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浩劫风暴卷(1969-1976)
25237500000037

第37章 毛泽东别了人间(2)

1976年1月8日上午10点,******几乎一夜未合眼,此时他正卧床,侧身听着文件。负责主席身边工作的张耀祠急匆匆地赶到游泳池******住处,将周总理逝世的噩耗告诉了******的值班护士。

下午3点多钟,******起床后,值班护士孟锦云给******念了******逝世的讣告清样。******听着听着,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泪珠从闭着的眼眶里无声地滚了出来。泪水不断地流淌,******久久无言。他悲痛、复杂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几天后,中央拟好了有关周总理追悼会的规格,参加追悼会的政治局及党、政、军负责人的人数和悼词一并送******审阅。中央考虑到******病重,没有安排毛主席参加有关******逝世后的一切活动。******审阅这个报告时,张玉凤一直守候在侧,和许许多多熟悉总理和主席的人一样,她心中一直存有一线希望,或许******会有四年前参加陈毅追悼会那样的突然决定,或许也能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一句憋在她心里许久的话,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一直处于悲伤中的******,这时,一只手举着还没来得及放下的文件,另一只手拍拍略微翘起的腿,痛苦而又吃力地对张玉凤说:“我也走不动了。”

******不愿意,也不忍心让人们看到他晚年那病态的模样和痛苦的心境了。******逝世以后,******情绪十分不好,烦躁,不愿讲话。只是借助刚刚治好的一只眼睛,不停地阅读。这时,他虽然能自己看书、看文件,但由于他的身体过于虚弱,两只手颤抖,已经没有举起文件的力量了。

举国悲恸

最后一个生日

1975年12月26日,******的第82个生日,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生日。此时,疾病折磨的******,由肺气肿转为肺心病,喘息、咳嗽、吐痰不止。卧室里,只有医生、护士出出进进,送药、诊脉、试体温。

这天,******的精神比平时好一些。但对年过八旬的老人来说,这个日子并不意味着走向辉煌。前面,既没有初升太阳正在升起之时的灿烂,也没有中午时分太阳的火热、耀眼。这已是日落西山了,尽管晚霞满天时,也有片刻的绚丽,但这毕竟是转瞬即逝的景色了。这时的生日,也不会给他带来多少的欢乐。

这天,******又重复了他平时常说的一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每当他平淡地说起这句中国古老的谚语时,他漠然的外表下,也流露着不尽的悲哀。

但******毕竟是个伟人,对于生生死死,对于宇宙万物,有着较为深刻、较为清醒的认识。凭着他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对自己的身体也会有相当的认识。

******也许早已感到,他将不久于人世了。因此,最后一年里,他常常说着那句极普通的话:“七十三、八十四……”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也相信这句话。他认为这是人类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生生死死之后,得出的经验之谈,有其经验性和哲理性。所以,1975年12月26日这天,******的住宅里,虽然比平时增添了些热闹,******比平时增添了些欢乐,但同时也添了些悲哀。

“过年放点爆竹吧”

1976年的春节,中南海游泳池,******的住处,没有客人,也没有自己家的亲人。身边只有几个工作人员陪伴******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春节。

此时的******不仅失去了“衣来伸手”之力,就是“饭来张口”吞咽也十分艰难了。除夕晚上,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在病榻上侧卧在床,吃了几口他历来喜欢吃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这就是******的最后一次年饭。

饭后,工作人员把他搀扶下床,送到了客厅。他坐下后头靠在沙发上休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隐隐约约传来的鞭炮声。这鞭炮声,使他想起了往年过年燃放鞭炮的情景。他用低哑的声音对工作人员说:“放点爆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听着爆竹声,他那瘦弱、松弛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晚年的******,身体衰老了,视力减退了,但读书的嗜好丝毫未减。1973年,******在大病恢复后不久,还同科学家杨振宁谈论物理学的哲学问题。1975年,他的视力有所恢复后,又重读《二十四史》,重读鲁迅的一些杂文,还认真阅读《考古学报》、《历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等杂志,并且提出给他印大字本《化石》杂志和《动物学杂志》。到1976年,他还要英人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1至3卷)。根据当时为******管理图书的徐中远的回忆,******要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f这是******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书),时间是1976年8月26日。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学问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陕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病魔缠身的******感情依旧细腻丰富,他依旧惦念着亲人,怀念着故交,关心着朋友。朋友来看望他,会引起他的欢喜,引出不少话题。

朝鲜共产党总书记金日成与******有着特殊的交情。******8l岁生日时,曾对着金日成送来的大红苹果久久凝视。当******听说金日成眼睛患病时,特意派曾给他治过眼病的唐由之大夫去给他治病。那几天晚上,都有金日成治疗的电报发来,******总是认真地看。在朝鲜,在这片并不十分遥远的土地上,金日成牵动着******的情思。

