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六道集
25051400000022

第22章

○李信。文水縣之太平里人。身為隆政府衛士。至顯慶年冬。隨例往朔州赴蕃。乘赤草馬一匹。并將草駒。是時歲晚。凝陰風雪嚴厚。行十數里。馬遂不進。信以蕃期。期逼。促撾之數十下。馬遂作人語。謂信曰。我是汝母。為生平避汝父。將石餘米乞女。故獲此報。此駒。即是汝妹也。以力償債。汝復何苦。敦逼如是。信聞之驚愕。流涕不能自勝。乃拜謝之。躬負鞍轡。謂曰。若是信孃。當自行歸家。馬遂前行。信負鞍轡。隨之至家。信兄弟等。見之悲哀相對。別為厰櫪養飼。有同事母。屈僧營齋。合門莫不精進。鄉閭道俗。咸歎異之。時工部侍郎溫無隱。岐州司法張金停。俱為丁艱在家。聞而奇之。故就信顧訪。見馬猶在。問其由委。並如所傳。

汾州

○路伯達。孝義縣人。至永徽年中。負同縣人錢一千文。後乃違契拒諱。及執契作徵。遂共錢主。於佛前為誓曰。若我未還公。願吾死後。與公家作牛畜。言訖。未逾一年而死。至二歲時。向錢主家牸牛。產一赤犢子。額上生白毛。為路伯達三字。其子姪恥之。將錢五千文求贖。主不肯與。乃施與隰城縣啟福寺。僧真如。助造十五級浮圖。人有見者。發心止惡。竟投錢物布施(右三出冥報拾遺)。

韶州

○曲江縣劉村。劉家。於崇禎末年。畜一牡狗數年。一日入厨下。劉妻慮狗偷食。以木杓擊頭。遂死。其夜狗託夢主人曰。我是叔之姪子。因負叔銀八錢。為叔守護家庭。債償已畢。叔寤。未之信。復寐。夢如前。次早將狗後山埋之。是夜。狗復託夢叔曰。蒙叔大恩。埋我後山。今被同鄉某偷去。食猶未盡。尚有一腿。懸在厨竈上熏。次早主人往山看。果被盜去。至盜者家問之。初不肯認。主人曰。尚餘一腿掛廚上熏。并說狗之因緣。其人驚怖。愧謝不已(犙親聞錄之。經說一切眾生。輪迴五道中。互為眷屬。斯言不虛也。今人所養六畜。或負債而來償。或愛家而來生。凡眼不見。誰知非自眷屬。而殺而食者。可不傷心哉)。

紹興

○王漢冲言。其紹興府。順治庚子年。東關有婦人。五十歲。常假募化作佛事騙人。忽病數月。漸化為猪。嘴長生毛。喜同猪臥。聲亦似猪也。

廣州

○羊城。橋與王子潘君。寓葉鳴岐館樓讌飲。有鼈四隻。擬烹供客。橋與潘君。極言其多異。不宜殺。岐曰。吾曾見鼈中有物。似回子狀。頭面衣褶皆全。橋曰。回子在鼈中。亦大怪矣。又常聞鼈託夢於人求救。而人為口腹。頓昧惻隱之心。嗟哉(右二出鐵橋集○大清初。羊城四牌樓市中。宰一大鼈。腹中有四死孩子。人見以問余。余曰。此名鼈寶。能為人言。非祟也。鼈生則生。鼈死隨死。如人身毛孔八萬戶蟲。人死隨死也。有人欲見者。畜鼈于盤。屏處窺伺。每至望日。月至。中天。鼈舉頭望月。其寶出於鼈頂上唱舞。頭似回回。人欲得之。要得其法。俗云。若得者。剖脚肚以藏之。遇地下有寶。即報人知。余少年時。曾聞有人煮鼈。鑊中喚救命。及開鑊。而鼈已死。祇謂鼈怪。寧知其寶。而可殺乎。余昔住靜英德縣西來山白象林。有沙彌心空。擬次日赴墟買生放。是夕夢有四十五人。求救命。次早往墟。遇田蛤一籠。數之。得四十五。遂買回放之。然一切眾生。希生怖死。食息苦樂。與人無殊。形雖萬類不同。其性一也。人皆習俗久而不察。或殺或食。共結萬世之怨。一朝報至。悔何及哉○田蛤。亦名田鷄。別名蝦蟇。嶺南多食)。

