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20

第20章 语文教学必然归宿(3)

语文教学为什么必须构建训练(教学)体系 ?

形式训练是以语言为中介,通过对众多言语作品中现实存在的数量繁多并且其间关系盘根错节非常复杂微妙的"形式"的认知与运用来实现学生形式思维模式循序渐进不断构建与完善目的的,可如果没有系统严密的线性体系支撑,训练势必会陷入混乱,严重影响训练效果,进而严重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

要建构完善教学主体的形式思维模式,提高主体的语文能力或者说语文运用过程中"形式选择"的质量,不仅必须保证其头脑中"形式"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还要便于"选择"--事实上,人的大脑与仓库一样,如果里面储存的东西摆放得杂乱无章,不仅不利于寻找,也会影响其存储的数量。

也就是说,在形式训练或者说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内化吸收与选择运用,在充分保证"形式"储备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形式"提供的秩序与逻辑。

着眼言语形式,进行形式训练,必须构建训练的体系。或者说,有了训练体系,才能够有真正意义上的形式训练,或者说真正科学化的语文(语言)教学。

问题是,打造这样一个线性的训练体系,实现形式训练的理想,有多大的现实性呢?

人类到底是如何感知表达世界的,或者说,人类感知表达世界的生理与心理机制究竟是怎样不断建构不断发展完善的,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答案。

不过,在认知表达世界的现实实践中,人们已经能够明确认识到,人类感知世界总是由感性而理性、由表象而抽象,或者说,总是由浅入深,并且活动本身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原则与方式方法的;认知表达能力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取决于主体对客体存在发展内在"规律""原则"的主观认知把握与这些客观存在的"规律""原则"间吻合的程度、主体所采用"方法""技巧"与感知活动自身内在需要的切合程度。

现在,我们还无法直接触及人类感知表达世界的生理与心理机制自身,无法完全破解其思维形式建构完善规律原则的"密码",不能保证能够精确探知最适宜认知表达活动自身要求的方法技巧,更不用说精确排出这些方式方法的理解把握与现实运用的难度或逻辑序列,要保证体系绝对的科学性当然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都是永远不可能的。

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些"规律""原则"与"方法""技巧"是以"言语形式"的形式存在于言语作品之中的,借助言语形式(形式语言符号)的认知理解,经过内化,便成为主体"思维形式"构成的物质要素:言语作品的"形式"与创作主体思维的内在"形式"是一种表里关系,思维的"形式"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实践过程中的言语形式去间接触摸,言语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对言语作品行文原则规律与方法技巧的理性思辨去探询;

主体"形式"的储备可以借助对丰富多彩言语形式的认知理解来实现,"形式选择"的自觉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提醒来完成。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由外而内,由浅入深,逐渐逼近这些"形式"的"真理"。

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类认知表达世界基本的原则规律和方式方法运用最为基本的现实需要人为规定其训练序列,构建系统严密逻辑的学科训练体系,通过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逐步构建完善学生的形式思维模式,以越来越科学的理性认识规范指导我们的认知表达活动。

形式训练训练体系本身也是不断建构完善走向学科走向真理的! 在此以文章(文学)创作的教学活动为例,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文章(文学)创作是人类表达自我与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同人类其它的任何活动一样,创作活动过程中,人的心理机制及其微妙复杂瞬息万变的运动旅程,确实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可是,我们却可以肯定,任何创作过程,都是主体根据个人的理解把握等已有的创作经验自觉走向一定规则的过程。

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探询研究,提炼归纳出这种活动外化或者说产生出的成果(文章或者文学作品)形式存在的各种情形,将这类活动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规律和可以采用的方法技巧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提供,一项项地进行强化训练,保证学生能够精确理解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相关的原则规律与方法技巧认知理解的精确度与运用的熟练度究竟如何,我们则可以通过他们活动中产生的言语作品分析判断,判断出其心理机制建构的完善程度或者说思维的品质与质量,找到心理机制或者说思维模式建构的缺陷所在,然后根据这些理性判断确定将来训练的方向,调整训练的策略手段与方式方法。

形式训练模式的构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其实质就是一种既高瞻远瞩又着眼现实操作性非常强的语言技能训练模式系统。

形式训练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教学为研究内容,以语言技能作为研究的对象与训练的目标,根据语言系统规律客观要求和学生形式思维模式构建完善的内在需要,确立长远与阶段性目标,合理拆分、分配训练要素,将长远目标层层细化,形成层次不同任务却同样都非常具体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直至具体的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