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心灵密码——赵炳庭的散文
文学的表达和艺术的深入取决于心灵的丰富程度,一个丰富的心灵会让文字散发出迷人的色泽。而散文作为最活泼、自由的文体,能充分将一个人的想象、阅历、积淀、才情表达出来,尽情挥洒出一方天地。在赵炳庭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散文是他钟爱的文体,不紧不慢,无欲无求地面对自己的每篇文字,在喧哗骚动的文学潮流中,处事不惊地完成了一个人的心灵史。
我知道赵炳庭从来不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来看待,正像他年复一年地给孩子们讲述李白的诗、苏轼的散文、曹雪芹的小说一样,谦恭、崇敬的姿态让他的讲述总是有新的发现。正如他的散文一样,尊严地面对生命中的每时每刻,每一次感动,就是一次心灵的远征,一次新的发现。阅读、经历、感想等等一切,构成了一个作家独立的文学世界。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文字,与他的思想、对待世界的态度、进入文学的角度、学养以及内心的丰富有着必然的联系。赵炳庭的散文,他的笔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环环相扣,秉承一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传统品格,在当下纷杂的世界里,观察、品读着人生的众相。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在偏僻的宁夏,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在他的知识结构中形成定式,与他接受的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对峙,乃至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我不想对他的知识结构作出判断,我只是在他的散文中读到了《诗经》到唐宋,到元明时期强大的文学力量,那就是“信、达、雅”的朴素艺术。其实,文学之路,要想有自己的一点想法,执着和偏激是必不可少的,认准一条路,九死而无悔地走下去,必将是一路上的风景,一路上的灿烂。赵炳庭恪守传统的信念,在西海固的某个角落,认真地写下他的一点想法、一点态度、一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信仰。
张贤亮在评价南台小说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实人写的老实文章。赵炳庭亦是。
凡搞过文学的人都知道,简单和朴素是最高境界。这话听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实践起来,并非易事,没有复杂的写作训练,你很难抵达简单的境地。就我自己而言,还在艺术复杂的方寸之间徘徊和冲突,有时想,啥时候把文字修炼到赵炳庭这种程度,足矣。
赵炳庭散文的绝大篇章是建立在亲情、家园、记忆、咏叹的氛围中,营造人生的悲凉与温馨。就像福克纳一生写下的是邮票般大小的密西西比的奥克斯福镇一样,赵炳庭一生走不出他的西吉,他命中的故乡。谁都知道,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是一个作家的必由之路,在熟悉的生活中,写出熟悉的人、事、物,这样的作品,才有真实感,才有生命力,才能打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隧道。在文学海洋中漫游多年的赵炳庭很清楚这一点,随便翻开任何一篇散文,我都会被带入清香氤氲的梦境。
我必须要强调赵炳庭的乡土叙事,如果把他的作品纳入到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去评价,那会大错特错。在当代中国,城市和乡村的两元对立的社会结构,现代化的进程在弥合两者之间的差距的同时,贫与富、先进与落后的落差是中国社会不可避免的矛盾。生活在如此现实之下的中国作家,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的文化背景,就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血液一样。我把赵炳庭的每一篇散文都当成美文来读,是与他的世界观、文字的纯熟分不开。因为赵炳庭生活的环境,是落后的农业文明滋养的日子,缓慢、温馨、代代相同的生活使他的文字带有经典的色彩,这种经典是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故事,相同的心路历程,他完全有时间静下心来,舒缓地讲述一个故事,抒发一点感想,打磨出经典的味道来。
我不敢相信把赵炳庭放到一座大城市中去生活,当酒吧、咖啡、玫瑰、摇滚之类的意象成为他写作的题材时,这与他的个性、心性会发生绝对的悖论,那种惨不忍睹的精神分裂会对一个人的文字构成怎样的伤害。因此,赵炳庭只能写下属于他的乡土世界——大地的色彩、亲情的交往、人性的悲悯。这个世界是壮烈的风景,焦枯的内心,封闭的呼喊以及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挤压。作家无时不在关注着那些每天发生的事情,透过他独特的的视角,描绘出一角天地。
当然,赵炳庭的散文题材并非局限于他脚下的土地,山河的漫游、读书的乐趣往往是他割舍不尽的资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懈的追求,也是打破自己的一种方法。特别对于散文这种题材而言,更需要有这样的准备,才能丰富与充实自己。“破”与“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作家自我完善的过程。
简单交代一下,赵炳庭是我的中学语文老师,给自己的老师写评论,心有余悸,总害怕别人指三道四。但我所写的,是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不夸不贬。需要强调的是,赵老师的人格力量以及他散文中散发的人性的光芒,值得我一生学习。
单永珍
2012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