声疾呼“新民”;鲁迅先生的终身事业是改造“国民性”,是“立人”;而您在80年代后期的文坛引发的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呼吁的人格品质。
《随想录》是您晚年创作的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巅峰之作,是您对自我以及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大胆揭示。那生命中的激情、坦率、忧患、真诚、善良、自律、真理的寻觅与张扬,其实就是一块块的砺石,总能磨砺我们常常生锈的思想,总能磨亮我们渐渐暗淡的感情。
我深信,不管人类文明发达到了何等程度,我们永远需要您“敢于讲真话,说真理”这剂医治浮躁、虚夸的良药!
献给冰心老人
柔和的春风告诉我,在生命的100个春天里,母爱、童心、自然,构筑了您思想的内核——“爱的哲学”。您近80年的文学创作,融入博爱的文字曾让我感动得抖肩落泪。
这热泪是早春的细雨,洗涤着蒙在树枝和花草上的尘埃,让新叶和花蕾变得明丽动人,滋润着越冬而来的麦苗,茁壮成秋天的收获……
飞来的海燕告诉我,您的爱,是博大、深沉的,犹如您热爱大海的波涛声,还有海鸥翱翔的欢叫声。或许正是大海广阔的胸襟,孕育了您“海化”的性格和博大的爱心。
您喜爱玫瑰,不但喜爱它的色、香、味,更喜爱它花枝上尖硬的刺,因它独有自己的风骨。
在小读者的眼中,您是灿烂的繁星,沐浴着纯真的心灵;您是滋润万物的春水,浇灌着破土拔节的生命。
您一生笔耕不辍,所得稿酬全部捐给了孩子,捐给了希望工程。
您使我想到旱天庄稼渴望的那片降雨的云,烈日下劳作的人们喜欢的那棵遮荫的树,黄昏时放牧的孩子盼归时村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
那盏美丽的小橘灯告诉我,您博大、深沉的爱已成为早春的艳阳,让温暖亲近每个门扉,融化那些残存的积雪,使真情幸福每个日子……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一种整个社会都需要的真、善、美的境界,被您准确地生动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