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25274800000043

第43章 关于我国信息化及其信息产业政策要点综述与充分利用好信息产业政策(1)

在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积极推进信息化”的5年规划,通过加快制造业信息化、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等一系列推进信息化的措施,从而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战略目标。****中央、******于2006年初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更是明确提出了我国2020年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是“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党中央、******之所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性历史时期如此重视和强调信息化工作,是因为信息化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过程加速扩展的情况下,如果我国不能迅速地通过实施一整套有效的公共政策推进信息化进程,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与军事发展都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遭遇到来自全球化的各种严峻挑战。信息化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果经济信息化进程滞后,将会更直接给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保障。国内外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的中国注意的价值及其意义。发达国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不但带来了其国内数年连续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奇迹,而且使人们看到了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的可能性。信息和通信技术带来的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溢出及其信息资源化等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经济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并以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外延式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向——通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实现内涵式经济增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同样的结论也可以从其他OECD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中得以证实。从长期历史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正是由于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美国实现了从“轮子上的国家”到“网络上的国家”的重大转折;欧盟完成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成功转型;日本实施了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赶超”的战略计划;韩国从“重工业化”时代过渡到了“信息化”时代;印度则从“软件大国”进一步发展为“信息技术大国”。正因为如此,国际组织对于在全球范围推进信息化工作、建立信息化全球治理的努力一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先是给EDI制定规则,后来又为E-Commerce立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先是为推进其成员国的信息化工作而“探路”,接着又为全球的信息化实践采取了“示范”行动;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先是一个忠实的“学习者”,后来成为该地区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协调者”。国际组织的这些工作对于促进全球信息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化积极地作用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主要是通过三个机制而实现的:由于信息化手段在企业内部各环节的使用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由于信息化通过改变市场交易的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范围,带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改善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微观层次的信息化;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广泛运用,必将引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能力得以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即中观层次信息化;当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信息资源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产品生产和市场交易过程之后,必将直接改变物质与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节约各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改善公众福利水平,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即宏观层次的信息化。

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当时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现,着力点在于推进电子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整个“六五”和“七五”时期的准备期,“八五”时期开起了启动期,即以“三金工程”为契机,“九五”时期就到了推进期,即着重推动通信市场“数网竞争”格局的形成以及推动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和电子商务工作,“十五”时期发展到了深化期,重点是促进信息化国民经济各部分的全方位覆盖,特别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至今,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为进一步的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发展,信息要素迅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并逐步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着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提高了国民经济活动中信息采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加强了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这种变化不仅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发生在现代社会中的这一变化趋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化”。一般认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它的核心是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中央和******办公厅颁发的《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信息化手段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全面应用的过程。即通过系统采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使信息化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化和信息化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新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在相关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投资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商品与服务,同时研究与开发、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强度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已经日益以知识作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效应。通过把信息化手段运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进而推动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与国际上信息化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或经济体相比较,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4个方面: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因此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体制与制度还有待完善;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于快速的经济增长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环境改善速度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进速度与效率;在推进我国国民经济主要行业与部门信息化以及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都遇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在这些行业和领域中的应用与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胡必亮、何德旭等在《推进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公共政策研究》中,提出了推进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公共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充分发挥公平、有效的信息化及其信息产业的体制与制度作用

建立起一整套良好的工业信息化及其信息产业体制与制度,是推进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各自掌握的各种资源,大力支持我国企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在推进经济信息化的过程中,采取信息化及其信息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对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国在目前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加速促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大力发展,是理性的、合理的选择。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最大优势就是国内市场需求很大,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全面促进我国信息化及其信息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各级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鼓励和支持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快速成长,进而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构建良好的规则与制度,鼓励竞争、反对垄断,真正使广大公众充分分享国民经济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而不仅仅只是使少数个人和企业从中受益。这样,既从政府层面提出了一个对像垄断性行业实施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的问题,建立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也提出了政府对这些行业与部门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督,并按照公平原则实现信息化成果的社会再分配问题。

此外,在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广泛的公众参与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保证大众对信息基础设施具有普遍进入权的情况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公众对经济发展的参与度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增加的共享度。胡必亮、何德旭等建议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法》等。

(二)建设和充分利用好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推进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公共政策建议》中指出:大力推进多种网络相互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NGN)的转型。继续优化和完善基础传输网,不断改进运营支撑系统,大幅度提升业务支撑和网络运营能力,要不断提高网络质量。在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进互联网的应用普及。进而推进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从速从快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全面应用光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发展并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由于不同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数字化鸿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普遍服务。要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积极推行普遍服务,充分利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卫星网络以及各种传输手段与技术,使通信和网络接入服务覆盖所有地区和所有人口。逐步降低欠发达地区通信和网络接入的收费水平,保证其在通信和网络接入服务方面的国民待遇。

信息化安全,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全方位的安全,因此,必须全面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加强密码技术的开发利用。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安全通报制度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三)大力加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支撑体系与环境建设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中,必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抓紧修改和落实好《征信管理条例》和制定《信息披露条例》,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的网络。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加强征信市场监督管理,加快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抓紧做好信用服务行业标准化的制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