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湖畔随笔:怀念一棵树
25001200000063

第63章 杂文的神圣使命——读《宁夏杂文集》

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宁夏杂文集》,从内容到外表装帧都能给读者一种极好的精神享受。我们欣悦地把它喻为独傲于宁夏这片沃土上的一朵报春花。这本杂文集的出版,充分展示了宁夏杂文作者阵容,他们以杂文的形式为改革开放助威,为新思想、新意识、新观念的传播呐喊,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涤浊扬清,在引导舆论和教育鼓舞人民群众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大家知道,在文学的殿堂里,杂文并不吃香,有人曾比作“坐冷板凳”。因为杂文是“小个子”(篇幅短小),一般人是看不上眼的,只配坐冷板凳或靠边站。

在我们周围,就有一种怪现象,有人谈起鲁迅,评价再高都不觉过分,但对其杂文却往往不屑一顾,认为难以进入神圣的文学殿堂。有的文人在金钱的光晕中,放弃自己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把笔作为趋炎附势、玩弄文字、游戏人生的工具。还有一种现象是,其他文艺作品中触及到的一些现实问题,人们似乎能够容忍,但杂文稍露锋芒,便难以宽容,或“打板子”,或法庭相见。在一些人眼里,写杂文是得罪人、吃力不讨好的事,杂文也好像是孽种,是破坏性的,作者善意的忧国忧民意识往往得不到理解。因此,杂文的繁荣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可喜的是,竟有那么一些在杂文阵地左冲右突的战士,既安于寂寞,又不求得利,稳坐在冷板凳上奋笔疾书,医治社会的痼疾。在宁夏庞大的文学创作队伍中就有这样一批人,既有治学严谨、经年笔耕不辍的老同志,也有年富力强、厚积薄发、在创作上有一定实绩的中年同志和在文坛上孜孜以求、崭露头角的青年学子,思想敏锐,积极进取,又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他们的杂文议论精辟,对社会事件和动态观察细致,反应敏锐,形象鲜明典型,正像鲁迅先生所说:“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便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准风月谈》)在这些杂文中,或者是现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与事,或者是作者根据大量社会现象所概括、塑造而成的人与事,数量大,质量高,能触动读者灵魂。这些杂文大多语言生动幽默,尖锐泼辣,或寓庄于谐,举重若轻;或旁敲侧击,切中要害;或说理明彻而富于感情色彩。表现形式也多样化,有“匕首”“投枪”“号角”式的杂文,同时也有“镜子”“银针”“解剖刀”式的劝世明理之作,也有给人以知识、趣味、美感、陶冶性情式的作品。读这些杂文,如饭后品茗,芳醇飘溢,能给人愉快和休息,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和裨益。

杂文是大有益于社会的一种文体,它的功能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因为社会发展不论到什么阶段,总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是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有弊病,有脓疮。这就需要杂文家拿起“手术刀”去解剖社会,剔除脓疮,刮骨疗毒,使社会的肌体保持健康。现在我国的经济改革大潮正呈汹涌澎湃之势,这当然是令人振奋的,但奔流的大江中难免泥沙俱下。敞开门窗,新鲜空气扑面而来,苍蝇蚊子也会乘机而入。这就需要杂文家真正“放出自己的眼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自己独有的观察、思维和概括能力,关注现实,关注改革,审度纷至沓来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烛微察隐,涉笔立言。只有这样,作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鲁迅语)的杂文,才能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