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余韵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它描述了醉翁亭周围的四时景色和滁州人民熙来攘往的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游宴时“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本篇写于滁州庆历六年,其时因“庆历新政”已彻底失败,作者又遭谗被贬,思想十分矛盾。正如他后来在《〈归田录〉序》中所说:“既不能因时奋身,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使怨疾谤怒从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自称“醉翁”,即有旷达自放的意思。作者并有诗说:“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题滁州醉翁亭》)尽管“怨疾谤怒从于一身”,作者依然能够“志气自若”,“放犷达观”。在文中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思想,历来评论者有“真乐”“假乐”的不同说法。鉴于此,自己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本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形势和命名的由来。从“环滁皆山”写到“西南诸峰”,从“西南诸峰”写到“琅琊”山,从“琅琊”山写到“泻出两峰之间”的“酿泉”,再写到“临于泉上”的“醉翁亭”,然后交代作亭的人和说明给亭命名为“醉翁”的理由,从而引出“乐”来,提示题旨。第二部分写醉翁亭周围的景物,游人的众多,宴饮的欢乐,醉归的感受以及作记的人。首先,作者用优美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醉翁亭周围的美。山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早晨红日东升、林间薄雾消失,到晚霞聚合,时近黄昏的景物变化,作者都作了十分逼真的描绘。接着写山间四季的景物的突出特点。春天,满山遍岭的野花缤纷烂漫,散发出一股股清幽的香味,醉翁亭畔的春景更令人陶醉;夏天,挺拔苍劲,枝叶扶疏的乔木,生气蓬勃,形成繁密的绿荫;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勾勒出林寒涧肃的画面。“水落石出”概括了冬季景物的特征,呈现出山高水浅,滩石峥嵘的景象。作者面对琅琊山的优美景色,“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间的清风拂去他身上的尘垢,酿泉的流水濯洗了他心头的烦恼,山林的逸趣感发了他无拘无束的本性,大自然的神韵唤起他奔腾洋溢的激情。他常常哼着山歌,和当地老人一起漫步,或在山泉的清响中,与宾客们对弈。他用九射格游戏代替酒令为朋友们助兴,自己也陶醉在美酒和山光水色之中,忘记了负谤遭谪的羞辱,忘记了自己还是一州之长,甚至忘记了刚满四十岁的年龄,自称为“醉翁”!作者不仅用浓烈的彩笔描绘了滁州的景色美,还写出了这里的人情美、风俗美,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写的,表面看来似乎是官场失意时寄情山水之作,细细读来,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在这里所反映的,是他在滁州生活的一个侧面。这个侧面不同于朝堂上下的角逐,也不同于西京幕府里的宴饮,而是暂时摆脱了世俗纷扰的一种恬静生活,是作者用他“与民同乐”的理想彩笔描绘的一幅写生图画。在这里丝毫没有消沉、颓唐、孤独、空虚的情调,因此,“假乐”一说使人难以苟同的。全文从表面看来是写“与民同乐”,而实质是写“自己”的不消沉。从作者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生活在宋王朝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危机日迫之际。“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使他认识到,不改变政治的积弊,就不足以图存。因此,他也提出许多政治改革。在《原弊》《准诏言事上书》《本论》等文中提出各种建议,与范仲淹的十项改革主张相一致。在跟守旧派的激烈斗争中,他坚决站在范仲淹的一边,因此为新政反对者所嫉恨,加以构陷,屡遭被贬,但他不消沉,不颓废,而表现得旷达,不屑一顾。他这种不苟合于世、高风亮节的品质完全赖于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他对叹老嗟卑、专门写个人牢骚的文章很不满。所以当读到李翱《幽怀赋》中的句子“从嚣嚣而杂处兮,感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便视为不世知己。在《与尹师鲁书》中,作者把言事得罪,视为固然,因此反对在贬所作“戚戚之文”。同时,提出在贬所要勤官慎职,不作穷愁文字,并在此后来往书信中,和遭贬的朋友尹洙互相鼓励。庆历新政的失败,对欧阳修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虽遭贬来到滁州,但他并未从此一蹶不振,并未改变忧国忧民,期望富国强兵的初衷,他本着“节用以爱农”的主张,实行“宽简”的政治,企图与民休息,因此,使滁州“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在当时说,已是世外桃源的境界。由于他为官清正,治理有方,才使得滁州人民家给富足,人人和睦。作者在《别滁》一诗中说:“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管弦作离声。”不难看出,作者对滁州是有感情的。他与滁州人民的关系也是亲密的,文中所反映出“与民同乐”的思想是真实而笃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