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湖畔随笔:怀念一棵树
25001200000061

第61章 从《戏答元珍》看欧阳修的诗论主张

欧阳修生活在宋代文坛呈现群星丽天、人才辈出的时代,他的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注重文学为社会现实服务。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及其进步倾向,才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题材也较为广泛。有写景诗,通过对祖国名山大川秀丽风景的描绘,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如《黄溪夜泊》《望州坡》等。也有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的罪行,这类诗现实意义较强,如《食民糟》,把“日饮官酒诚可乐”的官吏与“釜无糜粥度冬春”的贫民对比,并对“我饮酒,尔食糟”的不合理,深深感到内心不安。还有抒写个人生活情怀和亲朋之间的唱和酬答之作,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寄梅圣俞》《戏答元珍》等。他的诗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以为文章必须明道致用,达到古人立言不朽的高度。他不仅抨击风云月露、趋时阿世的作品,且对叹老嗟卑、专门写个人牢骚的文章也很不满。下面以《戏答元珍》为例,谈谈他“穷而后工”的诗论主张对诗歌创作的重大影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的开头两句写夷陵山城的僻远,点明被贬地点,极言其远。“未见花”,写时令,以二月山城的料峭春寒隐约地烘托出诗人精神上的落寞寡欢。第三、四句写山城早春的奇异景物。“残雪压枝犹有橘”的橘树和冻雷威压下破土而出的笋芽,形象地描绘出了橘、笋傲雪斗寒的强大生命力,也透露出了春天悄悄来临的消息。五、六句,流露了病中离乡索居的感慨。“感物华”即有感于“残雪”二句写的景物。细加品味,“残雪”“冻雷”尽管眼前貌似威严,然而,春的力量才是不可战胜的。这是诗人政治上受挫,但并不消沉具体形象的写照。结尾向丁宝臣,也向自己宽解说:咱们都曾在繁华似锦的西京洛阳做客,即使野花开得晚些,也无须感叹,表现出诗人胸怀若谷、旷达而不消沉的积极精神。

在这些诗中所反映的精神状态,在一般过贬窜生活的封建文人中间是十分罕见的。正由于他有这种顽强不屈的性格和高风亮节的情操,他才能走出逆境,同时更有机会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人民疾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及理论上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在给梅尧臣的诗作序时,阐述了他关于诗歌的重要理论,提出“穷而后工”的诗论主张,这是欧阳修认识上的又一进步。这种主张实际是文艺与生活的问题,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穷困的生活和苦难的遭遇,不仅是许多诗人共同的命运,而且是他们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源泉。他指出,并不是作诗能让人贫苦,而是艰难的境遇使诗人的抱负不得施展,于是便不能不将内心蕴藏的情感,设法用最准确和巧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种观点源远流长。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韩愈提出“不平则鸣”,白居易提出“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都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等历史上的现象,指出孔子等之所以著文立说,都是因“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而“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认为前人写文章“述往事”的目的在于“思来者”,启迪后人思考,为后人提供经验和教训。这些观点,不仅揭示了文章著述批判现实、启迪后人的意义,而且也揭示了作家的生活道路、生活遭遇与著述的必然联系,强调了“言为心声,有感而发”的原则,高度地概括了封建社会里遭受压抑、排挤的失意文人大多是以自身生活道路的艰辛坎坷而写诗著文来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悲愤的。欧阳修“穷而后工”的著名理论,可以说受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影响的。同时,这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坎坷遭遇是分不开的。他的这种理论主张也是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