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国文学名著选读
25002300000002

第2章 前言

文学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描摹,是对人类生存经验的艺术表现与思考,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之窗。大凡具有传世价值的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写出了时代精神和民族之魂的东西。透过文学作品可以探究一个民族的气质,触摸一个时代的灵魂。学习外国文学名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源流,开阔视野,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全球一体化、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了解东西方文化精神,对于感悟人生、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进而重塑一种强健的精神人格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西方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道主义精神。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口号,形成了西方文学中代代相因的优秀传统。其基本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关怀人类苦难,关心人类命运,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第二,理想主义精神。对理想王国的憧憬是西方文学中一道不灭的情愫。它源自基督教对来世天国的追求,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这一传统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和发展。为追求理想而献身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不悔选择。从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主义精神到歌德的浮士德、海明威的“硬汉”,都洋溢着西西弗斯式的悲剧精神,具有一种崇高美与悲壮美,并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一步步向理想的目标迈进。对每个人而言,理想赋予人生以意义。试想,“人类失去理想,世界将会怎样?”

第三,理性精神。比较而言,东方文化有着更强调直觉顿悟、生命体验的传统,西方文化更注重理性。古典主义立法者布瓦洛把这种理性精神推向了极致:“愿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他们相信人的理性和人的认识能力,要穷极一切事物,追求真理和知识。弘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把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上升到哲理高度,从而使作品获得了永恒的价值。

从横向看,东西方文化既有各自的传统,又不断交流、撞击、融合、发展。以《圣经》文学为例,从地域上划分,它属于东方文学,但它确实又成为西方文学的源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心理。由此可见,将东西方文学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免略显褊狭。从纵向看,本教材在重温古典的基础上,更注重20世纪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时代的作品。如果把文学史比作人类文化的长河,那么文学名著则是经过几千年大浪淘沙,沙里淘金留下的精华,是这条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它们交相辉映,构筑起世界文学的殿堂。本书旨在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选读和赏析,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精神和东方文化神韵,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据统计,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化学家每周工作40小时,阅读一年内发表的专业论文,要花40年才能读完。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读精品、读经典,就是对生命的珍重。

由于篇幅所限,本教材只能精选四十余部作品。面对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浩瀚的作品海洋,未免挂一漏万。而阅读又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故本书力图在抓住作品精髓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作品、分析作品的思路,不求面面俱到,但愿有所启示。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以便今后有所改进和提高。

本书撰写者主要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社科院外文所、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教师、学者和研究生。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中国人民大学章安祺教授、黄晋凯教授、杨恒达教授,北京大学李明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张玲编审、王焕生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钱诚教授、吴泽霖教授,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司马兰女士表示诚挚的感谢。

编者

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