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48

第48章 研究性学习(1)

重结论,轻过程,过分强调灌输与接受,过于倚重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是我们以往各科教学的通病,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这种现象表现得似乎更突出,衍生出的问题也更多。

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新课程"鲜明打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旗帜,主张在尊重"接受性学习"存在价值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主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预见,这种全新而先进的思想与理念,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我们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而言,更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现实中,也许是我们学科特有的"灵性"使然,在跟进潮流方面,无论是在舆论上还是行动上,我们的语文教学界似乎从未落后过。

以前的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创新创造教育是这样,现在"走进新课程"仍然如此。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各类教育教学报刊报道的"走进新课程"的辉煌成果看,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类的可以说数量最多,尤其是在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方面,设计操作的方法步骤比较完备甚至相当完备的经验成果,从数量上看,更是如此。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走进新课程"的语文教育教学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热情非常高,我们不仅关注课文承载的风土人情文明文化,还特别注重课内外的延伸衔接,甚至直接关注社会热点,今天可以关注"非典",明天就可以关注"伊拉克"。

据成果的呈报者称,他们的教育教学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成功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认识、能力、习惯、素养等各个方面。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成功"与"成果"的真实性,但笔者认为,我们同样没有理由盲目乐观----如果我们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认真地观察思考、真正理性地权衡出这"成功""成果"的含金量与获取这些"成功""成果"所付出的代价孰轻孰重的话。

据"成功"人士们自称,他们的每次"关注"与"研究"都得到了学生们空前的欢迎他们的每次"关注"与"研究"都至少持续一星期,有的则要十天半个月,学生们的万丈激情也都能持续一星期,甚至十天半个月。可笔者认为这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学生们可以头脑发热,我们切不可头脑发热,我们需要冷静的观察与思考,需要冷静认真地反思----我们一个学期能有几个一星期甚而十天半个月?

我们的学生长时间如此热情地"关注""研究"一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妨碍我们语文学科其它方面内容的教学,甚至影响妨碍其它学科的学科教学?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这种教育教学行为符不符合我们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及其教育教学规律的根本要求?

众所周知,言语作品(课文)是我们各科教育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具与平台,任何言语作品都有其形式与内容,但我们语文学科的言语作品与其它学科特别是一些理科有着根本的不同:

其它学科特别是理科的言语作品的内容都承载着本学科的学科体系,或者说,其言语作品的言语内容承载着其言语形式;语文学科的言语作品,其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文明文化,都可为其所包容,而承载学科言语形式的作品(语文知识类文章)则不多。

这也便要求我们,其它学科特别是理性学科的教学应特别关注言语内容,精通了言语内容,学生们自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实却不然,我们的理科教学过于急功近利,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题目的解析,远未真正关注过课文的内容,这其实正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理科方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根本原因)。

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则应特别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注重学生思维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能过分关注言语内容----言语内容并非我们语文学科的本质。

的确,任何学科都是一种工具,语文学科更是一门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型的学科,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我们的学生打好基础,我们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自然也应定位在让学生真正理解、熟练掌握学科工具,而不能定位在"创造性"地运用学科工具上----因为我们的学生甚至我们的有些教师,都还远未真正理解、熟练掌握语文这一学科工具。

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问题实在太多,多得成了国人关注的一大焦点,其中的原因自然多种多样,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其根本的症结在于,我们太过于急功近利了,我们总是过于关注言语内容,总想用语文去包打天下,结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里几乎没有了语文的位置。

现在人们的"关注"与"研究"更是聚焦在了言语内容方面,并且很有进一步向课外延伸的趋势。根据我们学科的本质特点及其教育教学规律的根本要求,我们无需等待时间的验证便可断言,除了可以收获一些虚妄的成功和一时的热闹喧嚣,我们将一无所得。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这是在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啊!

是的,笔者承认,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语文教学特别成功,他们的语文教学也特别看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生自主的"探究"与"研究",他们让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着写关乎国计民生的论文,初中毕业时就可写出像模像样的论文,而我们培养的许多中文系大学生,却连本专业的学术性较强的论文都读不懂----我们确实应当好好地向人家学习!

但有一点我想特别提醒大家,据笔者所知,人家关注国计民生,但更关注论文创作的规律,关注学生的思维思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