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49

第49章 研究性学习(2)

人家师生的"关注""研究"出现在社会的"关注"之后,学生借助互联网,几页几十页的论文材料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而主要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思路的整理上,人家的"关注"的并非"关注"本身(事实现象),而是借助"关注"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我们的"关注"呢,我们整天关注社会的热点,我们关注的就是"关注"本身(事实现象);我们的"关注"一直与社会的关注同行,有的甚至总想站在社会关注的前沿,"关注"自然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且与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没有多大关系。

这样一比较不难发现,我们不少人的所谓"借鉴"只是"借鉴"了人家的皮毛,人家的精华我们却视而不见,甚或被当作污水给泼掉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落实研究性学习是大势所趋,是我们时代的呼唤,但我们整个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在我们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领域。

现在的"落实"亟需理性的规范与引导----事实上,我们从事教育教学,但从未真正关注并全面认真地研究过我们教育教学本体的本质特点及其根本要求,我们的"新课程"对我们教育教学主体(教学师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仍未真正关注认真研究我们教育教学的客体(教育教学的内容,即我们学科教学中的学科)的本质特点及其根本的要求。

我们语文学科如要科学地落实"研究性学习",首先应充分考虑语文教育教学客体(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及其根本要求,切实关注言语形式,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国情,起码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方向应着眼于学科内部。我们应打破现行语文教材教学单元的构成过于偏重言语内容的现状,下大力气研究我们语文学科的言语作品(课文)的言语形式;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既要考虑学科教学进度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思辨能力培养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单元。

第二,为了真正"关注人(学生)",我们首先应真正"关注学科"。我们常讲"既教书又育人",学科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掌握学科工具,就不能说很好地完成了"教书"任务,要让学生掌握学科工具,就必须去"关注学科";"育人"当然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将"育人"挂在嘴边。

我们当然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但这"关注"应在我们的学科教学、我们"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而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只能欲速则不达,这可以说已经为我们以往教育教学的"育人"实践所充分证明。

我们既无视教育教学客体的本质及其要求,也无视教育教学主体(学生)身心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甚至不惜牺牲学科教学,各门学科都在整天喊"育人",结果却总是不见效----如果说已经见效的话,那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承认,我们花了这么大的功夫,"育"出的却是学生的"伪个性""伪人格"!

第三,鉴于我们现在的国情与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笔者认为,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提炼生成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本地的实际,决不能好高骛远,因不切实际而流于形式。

比如,有些地方的学生手头资料非常匮乏,大部分学生没有地方、没有能力去收集,我们就应尽量地多提供一些材料支持。

整体而言,现在的学生处理信息、形成观点、组成行文的能力较差,甚至可以说非常差,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他们就可能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的感觉(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多提供一些方法支持----这决非不相信学生,更不能说是"关注学科而不关注人(学生)"。

事实上,不尊重学科本体,不按照学生的现状及其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求去做事,学科教学不努力地让学生掌握学科工具,才是既不关注学科,也不关注人,不关注我们远未真正掌握学科工具的学生!

有人说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当然很正确。但我觉得,现在首先应强调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艺术"虽然是一个更高的层次,可以成为我们美好的理想,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还远未走向科学,我们总不能还没学会"爬",就幻想"飞跑"。

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的支持,更需要理性的规范与引导,我们的基础教育现在所缺的不是那些毫无现实根基的功利性假设(无论这些假设多动听、多美妙),而是对我们教育教学本体(包括主体与客体)全面深刻而又严肃认真的研究。

这一点我们应当认识到,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否则,我们的"走进新课程"、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就会如以往的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创新创造教育一样,最终只能走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