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冬阳岁暮,年关的脚步一高一低、紧紧碎碎的就到了最近几日。腊月二十三,是家家祭祀灶神的日子。窗外,阳光灿烂,晴好温暖如初秋一般。鞭炮声隐隐约约,此起彼伏。窗内,收拾了几天的屋子干净整洁。糖果也摆在了锅头前,期望贿赂灶神要“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邻居家煎炸蒸煮的味道顺着楼道飘散过来,辛卯年里应该有顺心顺意的祥和。
整整一天,我都在读赵炳庭老师的文字,就像一个忠实的韩剧观众一样,沉迷于他的《怀念一棵树》,不愿离开。房间里很安静,轻轻翻开书页,跟随着充满灵性的文字,子丑寅卯,在特色鲜明的西海固乡村风俗画卷中沉醉。
五十多载的春秋,为人,为学,为品,他是常常安静地站着或者坐着,看天空、看远方的那种人,会让人想起静水深流这个词。岁月斑驳中,西吉的村子,县城,中学,一一清晰。一个人的半辈子远景近景的闪现。眼前就出现了三幅黑白照片:一张是看着草台戏、点着煤油灯、好学向上的少年,一张是为人师后的教书育人、读文写字、用蜡纸刻着学生作文的俊朗青年,一张则是行走在万里路上、风尘仆仆的中年匆匆的背影。
丑
六十来篇文字,看似轻描淡写的十几万余字的散文集《怀念一棵树》里,赵老师轻声细语叙说着:有远行的感怀,有近地的思考;有少年的懵懂,也有青年的执着,更有中年的思考和收获;自己读书,教书,写书,也教会别人读书,写书。写作是一个辛劳、思考、提升的过程。
赵炳庭老师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解释、体验和经验更多地放了进去,经过揉碎、消化、重新酝酿,让鲜花变成了蜜糖。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一直以为在散文中,最可贵的东西是“我”,即个性的,气场的,独特的,风骨的东西。“岁月履痕,心路历程,山乡撷英,回望家园,异地行踪,书香余韵”,六组文章,是用文字记录的六个影像。或怀念故乡,倾听自然,或洞察物理,感悟人生。朴实、醇厚、优美、灵动,透出了作者不俗的才气和功力。这些散发着浓厚生活气息和泥土清香的文字,清香甘醇,朴实无华,让人温暖,就像冬日的阳光,总是能够唤起内心深处关于人生旅途,关于乡村记忆的画面。
最喜欢《怀念一棵树》里以乡土气息为题材的作品。清爽的文字、真挚的情感,鲜活的事物、迷人的景致,瑰丽的语境、悠长的思绪,每每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和心灵的撞击。一般人写家园,是沉重的话题、回眸的写法、缅怀的心态,而《怀念一棵树》里的山川家园,有灵动的激情,有唯美的画面。毋庸置疑,这些很美的东西和作者的心境形成了一种恰当的对称。
火石寨神秘美妙,花儿的故事悠长辽远,端午节里花绳绳的五彩,母亲的菜园里那些乖巧的小菜,石磨边围坐的乡民和纯真的孩子们。近处茁壮生长的树,一个老屋的变迁,苦苦菜的酸涩,自由奔放、质朴生动的山歌。家园如梦,乡情如诗。家园滋养着乡情,总是那么幽远绵长,浓浓的乡情总是在人寂寞落魄的时候给人带来充实和温暖。
寅
重温着《思念,一朵飘不走的云》《我的故乡在山沟》,回味着《怀念我的伯父》《德林老汉》《山民之路》《西吉民歌手李凤莲》《牛壮壮》《娶媳妇》,遥想着《草台戏》《不曾抹去的记忆》《买书记趣》,这些故乡里难忘的影像,这些生活在乡村里的小人物,他们时时触动着赵老师善感的灵魂,使得他在描绘社会人生时,视点相对单一和集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天平并没有倾斜》里,一个检查团来学校检查工作的故事,通过校长和妻子简单对话,却很好地突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凸显了人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无力,叙事凝练,文字朴实,是很感人的作品。
《杏湾里的故事》里,那个看苞谷地却偷苞谷的尤七爷,为几棵苞谷死去的尤七爷,让人不可思议。结尾处作者抖开包袱:“那包谷是他偷给村子里一个老寡妇的。她的丈夫死得早,她的俩儿子在大炼钢铁的时候被炸死了。那时他当队长……”寥寥数笔,一个鲜活的人物就铺展开来。
当然,和诸多散文家一样,赵老师的笔墨并未局限故乡的情愫,他的足迹遍布各地的名山大川。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真善美的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他心里,山与水兼备,情与理共存。《南方之旅》《鼓浪屿观海》《香花墩上谒包公祠》《走进徽州》《九华山游记》《印象海南岛》《访李鸿章故居》《我登上了万里长城》,对那些或名闻遐迩、或沉睡一隅却别有文化印记的山峰峦冈进行了或扫描或特写、或记叙或传奇的艺术写照。这些篇章中,作者以自然、山水、历史、哲理、文学为线索,在自然的山水里面,凝聚着历史,蕴含着哲理,散落着文学。
但作者的目光和心绪,更多关注于思索和领悟。《阅读大师》是一篇以山水为依托,写鲁迅、巴金、冰心等大师的文字,通篇文字彰显着一种整个社会都需要的真、善、美的境界,准确而生动的语言,阐释出“大师的高度”。
卯
文字是他灵魂永远的栖居地,正如《在文学的边缘徘徊》里写到:“刚参加工作,品读文学作品成了我最孤寂时要做的功课。在一间简易的小屋里。夜深人静,亲人睡去,我会点亮蜡烛,和文学和心灵对话。文学作品里的每个字,都透明出人世的喜、怒、哀、乐,辨析着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有动情处,我亦为之悲、为之喜、为之恨、为之恶。”
一篇篇评论的文字就是有力的佐证。《作家的笔与人格》《爱,却无所附丽》《也谈“乐”》《〈从戏答元珍〉看欧阳修的诗论主张》《也谈郁达夫小说沉沦的基调》《亟待超越和释放》《都市的风俗画》,阅读思考后的结晶就熠熠生辉着。
热爱和执着是最好的陪伴,勤奋和努力是最佳的伙伴。“我没有什么奢望,我只希望坦然地生活,用笔来抒发我的真诚,无论美、丑、好、坏,无论透明、混浊、光明、阴暗,无拘无束写出心中的爱憎,写出幸福抑或忧伤。”(《在文学的边缘徘徊》)在工作、生活之余,通过亲近自然,亲近文学,亲近一切美好的、纯洁的事物,寻求自己精神的解脱和释放,获得心灵的寄托和抚慰,倾诉心中的快乐和不快。情性所至,一挥而就。
这个孜孜不倦的文学践行者,这个诲人不倦的校园文学引领者,这个言传身教的长者,这个视写作为生活中重要元素的作者,是榜样。赵老师的写作实践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阅历,厚实的文化学养,充沛的创作激情,简朴的劳动付出,是文学写作者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如果说生活是泥土,那么《怀念一棵树》,一定是赵炳庭老师生活的百草园里依附在墙角盛开的一朵绮丽之花。
高丽君
2012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