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湖畔随笔:怀念一棵树
25001200000005

第5章 走进徽州(一)

清晨,吃过早餐,我们经黄山市驱车来到黟县的西递。小心翼翼地走近它,生怕踏碎它的梦境。那青青的石板路被露水亲吻着,处处留下湿漉漉的唇印。走在窄窄的石板路上,即使步子再轻,也会“叮咚”作响,原本宁静的古镇的清晨更显得灵动别致了。

黟县始建于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境内山川秀美,连绵的峰峦与黄山连为一体,如果把黄山比作一部气势雄伟的交响乐,黟县则是这交响中一节动人心弦的瑰丽乐章。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称雄中国商界,黟县商人作为徽商中的一支劲旅,他们纷纷走出大山,在完成资本积累后,带着丰厚的财富,又回到大山里来,因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动荡,战乱频仍,使他们看到交通闭塞的黟县才是一块可以安身立命、繁衍生息的世外桃源。他们用经商赚来的钱财,在家乡建造起一幢幢豪华的住宅,以光宗耀祖和自身享受。而西递仿佛是飞速发展的人类文明无意间遗落下的一幅迷人的长卷。

西递原名西川,西递村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距今900余年,后因徽州府于村三华里古驿道处设“铺递补所”而改称今名,村中保存完好的124幢明清民居,充分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徽州地域文化和中国古人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的追求。

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受醉人的诗意。

园林化情调是黟县西递古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随意走进一民居,那深深的庭院,一进连着一进。一扇漆黑的木门半掩着,扯一片芭蕉遮面,掩得住那淡淡的羞涩却掩不住天生丽质。于是人在这里幻想,人在这里奢望。幻想在悬着“桃花源里人家”匾额的“绣楼”上,一脸稚气的小丫鬟,点亮贴着“喜”字的大红灯笼,突然“吱呀”开了扇窗,一位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探出头来,依着窗棂,羞涩而妩媚地朝楼下嫣然一笑,抛给你一缕莫明的馨香。奢望脚下是一条路,一条通往古镇灵魂的门,并引领你走进去。

庭院内地面或铺设青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美丽的图案。层次较高的庭院,大多设有假山、鱼池、花台、摆上盆景,栽种名贵花木。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暗香浮动,使人赏心悦目。显而易见,这种园林式的设计与布置,反映了栖居者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追求与创造。

黟县古民居不仅讲究外形的恢宏、奇伟,而且附丽于其上的“三雕”艺术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木雕、砖雕和石雕,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看到,无论牌坊廊厦抑或祠堂民宅,不管梁、枋、栋、壁还是裙板、窗扇、斜撑等,哪里有雕刻,哪里就翻滚着历史的烽烟,哪里就跃动着艺术的音符。在西递村,我们看到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精雕细刻的人物,栩栩如生。使过往的人常常驻足徘徊,大加赞赏,房屋的主人也因此感到自豪和荣耀。这些精湛的雕刻艺术不仅昭示着古代匠人技艺的高超,也在以“形象”诉说着徽商昔日的辉煌、徽州先民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

走进黟县,无论你驻足何处,浓重的文化氛围紧紧地包围着你,时时催促你不停地观看。只要你抬脚迈进一家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中堂一般画的是山水、花鸟,或象征吉祥如意的福、禄、寿三星。画轴两边往往垂挂红底金字或蓝底金字,大都出自名家书法的木质漆联。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的自鸣钟及两边摆设着的各种瓷器帽筒。应该说古民居中最让人感兴趣的陈设,还是那垂挂于厅堂上的楹联、格言。这些格言,无论是读书做官的官僚,还是弃儒经商的商人,都将他们创业时的酸、甜、苦、辣经验体会,浓缩成极简练的文字,写在楹联上,悬挂在厅堂中,让子孙后辈能朝夕与其相见,无疑胜于终日喋喋不休的教诲。

走进黟县,仿佛被画幅紧紧包围,满纸是水墨丹青的韵致,满纸是江南温润的水意,还有质朴中彰显的勤劳智慧。至于那浓郁的文化气息则体现在虽也是高楼深院,却没有丝毫富贵人家居高临下的霸气,倒是温文尔雅,一副翩翩的君子风度。所以,这里的小巧拥有它的博大,这里的玲珑拥有它的壮丽,所以,在这里你体会不到“天苍苍,野茫茫”的开阔,也体会不到“淡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徽”的悠远,却能感受得到远远超越了这一切的,甚至超越了时光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