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地理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25232000000012

第12章 地学之谜(6)

英国哈维博士在论及人类的流体环境时,对台风的成因也曾有过讨论。他认为:因为低纬地区没有明显的锋面温度对比,所以热带气旋即台风必定是由热力不稳定以及动力不稳定共同引起。其形成的背景首先是信风带中出现东风波,即产生一个赤道倒槽内。另外尚有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海面较宽广、温度高于27℃;二是有深厚的潮湿而不稳定的气层;这些都是台风生成的位能条件。三是纬度大于5°,有形成气旋式环流的地转影响的条件;四是垂直风向变化很小,使之保持垂直发展而不变形。但是,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也未必定有台风生成,还必须对应在对流层上部出现反气旋,使高空气流辐射,才能促使下面的空气辐合汇入,便于台风发育成熟。

瑞典气象学家斯凡特·博丁对台风的生成原因也有基本相似的看法。不过他感到台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地球自转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台风的能源虽来自洋面上潮湿的热空气中,但地球的自转为其提供了形成机制。台风本身的旋流运动一开始,其内环吮吸能使更多的潮湿空气集中,促使能源富集。当然,如其登陆后,由于能源被切断,往往也就较快地消亡了。

那么,台风的成因问题是否解决了呢?人们看到这样一种现实,就是上述各家论及的生成条件在一定季节一定区域是经常有的,但每年平均能真正生成台风的却仅50起左右。为何有生成条件但不一定形成台风?台风本身的形成为何是随机突发性的呢?而且它的行动更是难以捉摸和反复无常,有时登陆,有时转向别的海域,有时登陆转向反复几次,有时还可伸入高纬地区。不明白的问题还是很多。人们为此在探索,希望找到一种台风生成的“激发机制”和“控制机制”,尤其经常受其袭击的国家更为迫切。但至今机制还没能真正找到。今天,防止台风破坏的措施也仅仅用远程雷达、同步卫星等各种现代手段观测预报,真正积极的成果还须不断努力争取。

海啸奇观

1946年3月31日是个星期天,太平洋中瓦胡岛美丽的沙滩上挤满了游人。美国海洋学家斯帕德和他的妻子也来到这里休假,晚上他们就住在一座海滩房屋里。

第二天凌晨,他们突然被一阵巨大的声音吵醒,那声音就像有几十个火车头正在门前放气。他们从床上跳下来奔到窗前,只见原先的一大片海滩消失了,翻腾的海水冲过海滩上高高的沙脊,直向他们的房子涌来。斯帕德夫妇赶忙动身逃跑,但当他们跑出房门后,却看见海水不再前进了,接着竟迅速向后退下去。海滩又可以看见了,后来就连一向淹在水下的珊瑚礁也大片大片地露了出来,搁了浅的鱼在沙滩上跳跳蹦蹦,想挣扎着游回大海。

看到这一切,斯帕德明白了:这是海啸!马上还会有更大的海浪扑回来。于是他拉着妻子拼命往高处跑。当他们再次回头观看时,只见刚才站立的地方已被海水淹没,接着就听到一阵令人心惊的玻璃破裂声,一道壁立的水墙势不可挡地推过来,附近许多房屋都已荡然无存了。当海浪停止前进时,他们已宛如置身于一个小岛之上。

斯帕德唯恐下面来的浪还会更大,就乘着海浪进退的间隙(后来知道是15分钟),拉着他妻子再向山坡上的公路跑去。不久,又有一个巨浪滚过珊瑚礁,以骇人的威势冲上沙脊,随即升高形成一道怪兽似的水墙,紧紧地追赶他们。斯帕德夫妇幸而早几步跑上了公路,总算保住了性命。这时公路上已聚集了不少逃难的人,每个人都浑身透湿,狼狈不堪。

巨浪一共来了六次,此后海啸便渐渐减弱。斯帕德想回到那座被冲垮的房子里找一点随身用品,但才走到大门口,就发现一股如山的巨浪劈头泻下,他连忙冲向一株大树,拼命抓住树枝把自己悬在空中。树和人都在浪里摆来摆去。直到巨浪退去,斯帕德才安全落地。这时,他看清自己住过的房屋己大半倒塌了,房子里遍地狼藉,许多东西已经影踪全无。

4月1日袭击瓦胡岛的这次海啸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事后大海又恢复了平静,阳光灿烂,碧波粼粼,好像并未发生过什么事情一样。海啸停止后,人们看到沿海60%的房屋遭到了破坏,有一座房屋被从地基上拔起,冲到几百米以外才放下,屋子里面的火炉居然还在烧着早饭。在海啸冲击中,海水淹没了大片沙滩,有的高出海面十米的地方也遭到淹没,海水深入的最远距离足有一千米多。

