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湖畔随笔:怀念一棵树
25001200000047

第47章 悠悠读书情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从家门口对面的书摊上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了书。那时,由于家境不是很殷实,很少买书,父亲常常为我借来了一本又一本散文、小说和历史故事集。在父亲断断续续的帮助和自己反复的揣摩中,我渐渐地读出了一点滋味。往往对好的书看过之后就爱不释手,想拥有的欲望总是经常折磨着我。于是逼着自己把精彩的描写大段大段地抄录并背诵下来。应该说这一切都是我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我后来为文的支撑,更是做人的根本。

上了中学,不久“****”开始了,学校停了课,学生整天“学农”,走村串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次,在一老农家偶然碰到一本《鲁滨逊飘流记》,无头无尾,书页旧得发黄,我把它视若珍宝,劳动间歇,偷偷地躲在田埂下啃了起来,我不仅心驰于主人公以勤劳智慧建造的理想家园,更令我神往的是主人公以生命力量的庄严与强悍,使“鲁滨逊”这位驾驭自己命运的强者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难耐寂寞的日子。

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我有幸考入了师范学校,步入了高等学府的门槛。在大学,随着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愈发感到自己的浅薄,于是我成了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常客。我遨游于大师们洋洋洒洒的文字之海,漫步在先哲们深思熟虑的思想之途。我发现在这浩瀚的书海中,没有发令枪和终点线,不规定姿势的“游泳”,实在是人生一大乐趣。

为了书,我不得不省吃俭用,用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买回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劳什子”。有人曾诙谐地称我为“书蠹”,我只是一笑置之。说实在的,在我的生活中缺少了书,就像饭菜里没有添加各种佐料。一次,为了买回几本线装书,父亲东奔西走为我到处借钱,把皱巴巴的几张纸币放在我手里,勉强笑着说:“这钱不多,可能买不了几本书,等把咱家的猪崽卖了,我再给你寄钱去。”看着父亲一双结满老茧的手,我泪水涟涟。我算不上精神上的大富翁,但我确成了经济上的穷光蛋。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西装革履,自己没有一件体面的衣服,使我常常想起明代宋濂少年求学时着缊袍敝衣于同窗的锦衣玉食之中,却无丝毫艳羡之意,因为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而也就坦然自若。当同学们在一起捧着丰盛的饭菜,有说有笑,我却匆忙地打上一份白菜煮粉条,悄悄溜回宿舍,偶然想起颜回,孔老夫子夸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实有颜老夫子踽踽在前,还有什么样的劳苦不可忍受?

走上工作岗位,书始终伴随着我,油墨的芬芳时时飘溢在心头,我不敢有一日懈怠。教学之余,本想闭目塞听,可是总经不住书的诱惑。每当我从收发室取回各地寄来的书报,就像瘾君子看见香烟一样,立即置身于铅字的吞云吐雾之中。书桌上、床头旁经常堆放着一部部骇世惊俗的名著,一集集清新隽永的散文,一本本引人入胜的小说,时时翻翻,常读常新,常读常乐。特别是在我“爬格子”文思枯竭、心绪不宁时,它总是能先让我沉静下来,把浮躁的游丝般的思绪归拢到写字桌后,渐渐生出几分灵感和文思。当然,我从中得到的,不止是谋篇布局、寻章摘句、锦言妙语的袭用,更多的则是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伦理价值的启迪。

有朋友相劝:“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也时常面临生活困顿的无奈,但仍然割舍不了这悠悠的读书之情。

读书,终归还是我的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