淨度三昧經云。罪福相累。重數分明。後當受罪福之報。一一不失。菩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一日一夜。貪瞋癡惡念。不可數計。種未來生死根。後當受八億五十萬襍類之身。百年之中。種後世烖。甚為難數。魂神逐種受形。徧三千大千剎土。大智度論云。好殺之人。有命之屬。皆不喜見。若不好殺。一切眾生。皆樂依附。故持戒人命欲終時。其心安樂。無疑無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長壽。是為得道因緣。乃至成佛。住壽無量。殺生之人。今世後世。受種種身心苦痛。不殺之人。無此眾苦。地持經云。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如是十惡。一一皆備。五種果報。一者。殺生何故受地獄苦。以其殺生苦眾生故。所以身壞命終。地獄眾苦。皆來切己。二者。殺生何故出為畜生。以殺生無有慈惻。行乖人倫。故地獄罪畢。受畜生身。三者。殺生何故復為餓鬼。以其殺生。必緣慳心。貪著滋味。復為餓鬼。四者。殺生何故生人而得短壽。以其殺生殘害物命。故得短壽。五者。殺生何故兼得多病。以殺生違適。眾患競集。故得多病。當知殺生有如是苦。是則殺他。還是自殺。其有智者。肯自殺乎。(餘九惡。詳如經文)藏典所載。過去劫時。釋迦如來。曾為師子。象王。麞鹿。獼猴。鴈。雀。共命之鳥。乃至鼠蝨等。昔有一鼈婦懷孕病。語其夫曰。我欲得獼猴心肝食乃瘥。夫曰。猴在山中。云何能得。婦曰。不得當死。夫往山中。見猴樹上。曰吾與卿為友。或此山無果。我能乘載卿度水。往別山有好果處。豈不快耶。猴即可之。異日猴騎鼈背度水。至中流。鼈曰。我婦思汝心肝食。故與為友。猴曰。何不早說。我心肝猶掛樹上。未將來。可載我還取來。鼈便乘猴至岸。猴即上樹。久而不下。鼈曰。善友何不下來。猴曰。誰有閑心掛樹枝。猴者。釋迦世尊是。鼈者。調達是。又昔有一仙人姓迦葉。山中修行。語蝨云。我若入禪定時。汝勿齩我。令我心亂。我出定時。恣汝所食。後時有一跳蚤。(俗云狗蝨)問蝨曰。阿姨。汝何肥白。蝨曰。我如主教。出定恣我飲食故也。蚤於異時。俟仙入定。亂唼仙人。仙人即嗔。焚火。抖衣。蚤即跳去。蝨被燒死。蝨者。世尊是。蚤者。調達是。又一生。佛與調達為共命之鳥。一身二頭。在一毒樹下踞。世尊頭睡。調達頭見一毒花墮地。即便食之。欲毒死彼頭。不知二命俱喪。故知今人。不可與人為怨。世世相值。皆為讎對也。佛未成道既爾。我等於六道中。生死輪迴。無不受萬類之身。今若不離惡修善。萬類奚免。有智者。當自思之。一一俱詳藏經。文多不能具錄。(統紀云。祭天地。祀宗社。必殺牲以備物。皇王以來。用以為法。有國家者掌之為故。且不敢有所議也。夫司天地之化。所以稱上帝。稱皇天后土者。至聖至神也。烏有神聖。而好殺牲牢之命。肯歆腥臊之食哉。由夫上古之俗。茹毛飲血。以是養己。必以是事神。樸陋之見。曾不知牷牢腥臭之為瀆也。蒸民即粒。俗不能變。聖賢教世。師古法以著之禮經。於是後王遵而行之。莫或敢議其可否者。以養己猶古。不思事神之不當瀆也。夫果於殺命。不仁也。薦以腥臭不義也。以不仁不義。為養己之舊習。尚當思有以節。以求全好之心。豈於事天地祖宗之神靈。而欲以牲牢腥臭之物以瀆之哉。自佛法東漸。勸修齋戒。天帝尚知事佛。豈人事天。而不知事佛乎。知所以事佛。則不當以牲牢瀆天。為可信矣。惟有梁武皇。魏獻文。孝文。二帝。敕郊廟祭祀。不用牲牷。而易之以蔬麪酒果。可謂違古而道。奉黍稷薦明水。是亦三代之祀法也。烏在乎牲牢腥臭之物哉)齊宣帝(從僧稠禪師受菩薩戒。永不食肉。盡停五坊鷹犬。傷生之具。及境內屠殺)隋文帝(三年。詔天下正五九。并六齋日。不得殺生命)唐高祖(武德二年。詔正五九月。及十齋日。不得行刑屠釣。永為國式。如意元年。敕斷天下屠釣)武后(敕斷天下屠釣)肅宗(詔天下立放生池。凡八十一所。顏真卿撰碑)宋太祖(詔民間二月至九月。不許採捕彈射。著於令)真宗(詔天下州郡放生池。悉與興復。無池之處沿江淮州郡。近城五里。並禁漁捕。詳附八關齋法後)。

