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09

第9章 进行负责任的教学(4)

认识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不理解吕老的"技能拆分",当然更不可能理解叶老的"体系"说。

叶圣陶先生的"体系"说实际上是吕老先生"技能拆分"说的进一步发展,在指导语文教学及其研究的实践方面,叶老走得更远,更踏实。

为什么非得构建"体系"?一言以蔽之,为了有效克服由于"心里没有数"而"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的混乱现状。

因为,即使同一篇"例子"(课文),其不同层面的言语形式也都是丰富多彩的,语法的,修辞的,结构的,逻辑的,形形色色,丰富得都可以车载斗量,如果以"例子"(言语作品)为目的,即便关照言语形式,全面关照,一节课两节课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样一来,教过没教过,学生掌握没掌握,"各自以意为之",最终教师自己心中十有八九都会没有数,教学过程必然会大量存在无谓重复的现象。

以"形式"("如何读""如何表达"的原则规律与方法技巧)为目的,将"形式"排成序列,根据"形式"选择典型的"例子",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最后想再补充强调两点:

1. 不少人将我们已往教学课堂技术性操作的盛行与失败无端归罪于老一辈的语文大家,其实正是根本不理解人家思想深刻内涵的缘故。

叶老构建"体系"正是为了"形式"提供的"循序渐进",克服技术性操作。借用我们传统的"出入法"表述,形式训练立足"入",不轻言"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学生未来的"出"做准备,而我们的技术性操作只看见了"入",根本没有考虑"出"。

借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表述,叶老"体系"之构建,恰恰是建立在充分关注学生"最邻近发展区"基础之上的,循序渐进提供"形式"的本质就是在为他们不断创设新的"最邻近发展区"。

或者说,为其理性思维与悟性能力的提高不断搭建"脚手架",助其不断向更高的高度攀登;我们的技术性操作呢,画地为牢,这一次训练就是最终的目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最邻近发展区"。

两种"形式"训练的思想截然不同,当然也会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技术性操作以认知运用某一种僵死的"形式"为旨归,必然会严重束缚学生思维,压制学生个性;而叶老循序渐进的训练,是为了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形式选择,发展学生的个性。

2. 着眼语言,立足形式,建构学科训练体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负责任的教学,叶老等语文前辈的这种语文教学思想与主张,全面落实到实践领域,其实就是起源且盛行于西方的地地道道的形式训练。

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形式训练早已为西方语文(语言)知识界广泛认同;作为教学方式与方法,形式训练早已为西方语文教学界普遍采用。

在认识与行为都高度统一的基础上,为了"教学"(训练),人家做了大量充分而扎实的工作,早已构建起了一套线性的条理的逻辑严密的可以说非常完善的形式训练体系,用以规范指导教学实践,已经有了几百年的成功历史

(人家的中小学生大都可以写出像模像样的论文,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却大都连本专业学术性较强的论文都看不懂,这是一种怎样的差距,这样大的差距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醒进而经过反思找出差距与差距产生的根源之所在吗?)。

时至今日,形式训练也早已不再单单属于西方,与我们同在东方世界的日本、韩国以及前苏联分解出的那些国家,也都早就虚心接受了形式训练,人家的语文(语言)教学也都早就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放眼望去,当今世界,仍然没有接受形式训练,语文教学根本方向问题上认识认识仍旧丰富多彩学术研究领域仍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而这些国家的语文教学却又无一例外地"少慢差费"--我们包括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

叶老等语文前辈是否知悉西方的形式训练笔者不得而知,但这些语文大家的教学思想和学科建设的理想竟然和形式训练这样高度地一致,本身不就非常耐人寻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