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2536500000018

第18章 辉煌的文明中心(2)

阿拉伯人征服地区的城市阿勒颇

现位于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8世纪,阿勒颇被亚述帝国吞并。公元前64年,阿勒颇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公元636年,阿勒颇被阿拉伯人征服。

阿勒颇是阿拉伯人在征服地区原有城镇基础上加以扩建的城市。公元10世纪,是阿勒颇城的黄金时代之一。

当时的阿勒颇城,成为独立的哈木丹王国(945-1003年)的首都"特别是赛义夫·道莱(意为"国家的宝剑")执政期间(945-967年),积极倡导学术文化,大力兴建学校、图书馆,打败拜占庭军队,文治武功卓著。

12世纪时,阿勒颇居民在反抗十字军东侵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1260年1月,阿勒颇城遭到蒙古军队的洗劫,损失惨重。

同年9月,埃及马木鲁克军队在约旦河左岸贝桑附近的艾因·扎鲁特成功阻止了蒙古军队的西征。

在马木鲁克王朝时代,阿勒颇城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商业、教育再度蓬勃发展。

阿勒颇城以城堡为中心,在城堡周围兴建了大量的民居、学校、商店、澡堂、清真寺等。阿勒颇古城堡始建于2000多年前,后几经修缮。

赛义夫·道莱执政时,大规模翻修了该城堡。13世纪时,该城堡得到进一步加固。阿勒颇古城堡建在一个人工修筑的高地上。

高地约高45米,面积达19万平方米。古城堡高38米,占地约15万平方米。古城堡围有高12米至13米的石墙,外围是一条宽30米、深22米的壕沟。

古堡有6座塔楼,塔楼辟有了望孔、喷火口和箭孔,壁垒森严。

城堡有7座大门:雕塑着两条缠绕在一起的大蛇的蛇门,雕塑着一对坐狮的双狮门,雕塑着一哭一笑两只狮子的3号门,以及4号门、山门、北门和秘密门。

古城堡内设施齐全,有考究的王宫、清真寺,美丽的花园和很大的地下仓库,还有安装了陶制热水管、冷水管的澡堂等。

该城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至今坚如磐石,巍然屹立。

阿勒颇大清真寺位于阿勒颇城堡的西面,始建于公元7世纪,后于12世纪依照大马士革的伍麦叶清真寺进行重建。该寺巍峨壮观,宣礼塔高耸入云。

寺内装饰精美,漂亮的壁画、精致的石雕等堪称艺术精品。该寺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

1988年,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阿勒颇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定的《世界遗产名录》。

"和平城"--巴格达

巴格达是阿拉伯人在和平时期兴建的著名城市。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于公元754年继位后,首先平定了内乱,然后决定建立新首都。

为选择新都地址,曼苏尔派人四处勘察,最后确定地处两河流域之间的巴格达为新都城址。

公元762年,曼苏尔亲自主持巴格达城奠基仪式,亲手放上奠基石。为了修建巴格达城,曼苏尔先后从帝国各地抽调约10万名建筑师和建筑工人。

经过建筑工作者4年多辛勤劳动,巴格达城于766年初步落成"曼苏尔把巴格达称为"和平城"。

巴格达城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城为圆形,直径2352米。城中央是一座大广场,广场中间建有哈里发宫,哈里发宫周围建有政府机关、国库、兵营等,构成紫禁城。

以紫禁城为中心,四条大街像辐条一样从中心区通向四座城门:东北门--呼罗珊门,西北门--沙姆门,东南门--巴士拉门,西南门--库法门。

城门用铁制成,城墙用砖砌成,城墙外修有护城河。

773年,曼苏尔下令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兴建一座卫城,又称"东城"随着东城的迅速发展,东城与西城逐渐连成一片。

巴格达城作为阿巴斯王朝新首都,很快兴旺发达起来。相继修建了清真寺、犹太会堂、基督教堂,商场、澡堂、旅馆、医院、学校、公园和大量民居。

市场上各种商店鳞次栉比,包括来自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在内的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相当繁华。

