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19

第19章 语文教学必然归宿(2)

语文教学为何必须着眼语言立足言语(思维)形式 ?

任何学科的课文都是以言语作品的形式存在的,任何言语作品都有其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

可是,其它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承载的都是本学科的学科知识体系,或者说,其言语内容也承载着其言语形式--所有定律定理内涵的定义阐释以及其适用范围的厘定、现实运用的原则规律方法技巧等,无不包容于言语作品(课文)的内容之中;语文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则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文明文化,无不可为其所包容,却少有承载诸如语法、修辞以及阅读与写作的原则规律方式方法等语文学科知识及其运用的形式规律的。

其它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承载着本学科的学科知识体系,说眀其它学科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内容方面,深刻理解了言语作品的内容,也便掌握了学科知识及其运用的形式规律,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语文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包罗万象却少有承载学科知识及其运用形式规律的。

正说眀,语文课文中的言语内容属于其它学科却不属于我们的语文,我们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必须定位在言语形式方面--过分纠缠言语内容,其实是忙着为别人做嫁衣--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立足言语形式,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立足言语形式,语文教学也必然着眼语言,成为名副其实的语言教学!

我们都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不就是语言吗?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承载文化传承文明的工具,语言的"工具"属性只能是以"形式"的形式体现的--任何工具其实都属于形式而不是内容:语言承载思想承载文化,但其本身不是思想或文化;

思想文化是语言承载的对象,亦即其介入生活后生成的言语作品的内容,语言本身则只是"工具",是舍弃言语作品具体内容后概括抽象其丰富多彩的形式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借助语言,任何学科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相应的语言能力,可是,只有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着眼语言自身及其运用,以语言教学为旨归--这其实正是语文学科成为一门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性的学科的根源之所在。

语文成为学科,是现代教育分科教学的产物。分科的实质是分工,分工意味着任务的进一步细化与时间的大幅度减少。

分化出来的学科,首先应当承担起相应的具体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相应的学科素质与能力,而不能如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那样包罗万象包打天下。

言语内容方面的教学都已经由其它学科承担,我们的语文学科也便责无旁贷,只能立足言语形式,承担语言本身的教学。

作为一门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性的学科,着眼语言,进行专业的负责任的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其它学科健康发展的必须。

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打出语文教学即语言教学、语文教学就是我们民族语的教学的旗号;否则,专责不专,继续无节制地开疆扩土包打天下,必然会"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导致教学效率的"少慢差费"。

完不成使命,国民的语文能力修养得不到有效提高,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的学科无法为其它学科提供高品质的基础工具,就会严重制约其它学科能力修养的培养提高,就会"误尽苍生"--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国人的我们所谓的语文教学的责难,其实一点都不夸张,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语文学科与所谓的语文教学自然也便没有了立足之地。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自身思维的工具。

进行语言教学,目的是以形式语言或者说语言符号为中介,训练学生的形式思维,或者说提高其悟性与理性能力--对语言(语文)学科而言,悟性与理性能力实际上就是语言运用的能力,亦即语文能力。

同样,思维也是一种工具,人感知表达世界与自我的工具;作为一种形式的工具,思维也必然会承载内容,并且与其相互依存。现在,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学生语文水平差,到底主要是因为思想、情感、经验、知识等思维内容方面的贫乏,还是由于他们思维的形式模式不够健全?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到底应当定位在言语(思维)的内容上,还是应该定位在言语(思维)的形式上?

经验情感类的东西都可以事实上也主要是在生活中阅读中自然积累的。学生的各种经验当然不如成人丰富,却并非没有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无须专门的训练,经验阅历自然也会越来越丰富--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更是如此。

可有没有经验是一回事,能否合理开发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另是一回事;口语表达是一回事,能否通过文字语言系统条理地表达出来又是一回事。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基础不等于能力,最终的文字语言表达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真正的学科能力。

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是,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题材自然写不出写不好,但即使那些亲身经历的事,我们的学生也大都写不出更写不好;没有切身体验或者说个人体验不深的写不出写不好,可即使对自己影响很大、个人体验非常深刻的东西他们仍然大都写不出写不好,甚至,有的学生生活中能说会道,作文照常一塌糊涂。

可见,问题不在经验(内容)上,而在于他们思维的形式品质--思维形式方面出了严重的问题,正说明,不经过训练,思维形式是不会像思维内容那样自然丰富自然完善的。

这也就告诉我们,对极度缺乏各种经验、信息的少年儿童而言,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也有必要采用一些手段加快他们这方面积累的进程,但对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仅仅做到这一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呼唤的是那些更需要"教学"的东西,我们的语文(语言)教学必须立足于言语(思维)形式!

事实上,内容都是以具体实在的个体形式存在的,关注内容,必然会像我们现在这样关注"这一篇"(课文),"这一篇"课文成了目的,就只能大讲特讲积累积淀与潜移默化式的熏染熏陶,"教育"的成分居多而少有"教学"成分存在;

"形式"才是抽象出的"共性",对语文学科而言,立足"形式",才可能借助"这一篇",探询"这一类"(课文)行文的规矩原则与方法技巧,奠定了这样一种共性基础,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生前一再强调其"例子"说,认识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可令人遗憾的是,国内语文界从未真正重视过,而在人家形式训练的实践过程中,却早就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在形式训练的视野中,"例子"只是工具手段,是为学生理解运用其中蕴含的以不同层次"形式"的形式存在的思想、理念、规律、原则、方式、方法服务的,后者才是形式训练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