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10

第10章 语文教学立足点定位(1)

学生语文水平差,到底主要是因为思想、情感、经验、知识等内容方面的贫乏,还是由于他们思维的形式不够健全?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到底应当定位在言语思维的内容上,还是应该定位在言语思维的形式上?

经验情感类的东西都可以事实上也主要是在生活中阅读中自然积累的。

学生的各种经验当然不如成人丰富,却也并非没有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无须专门的训练,经验阅历自然也会越来越丰富--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更是如此。

可有没有经验是一回事,能否合理开发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另是一回事;口语表达是一回事,能否通过文字语言系统条理地表达出来又是一回事。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基础不等于能力,最终的文字语言表达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真正的学科能力。

现在面对的现实是,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题材自然写不出写不好,但即使那些亲身经历的事,我们的学生也大都写不出更写不好。

没有切身体验或者说个人体验不深的写不出写不好,可即使对自己影响很大、个人体验非常深刻的东西他们仍然大都写不出写不好,甚至,有的学生生活中能说会道,作文照常一塌糊涂。

可见,问题不在经验上,而在于他们思维的形式品质--思维形式方面出了严重的问题,这正说明,不经过训练,思维形式是不会像思维内容那样自然丰富自然完善的。

这也就告诉我们,对极度缺乏各种经验、信息的少年儿童而言,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也有必要采用一些手段加快他们这方面积累的进程,但对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仅仅做到这一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其它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承载的都是本学科的学科知识体系,或者说,其言语内容也承载着其言语形式。

语文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则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文明文化,无不可为其所包容。

其它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承载着本学科的学科知识体系,说眀其它学科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内容方面,深刻理解了言语内容,学生便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语文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包罗万象却少有承载其言语形式的(语法、修辞、行文规律类的知识短文),正说眀言语内容属于其它学科却不属于我们的语文,我们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必须定位在言语形式方面。

我们应该学会借助一个个的"例子"(言语作品)训练学生的形式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思辨能力--这也是我们语文学科成为"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型学科的根本原因。总是关注言语内容,其实是在忙着为别人做嫁衣。

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思维形式的训练场,而不能总是成为各种知识、信息的集散地!

阅读教学该如何落实思维形式的训练?

文章的解读其实可以分解为理解、感悟与评价三个层次,在读者个体的阅读过程中,三个层次是同生并存的,但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我们必须予以必要的界分,在三者并重的情况下,要特别加强理解层次的教学。

一方面,理解是交流的基础,理解一旦缺席,就不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更不用说高质量的交流;另一方面,理解也是感悟、评价的基础,理解的品质同样决定着感悟、评价的品质。

文章交流实现的质量实际上取决于两大要素:一是倾听;一是表达。倾听对应的是阅读(狭义的,亦可以说是理解),表达对应的是写作或者对人家作品的回应(读者个体的感悟与评价)。

倾听(注:应为阅读)需要一个透过现象(文章呈现的信息、内容)看本质(作者作文的主要用意)亦即思维深入的过程,高质量(系统化、条理化)的表达更需要思维深入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探询文章主旨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教会学生深入系统条理地表达个人的感悟与评价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

由于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我们这些做教师的都还远没有出口成章的能力,笔者认为,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读者个体的感悟与评价应该以写作的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