音釋

大鵬

孔氏志怪曰。昔楚文王。少時好獵。有人獻一鷹。異時俄而雲際有物。凝翔飄颻鮮白。而不辨其形。鷹見即竦翮而升。矗若飛電。須臾羽墮如雲。血灑如雨。良久。有一大鳥墮地而死。兩翅廣數十里。喙邊有黃。眾莫能知。時有識者曰。此大鵬雛始飛。故為鷹所制。

音忽。倐起也。

[嗇*欠]

音瑟。悲意。

音力。食牛馬槽器也。

虗今切。吸平聲。神饗氣也。

音全。祭祀之牛色純曰犧。體完曰牷。

順德

○黃連村。馬翁芝。為人不信善。性好嗜狗。其子娶勒樓伍侯創女為妻。創季子出家於鼎湖山慶雲寺。字目修。康熈庚申十二月十四夜。夢身在黃連俗姪店中。忽見翁芝。惶遽奔至曰。師當救我。修問何事。翁曰。有人捉我。修曰。可入此店房內。我為閉戶。隨後即有數人逐來云。捉翁芝。修曰。此吾姪空店。無人。我為看守耳。數人遂去。次日修向同寮僧曰。俗親馬翁芝。死將二十年。吾未甞記憶彼。何以昨夜有此異夢。午後。即有數獵人。將犬從山後。逐一麞至。麞惶怖。跳入寺內。困篤臥地。不能動起。僧眾呪願護之。將夜。修抱回自寮。席以草。蓋以衣。拊摩至夜半。方能動起。次早用葉裹齋菜豆腐與食。隨修出入。馴如家犬。始悟前夢。數日後。修引出寺外放之。竟不肯去。修曯曰。若實吾親。當去。後倘有難緣。我再救汝。乃勉強而去。時有識者。見麞皮毛稀疎。謂將有二十年矣。不久。回寺右溪邊而死。匠人見。欲剝皮。未獲刀。修因事偶至溪邊。見匠人持刀將剖。修遂救免。以麞全身葬之。有難緣再救。語不虗也。犙錄之(噫。一切眾生。靈性叵測。昔鼎湖方丈後渠竇口。有一蟾蜍。大如小碗。黃黑班色。而腹甚皤。令人可厭。侍者持出三重門外溪邊放之。夜即回至本處。如是再三。後持出山外。數十丈懸岸叢樹上放下之。三日復還本處。余即誡之。不許再放。任其自安。後有鄉人送一狗至。每日向之怖吠。彼乃上山梅樹下。剖一穴藏之。以頭朝方丈也。又羅浮山。蝴蝶。小者大七八寸。大者二三尺。其色各異。亦有五彩兼備。豐艷耀目。其繭大如拇指或如雞卵。人取繭回。或數百里。或數千里。藏一二月。或三五月。至三月中。懸於簷下。或花果樹邊。當出之夜。即有一蝶來伴之。此是雌。彼雄者來。此是雄。彼雌者來。一二時間。或半日。一日。即俱飛去。人雖萬物之靈。豈能若是乎。如昔蔡京進。太師楚國公。京喜食鶉。預籠畜而烹之。曾夢鶉數千訴于前。其一致詞曰。食君廩中粟。充君箸下肉。一羹數百命。生死猶轉轂。看君壽千春。禍福相倚伏。京甚畏之出漢溪詩話○此集刻在先。翁芝事在後。故續入此○羅浮山。在廣東惠州府。蟾蜍。俗云蝦蟆)。

地獄道

地獄者。胡言泥犁。梵音名捺落迦。捺落名人。迦名為惡。惡人生彼處。故名捺落迦。(有翻為不可樂。或翻苦具。或翻苦器)由彼先時。造作增長。增上暴惡。身語意惡行。往彼令彼相續。故名捺落迦。地獄者。從義立名。謂地下之獄也。又獄者。局也。謂拘局罪人。不得自在。故名地獄。婆沙論云。謂彼罪人。為獄卒阿傍之所拘制。不得自在也。然此之一道。有其多處。或在地下。或處地上。或居空中。故梵本不云地獄。而言捺落迦。論云。此贍部洲下。有大地獄。洲上有邊地獄。及獨地獄。或在谷中山上。或在曠野空中。或海邊廟中。餘三洲。惟有邊獨地獄。無大地獄。如此地獄雖多。準三法度論經。總為三攝。一熱。二寒。三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