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位)执政期间,下令在巴格达修建了一座收藏珍贵图书文献的书库,并把该书库命名为"智慧宫"(亦译"智慧之家")。

第七任哈里发麦蒙(813-833年在位)博学多才,酷爱希腊哲学,重视文化事业。在他执政期间,耗资20万第纳尔,将"智慧宫"扩建成一所集图书馆、研究院和翻译局为一体的多功能机构。

以巴格达智慧宫为中心开展的阿拉伯翻译运动,持续了100多年。

阿拉伯学者把大批希腊、罗马哲学、自然科学著作和许多波斯、印度文学、史学、医学、天文学著作译成阿拉伯文,为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阿拉伯史学家赫推布·巴格达迪(1002-1072年)记载,"在公元9世纪时,巴格达有书店近百家,清真寺数千座,澡堂上万家,全城居民人数多达数十万。"

巴格达成为中古时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

除了上述名城外,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著名城市还有: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格拉纳达,以及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花拉子模等。

据史料记载,阿拉伯人治理下的科尔多瓦市市容整洁,街道宽阔,清真寺壮丽巍峨。科尔多瓦市有大学和学校27所及70所图书馆。

穆罕默德一世(852-880年在位)创建的科尔多瓦图书馆,到哈克木二世(961-976年在位)执政时,该馆图书已达40万册。哈克木二世不仅派人四处收购图书,还把自己珍藏的图书赠给了这所图书馆。

教育质量高、学术空气浓厚的科尔多瓦大学,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欧洲学子们向往的圣地,学者云集。巍峨壮丽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一直保存到现在,至今仍然是西班牙的名胜古迹。

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形形色色,有的呈方形,如开罗;有的呈圆形,如巴格达。

阿拉伯不同地区城市的社会生活五光十色,如地中海沿岸城市亚历山大,颇有古希腊文化的遗风;大马士革等城市充满罗马情调;萨那等阿拉伯半岛古城更多地继承了阿拉伯传统风习;而巴士拉等城市,则吸收了较多的波斯文化神韵。

但是,中古时期的大多数阿拉伯城市普遍具有以下三个相同的特点:

浓郁的伊斯兰色彩

阿拉伯城市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具有浓郁的伊斯兰色彩和独特的阿拉伯风情。一般中等城市都建有数十座规模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大城市则建有数百座风格迥然的清真寺。

高大的宣礼塔林立,成为阿拉伯城市的显著标志和独特景观。城市、城区、居民区往往以清真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展开。

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居民的服饰别具一格,阿拉伯男士身穿典型的白色阿拉伯大袍,聚在一起悠闲地谈天说地;阿拉伯女士身穿黑色大袍,脸戴面纱,行色匆匆地出没在街头巷尾。

相对齐全的城市设施

阿拉伯城市的设施比较齐全,市区内医院、学校、商店、旅馆、澡堂、作坊、清真寺、图书馆、广场、教堂、公园、市场、书店、钱庄、水塘、墓地以及娱乐场所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

由于阿拉伯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市区内建有许多公共饮水处,免费供过路行人饮用。富有人情味的公共饮水处,构成阿拉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城市面积大,人口多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城市规模较大,一是城市面积大,二是居民人数多。"公元9世纪中叶,巴格达城区已延伸到底格里斯河两岸,城区面积达四千公顷,超过了君士坦丁堡的1400公顷和罗马城的1366公顷。"

10世纪时,科尔多瓦市"有居民五十万人,有清真寺七百座,有公共澡堂三百所,其华丽仅次于巴格达和君士坦丁堡。"

14世纪时,开罗有居民40多万人,叙利亚的阿勒颇、大马士革和突尼斯的突尼斯市居民人数均超过10万人。

而"当时西欧没有一座城市具有开罗的规模,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和巴黎可能有10万居民,而英国、低地国家、德国和中欧的城市则较小。"

中古时期兴建的阿拉伯城市开罗、巴格达等,以及在该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麦加、突尼斯、大马士革等城市,经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和洗礼,至今仍在阿拉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