1963年4月18日,又一次海啸袭击了巴西第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数以百万计的人见识了海啸奇观。这一天晚上,海面风平浪静,里约热内卢像往常一样喧嚣不已,车水马龙,海滩上人们在三三两两地漫步。突然,海上响起一阵吼声,由远而近隆隆而来,平静的海面腾然起浪,几米高的巨浪滚滚扑向里约热内卢。这时,人们发现海平面升高了,地平线却相对地沉了下去。巨浪撞击在岸上,飞溅起高达十米的浪花。海边上的行人车辆还来不及躲开,海浪已劈头盖下,冲倒了人群,掀翻了汽车,撞塌了商店,卷走了报摊。带着泥沙的海水接着灌进了公寓、旅馆,把正在夜总会里狂舞滥饮的人浇得落荒而逃。许多汽艇和渔船也被冲到了岸上。随着海水的进退,马路上到处飘荡着书报纸,不少鱼虾也乘势进了城。有一位中年人在黑暗中看到水里好像有一个孩子在挣扎,跑了过去,却抱回来一条大鱼。

像上面所介绍的大海啸,在地球上是不常见的。造成海啸的主要原因是地震,但据统计,99%的地震都不会造成海啸,只有那些威力大、震源浅又发生在海底或靠近海洋的地震才有可能产生海啸。如上述袭击瓦胡岛的海啸就是由于头一天夜里12点29分在3500千米以外的阿留申群岛发生7.5级地震造成的,海啸波以每小时780千米的速度在太平洋中向前推进,第一个大浪在早震6点45分冲到瓦胡岛,海浪的最大高度超过10米。

迄今为止地球上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海啸是1960年智利大地震造成的。这次地震的主震发生在5月22日,震级达8.9级。巨大的海啸波随即以智利中部沿海为圆心,在辽阔的太平洋上迅速扩展出去,真可谓横扫万里如卷席。这次海啸在智利500千米沿岸的平均波高为10米,最大波高为25米。14小时56分后,海啸第一波走完10560千米的路程,到达夏威夷群岛,速度为每小时707千米,波高达到9米。22小时后,海啸波跑完17000千米,到达日本,波高仍有8.1米。巨浪排山倒海般地冲上海岸,破坏了防波堤,冲毁了房屋,有的地方甚至遭到毁灭性的灾难。尽管事先发出了海啸警报,损失仍很惨重。

除了地震以外,海底或海中火山爆发也可能造成大小不等的海啸,如果火山在爆发过程中山体发生大坍塌,就会造成特大海啸。公元前1630年前后的一个夏季的早晨,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上的桑托林火山岛发生猛烈爆发和坍塌,曾经触发一次骇人听闻的大海啸,海啸波横扫半个地中海,最大波高超过60米!此后3000多年中地球上任何一次海啸均无出其右。还有人根据遗迹的研究,认为最大波高竟达到200米,果真如此,那确实是一次地覆天翻,亘古旷闻的天灾奇祸了。而从实地的情况来看,这一次桑托林火山爆发造成的海啸的确给附近广大地区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许多沿海城镇均遭毁灭。如果这次海啸发生在今天,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的大爆发情况同桑托林十分类似。8月27日上午10时,当火山爆发达到最高潮时,这个面积达80平方千米的火山岛有2/3陷入海底,在原地形成一个最深达300多米的火口湖。半小时后,大海啸发生了,高40米的巨浪扫荡了周围各岛,破坏了295个村庄,三万余人葬身鱼腹。有一艘荷兰军舰竟被冲到距海岸将近一千米的陆上,高出海面足有10米。

台风海啸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每当强台风登陆,雷霆万钧的风力驱动着排排巨浪扑向海岸,加上台风内气压很低,会吸引水位上涨,如恰逢大潮汛,常会酿成严重的灾难。如1970年11月12日,印度洋东北部的孟加拉湾出现强大的飓风(即台风),风速达到每秒67米以上,结果在湾顶造成罕见的风暴海啸,浪高3~9米,冲垮了孟加拉国南部许多圩堤,有些小岛甚至完全从地图上被抹掉。海水冲进内陆,使26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看不到任何生命,造成30万人死亡,100万人无家可归。

从历史上看来,地震海啸发生的次数并不多,自公元前479年到公元1964年的2000多年里,世界上共记载了地震海啸367次,平均六年半才发生一次,而火山爆发造成的海啸就更少见了。但台风海啸以及由于其他气象因素(低气压、大风)造成的海啸次数却很多,仅在清代的268年间,我国沿海就发生风暴海啸118次,平均每两年多就有一次,其中有10次造成了严重灾害。

我国沿海除台湾省东部外全临浅海,大部分水深只有几十米,加上外面又有一系列岛屿环护,因此太平洋上的地震海啸很难波及我国。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到达日本时波高超过8米,但在我国长江口则只有几厘米。然而,我国是多台风的国家,台风海啸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