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12

第12章 理性思考(1)

读《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1期张西安先生《语文课标中一个错误及其负面效应》一文,深受启发的同时,笔者还有些不同意见。

笔者高度认同张先生关于两种"新课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中的认识是传统"工具"说的一大倒退,这种倒退不仅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也动摇了语文的工具地位。

"负面效应"非常明显的认识判断,不过,笔者同时认为,张先生并没有认清这种倒退的实质,两种"新课标"的"统一"说其实根本不是"错误判断",而是一个"无效判断",张先生自己的"无法统一"说,虽然在人们认识极端混乱的现在,在指导现实实践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从理论上讲,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错误判断",除了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纷争,根本无法澄清人们的认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无需纠缠抽象理论的探讨,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根据张先生的说法,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是"工具",具有"工具性",而不具备"人文性";语文作品是"人文"的产物,具有"人文性",而不具备"工具性"。

这种说法其实严重割裂了"工具"与"工具运用"的存在现实,与我们可爱的"新课标"一样,认识其实发生了严重的混乱,是非常荒谬的:请问,语文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不就是"人文工具"吗?

否则,"语文作品"怎么就有了"人文性"?反过来,具有"人文性"的"语文作品"就不具有"工具性"吗?什么样的"语文作品"不是主体表达自我、交流情感态度的"工具"?

比如张老师列举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的体裁是什么?"表"(一说"疏")一类文章的目的性不是特别明确的吗?为了鲜明的目的而写,不正说明,《出师表》就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工具"?

能够理性地制造使用"工具",可以说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大根本特征。"工具"本身就是"人文"的产物,无论哪一种"工具",其制造与使用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密不可分的,根本用不着人为"统一"。

因此,无论什么层次甚至哪一种"工具",言其没有"人文性",或者煞有介事地"主张"什么"统一",行为本身都是非常荒唐的--"新课标"煞有介事地"升华"出的是一个绝对的真理,也可以说是一句空话,浮浅得已经毫无意义的一句空话。

连这样绝对的真理张老师还试图辨正,当然会走向谬误,越辨识只能让人越糊涂:两种认识根本就没有理解"工具"的深刻内涵。

鉴于张老师大作针对的这种严峻现实,笔者认为,澄清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的认识,我们需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应该是:1."语文"指的到底是哪一种"人文工具"?2."语文工具"的本质属性是什么?3."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1. "语文"指的到底是哪一种"人文工具"?

有了本体,才能言其性质、作用以及价值、意义等等,应该是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可是,现在,我们这么多人都声称自己在搞什么语文教学研究,却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根本不能回避的问题。

我们张口一个"语文",闭口一个"语文",口口声声说"语文"是一门学科,是一种课程,但作为学科,至今没有明确"语文到底指什么",因而,作为课程,其内涵、性质与任务目标的认定都根本不可能实现学术意义上的自然"统一"。

笔者虽然不像张先生那样了解我们语文界高层的内情,但仅凭这一事实,就可以充分断定,我们的"新课标"不惜动用行政手段予以"统一",其实是认识没有达到相应高度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折中"。

"语文"是现代教育分科教学的产物,而不是小狗小猫,是早就客观存在根本用不着分辨的一种实物。小狗就是小狗,小猫就是小猫,可我们不能因此就荒唐地来个"语文就是语文"。

我们应该理清其来龙去脉,基于现实的需要,通过与其它学科的理性比较,首先搞清楚其具体所指,然后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其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语文教学"问题的科学探讨,否则,我们的认识也便只能像现在这样一直混乱下去。

经过初步探讨,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作为学科课程,"语文"只能是"语言",我们的"民族语文"其实就应该是"民族语",我们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当担当语言教学--我们民族语的教学--的重任。

a.分科的实质是分工,分工意味着任务的进一步明确与教学时间的大幅度减少。

分化出来的学科,首先应当承担起相应的具体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相应的学科素质与能力,无论什么学科,都再也没有了包罗万象包打天下的能力--这样的学科根本就没有了存在的条件与理由。

分科分出的其它学科,教学任务都非常明确,剩下来的"语文"这个非常特殊的学科到底该承担什么任务呢?

课文是所有学科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性凭借,任何学科的课文都是以言语作品的形式存在的,任何言语作品都有其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

可是,其它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承载的都是本学科的学科知识体系,或者说,其言语内容也承载着其言语形式--所有定律定理内涵的定义阐释以及其适用范围的厘定、现实运用的原则规律方法技巧等,无不包容于言语作品(课文)的内容之中。

语文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则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文明文化,无不可为其所包容,却少有承载诸如语法、修辞以及阅读与写作的原则规律方式方法等语文学科知识及其运用的形式规律的。

其它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承载着本学科的学科知识体系,说眀其它学科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内容方面,深刻理解了言语作品的内容,也便掌握了学科知识及其运用的形式规律,形成了相应的学科能力。

b.语文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包罗万象却少有承载学科知识及其运用形式规律的,正说眀,语文课文中的言语内容属于其它学科却不属于我们的语文,我们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只能定位在言语形式方面。

c.立足言语形式,语文教学必然着眼语言,语文教学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语言教学!

我们都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不就是语言吗?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承载文化传承文明的工具,语言的"工具"属性是以"形式"的形式体现的:语言承载思想承载文化,但其本身不是思想或文化:思想文化是语言承载的对象,亦即其介入生活后生成的言语作品的内容;语言本身则只是"工具",是舍弃言语作品具体内容后概括抽象其丰富多彩的形式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言语内容方面的教学都已经由其它学科承担,我们的语文学科也便责无旁贷,只能立足言语形式,承担语言本身的教学。

d.作为一门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性的学科,着眼语言,进行专业的负责任的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其它学科健康发展的必须。

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打出语文教学即语言教学、语文教学就是我们民族语的教学的旗号;否则,专责不专,继续无节制地开疆扩土包打天下,必然会"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导致教学效率的"少慢差费"。

完不成使命,国民的语文能力修养得不到有效提高,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的学科无法为其它学科提供高品质的基础工具,就会严重制约其它学科能力修养的培养提高,就会"误尽苍生",语文学科与所谓的语文教学自然也便没有了立足之地。

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国人对我们所谓的"语文教学"的责难,其实一点都不夸张,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

e.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借助语言,任何学科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相应的语言能力,可是,只有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着眼语言自身及其运用,以语言教学为旨归--这其实正是语文学科成为一门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性的学科的根源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