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16

第16章 更有价值的阅读教学(2)

二、"学生自主阅读的价值有多大?"

江先生认为,"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对话活动,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决定了学生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与教师教学设计的问题可能不同",为了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特别关注"这一个"学生的"这一个"问题--"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无疑是最好的。"

笔者认为,在这里,江先生其实又严重割裂了读者个体个性化的自然阅读与阅读活动的共性规律本应高度统一的关系,其实是将"阅读"与"阅读教学"混为一谈了。

正因为我们的阅读行为还有共性规律可循,所以才能有阅读教学;否则,如果只有读者个体阅读高度的个性化,教学如何进行?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淡化需要教学而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那些无需也无法教学的东西,正是我们现在语文课堂混乱不堪的根源所在。

如果再如江先生这样强调"个性化的问题",主张因此随时改变我们的教学目标,只能导致更大的混乱--如果这样的话,因为无原则地照顾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参与热情高,我们的"这一堂课"可能会很精彩,可长此以往,谁能够切实保证我们长远目标的实现?

"阅读"的目的及其呈现方式自然是个性化的,是丰富多彩的,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却只能有一个--让学生尽快学会阅读!

这一点,本来是我们应当也必须认识到的,可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我们却总是在犯糊涂。我们长期将阅读与阅读教学混为一谈,事实上,无论对"阅读"还是"阅读教学",我们都缺乏严肃意义上的系统研究。

比如,文章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一个无论对阅读还是阅读教学都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去强调,阅读过程中的文本理解、读者个体的感悟与评价等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没有去认真地进行必要的界分,阅读的本质与原则似乎已经变得无足轻重,甚至,为了所谓的"个性"与"创新",我们过分关注强调读者个体的感悟与评价,最能体现交流本质的文本理解,在我们这里反而变得无关紧要。

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学师生热衷于他们内部间的"真诚平等"对话,却忘记了,文本其实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东西,要"阅读",要"对话",我们首先应该真诚"倾听文本"。

在我们现在所谓的阅读教学课堂里,实际上,既没有多少严肃意义的阅读,更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真不知道,这样名不副实的"阅读教学"如何能让我们的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我们又能够让他们养成怎样的"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更不知道,我们最终会培养出他们什么样的"健全人格"与"健康个性"?

事实上,不仅一些相关的领域我们没有去认真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已有的成果我们其实也没有合理继承,更不用说什么发扬光大。

举两个最为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论主张,本应成为我们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我们却避而不谈,因为,我们无意去"逆"什么作者的"志",我们要的是"人"(作为读者的学生),是"多元解读",要的是"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化"的"创新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很少有人意识到,从文章交流本质角度讲,像我们现在这样,为了"关注人"而无视文本与文本作者谈阅读,谈交流,谈对话,其实是在异化阅读,异化交流,异化对话,也便是地地道道地在异化人本身,地地道道的"目中无人"。

另一个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画龙点睛"手法(亦即"点睛"之笔),其内涵及存在形式,没有多少人去认真研究,其价值远未得到积极有效的开发,这两年人们更是少有提及了。画龙点睛是记叙类文体中,为了有效避免读者误解,作者在情节的关键之处故意重重地"点"的那一笔,对于记叙类文体的阅读至关重要:

一方面,注意到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迅速准确探寻到文章的主旨,亦即作者作文的主要用意,有效避免误读。

比如《曹刿论战》,如果注意到了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就会知道,这篇文字是写肉食者的"鄙"与曹刿的"远谋"的,就会将注意力放到这里,在阅读过程中加以印证,就不会如我们现在时髦的阅读教学课堂那样,庸俗浅薄地讨论什么庄公是否"鄙"一类的问题,对这样一篇历史作品也进行什么"个性化"解读了。

比如《两小儿辩日》,如果注意到了文章结句"孰为汝多知乎",就自然会知晓这篇文字的宗旨是讽刺孔子,就不会为了所谓的"教育"一味赞赏孔子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品质态度了。

再如鲁迅的《故乡》,如果真正注意到了文章后面的议论,教材后面就不会为我们提供这么多"个性化"的理解了。笔者并非不承认"多元解读""创新解读"的合理成分,但认为,这些理论有其适应的领域,但不具有普适性。

一谈阅读,人们往往像江先生现在这样只列举一些文学作品,闭口不谈应用类文体的例子--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只在于道德熏染与审美愉悦吗?

阅读教学不能"为世用",于学生本身又能有多大价值?并且,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样的解读都应该以理解做基础,在学生甚至大多数教师的理解能力都还存在很大问题的现在,我们更不能舍本逐末,过分强调严重缺乏理解基础的什么"个性",什么"多元",什么"创新"与"创造"。

另一方面,借助画龙点睛手法,也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如果说文章存在着思路,那么,"点睛"之笔就是作者专门设在这条"路"上的路标。

依循这些路标,让作者做向导,自然可以大大提高我们阅读的质量与效率。

比如矛盾《风景谈》《白杨礼赞》类的散文,如果注意到了作者抒写个人情感或者景物评价类的文句,就可以迅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与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领略作者描写再现出来的"风景",体会作者独运的匠心,真正走进作者心灵,岂不容易多了?

新近,在论坛上与在美国任教汉语文教学,曾经在旧金山参与美国汉语文课程标准制订的方帆博士交流得知,我们这种以人本为主,文本为副,读者丢开作者,跟文本直接对话,享受文本带来的文化和"文学味道、美学味道"的阅读在美国被称为"全语言",影响仅限于加州。

并且,因为彻底失败已经作为"流毒"为美国教学界彻底肃清。我们重新修订的"新课标"似乎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亡羊补牢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看起来并非完全出于主动,其转变其实还很不彻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从我们阅读教学的学科建设角度讲,江先生所谓的"学生发现的问题"不应当成为什么"教师的教学设计"亦即我们"阅读教学课堂"关注的焦点。

我们应当关注的应该是"这一群"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能否迅速提高,关注他们都需要的阅读原则与方法,而不应当是什么"这一个"学生的"这一个""个性化"的问题,

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而言,江先生"学生问题的价值""学生自主阅读的价值"不能说一点没有,但仅凭主观愿望无限夸大,是不符合教学现实根本要求的,因而也是很不严肃的。

三、怎样的阅读教学更有价值?

澄清了上面认识,这个问题也便非常容易回答了:

符合阅读教学规律要求,能够合理拆分阅读技能要素,通过训练切实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有效提高所有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与水平,以适应学生个体现实阅读与我们社会需要的阅读教学更有价值!

具体一点说,亦即:立足于阅读教学自身(而不仅仅是学生个体阅读的兴趣爱好与感受体验)的内在规律,立足于学生阅读能力(而不仅仅是所谓的"个性化"的"创新阅读")形成提高的内在需要。

立足于我们社会对其成员阅读能力的根本要求(而不仅仅是立足于课程标准),能够真正将学生的问题价值统一于学科价值,将教学的阶段性目标统一于长远目标,将我们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和谐完美统一(而不是顾此失彼)的阅读教学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