“天摇地动就是要死人哩”

1976年5、6月问,******的健康状况开始明显恶化了。

5月27日******会见了访华的巴基斯坦总统布托。此时的******面容憔悴,表情木然,双目微睁,行动不便,宽大的裤管下露出了缺乏肌肉的足踝,叠放在沙发扶手上的一大摞方形纸块用以擦拭嘴角的口水。这是中风后遗症,帕金森氏病,也就是震颤麻痹的典型症状。

布托离开中国去香港之后,中国政府对外发布公告,宣布******主席今后不再在外交场合露面。

6月初,******突然患心肌梗塞,幸亏及时抢救,才脱离危险。

7月6日,朱德突然逝世。

******曾多次讲过,****,****,****是联在一起的,不能分离。现在朱德“去见马克思”了。这不是人为地分离,自然法则无情呀!

3月8日下午3时许,宇宙空间一颗陨星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以每秒十几公里的速度坠入地球大气层中。由于与空气剧烈摩擦,陨星形成一个燃烧、发光的大火球,从东向西飞行。3时1分59秒,火球在吉林市郊区金珠公社上空发生爆炸。火球炸声惊天动地,隆隆回响如巨雷滚动,持续四五分钟之久。炸裂的碎块像稀疏的雨点向地面溅落。最大的一块重1770公斤,落在永吉县桦皮厂公社告山十队的地里。它穿过1.7米厚的冻土层,砸进六点五米深的粘土层,给地面留下了一个直径两米多、深三米的大坑。陨石落地后,顿时泥土飞溅,烟尘滚滚,地面上升起了数十米高的蘑菇状烟柱。最大的三块陨石,每块重量超过了100公斤,最大的一块其重量大大超过了美国收藏的目前世界上最大陨石的重量(1078公斤1。这次陨石雨,无论是数量、重量和散落的范围,都是世界上罕见的。

4月22日,******听到吉林上空出现罕见陨石雨的消息后,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要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噢。”

三个月后,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并波及天津市、北京市,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尤其是唐山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唐山地震对******是一次巨大的震动。尽管唯物主义者相信科学,不信天命,但自然界灾难毕竟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沉郁。似乎预兆一场更大的不幸就要降临。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不愉快的事情接连发生,使******倍加怀念故旧,悲凉之感愈发滋长。这天,******让张玉凤找出南北朝时著名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

张玉凤边读,******边吟。

******发声已很费力,吐字也不清楚,声音更是微弱,但张玉凤凭经验还是能分辨出他那一字一顿的苦吟: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垠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神志极度清醒,脑细胞的极度活跃,与躯体的衰老形成了极大的矛盾,造成悲凉的心态。庾信的《枯树赋》抒发的是英雄暮年的凄凉情感,反映的是一种在自然规律面前无可奈何的失落心态。青年时代的理想、抱负和事业功名,皆成历史。烈士幕年,壮心不已。生物规律,不可抗拒!

苦吟寄情情愈凄!

遵照医生的嘱咐,张玉凤不敢让老人家动感情,多说话,就劝他停住了。

“娇娇,你怎么不来看我。”

1976年8月28日,李敏进中南海来看日夜想念的爸爸。******微微睁开眼,看见自己的女儿,长久地拉着她的手,用他那不清晰的语言叙别话旧。

他说:“娇娇,你怎么不来看我?”

李敏哭诉了被阻拦的事情,******听到后感到愕然,说:“还有这种事情?这种做法不妥,应该批评。”

******稍停了一会儿,深情地对李敏说:“娇娇,你要常来看我,我想你呀!”

李敏流着眼泪“嗯”了一声说:“一定要拆除架设的‘铁丝网”’。

******点了点头,在问李敏今年多大岁数后,他握住李敏的手,闭口不语。良久,李敏以为父亲睡着了,将手慢慢抽出,谁知,******竟将女儿的手紧紧攥住,缓缓睁开饱含泪水的眼睛,慢慢道出李敏的准确出生日期。******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说了一句听不清的话。这圆圈不就是桂圆(贺子珍的小名)的圆字吗?这是******十分清醒的时刻。

的确,******是伟人,而伟人又何尝没有七情六欲。

九月九日

其实,******并不怕死,他对死看得很超脱。他66岁时说过:“我可能会病死,也可能乘飞机遇难,或者是被蒋的某些特务分子暗杀。然而,怕死是没有用的。怕死不能制止死亡,只能导致死亡。我并不希望死,我希望亲眼看到帝国主义的末日。但是,如果我不得不死,我也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