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25427100000017

第17章 FBI特工告诉你,手臂语言传达心理玄机(1)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探员认为,在人的整个身体上,没有比手臂更加灵敏轻巧的工具了。手臂可以帮人类做很多事,譬如,绘画、弹奏乐器、雕刻精美的艺术品等。除此之外,它还能进行其他高难度的操作。无论大脑发布什么样的指令,灵活的手臂都能完成。而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手臂也是可以“说话”的。这样一个灵活肢体的存在,对于无声语言的行为传达,是最合适也最诚实的方法了。此外,除了用手臂语言表达自身意愿,人们还能从他人的手臂语言中解读对方真实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人脉关系的建立,也有着不小的帮助。

1.手臂是一个人情绪外延的传达者

手臂作为人体的组成部分,由于构造特殊,其活动范围及用处比腿脚更为宽广。无论是左右还是上下,手臂都可以自由活动,来回挥舞。人们每一次伸展手臂的动作,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手臂的伸展方式,会出现不同的幅度。这不同幅度的伸展方式,也映射出了人们很多方面的特征,比如,情绪、心情、性格等。同样是一个打招呼的手臂动作,那些性格豪爽的人,往往会把手臂伸展开来,热情地拥抱对方;而那些性格羞涩的人,则只是轻轻地抬起手臂,然后摆摆手臂,以晃动的方式打招呼。

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久别重逢的老友或恋人相见的时候,手臂动作会非常激烈。比如,当他们在车站或机场遥遥相望时,就会将自己的手臂以最大的幅度挥舞,在表达自身兴奋情绪的同时,还能吸引对方的目光。而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比起大人的成熟稳重、懂得隐藏情绪,孩子的心态更为原始一些。他们开心的时候就会大笑,难过的时候就会大哭。因此,他们的手臂动作也是毫不掩饰的。当成年人因为各种社会规则不得不掩饰手臂动作和真实心理时,孩童却能轻易地用手臂做出各种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

如果细心地观察孩子的手臂动作,就会发现,孩子的手臂总是处于“待命状态”,喜欢悬在半空中摆动,似乎随时都可以快速伸起,拿起周围的东西,或者是发现什么让他们好奇的事情,诱使他们伸出手臂碰一碰。孩子的这种手臂状态,正好反映了孩子对事物好奇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手臂的动作就是他们好奇情绪的外延,是他们感受世界的触觉来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因此,手臂的动作与孩童相比,更为复杂烦琐一些。但是,无论多么成熟稳重的人,只要他的手臂做出了一丝动作,都会揭露他的情绪。可见,手臂的动作和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以至于人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此外,相较于孩童,成人的手臂通常不会呈“待命状态”。成人喜欢把手放进衣兜里,或者是交叉手臂放置于胸前。这些动作含有拒绝、反感的负面情绪,同时,也是一种防御的姿势。推而广之,这种负面情绪外延的手臂动作,在不同的场合又有着不同的含义。正确解读他人手臂的语言,能更有效地了解对方的真实心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最初非语言行为的倡导者家雷·博威斯特,对常见的手臂动作语言进行了划分,并对常见的三种手臂交叉姿势做了详细概述:

(1)交叉手臂时,握拳

交叉手臂时握拳的姿势十分常见。摆出这种姿势,会让人感觉对方要进行攻击,或做好了竞争的准备。通常做出这种姿势的人,情绪比较愤怒,因为拳头的交握给人一种随时都可能挥舞拳头的假象,这个动作明显充满了敌意。如果遇到对方做出这种手臂动作,你应该将自己的手臂和肩膀放开,并伸出手掌,将手心向上,这是向对方表示,你根本无意触怒对方,不想和对方发生争执。所以,希望得到对方谅解,以平息对方愤怒的情绪。

(2)交叉手臂时,露出拇指

在交叉手臂时露出拇指,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也显示了一种相当自信的心理。那些能力卓越的上位者,常常会使用这种手臂动作。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有能力的人在比自己地位较高的人面前也会摆出这种姿势,一方面是显示自己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示“与你相比,我毫不逊色”。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姿势也有克制情绪的意思。再者,从手语的角度来讲,竖起大拇指也是敬重对方的一种无声语言。因此,交叉手臂时露出拇指,多少蕴含着一些敬畏的情绪。

(3)交叉手臂时,双手抓紧手臂

抓紧手臂也是手臂动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了人们紧张的心理情绪。现实社会本就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要接受众多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医生面对危险的手术,运动员想要在众多竞争者中争得金牌,学生进行考试或听到分数公布等,手臂都会下意识地做出此类动作。不得不说明的是,这种抓紧手臂的动作,确实会让人们的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让其保持镇定。

手臂的动作是无声的语言。雷·博威斯特表示,那些受到某些限制而不能完全舒展手臂的人,是在压抑情绪、束缚真正的感情;而那些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或干扰,手臂动作颇多、挥舞幅度比较自由的人,则是在表现健康的情绪。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最为准确的,更没有所谓严格的标准来界定。因为,大部分人的手臂动作,多会在这两者之间游离。此外,交叉双臂并抱于胸前,则是将不喜欢的事物隔绝在外。如果在与他人谈话时,对方频繁地使用这种动作,说明对方持有否定情绪和防御态度。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测或判断。虽然对方在表情和语言上可能不会露出太多端倪,但他们的手臂语言不会说谎。

事实上,与说话相比,身体语言是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并且,比起语言的真假难辨,人们的身体似乎更加诚实。联邦调查局在进行调查时,除了对嫌疑犯做必要的口供之外,还会格外注意他们的肢体语言,尤其是手臂动作。探员总能轻易地从嫌疑犯的动作中,窥探其真实心理,从而找到对案件有利的线索。另外,在无声电影时代,肢体语言也是大银幕上唯一的沟通方式。当时,查理·卓别林运用了语言技巧以及恰到好处的手势,才得以与观众进行交流,并深深吸引他们的目光,而这也是观众评判演员演技好坏的标准。后来,随着留声机和对话电影的盛行,单纯肢体语言的表演逐渐褪去了昔日的光环,直至销声匿迹。但即便如此,人们大多数的活动还是依靠肢体语言进行。

人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心理情绪的反应,这一点无可厚非。越是稳重成熟的人,手臂动作也就越稳定,让人不至于轻易地发现他的真实情绪。所以,人生的成长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种肢体语言历练的过程。因此,人们在关注手臂语言的同时,不能忽略情绪对手臂动作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紧张的情况下,手常常会发抖。这是因为,手臂的肌肉由于受到情绪影响而发生颤动,从而传播到手指。当人们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手臂和手指就会保持不动。但是,如果足够细心的话,还是能够发现指尖有轻微的颤动。对此,联邦调查局(FBI)针对不同情绪的动作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做了一个相关的素质训练课程。训练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联邦探员的敏锐观察力,以便应对不同情绪的动作,从而提高办案效率。

2.联邦探员告诉你双臂交叉的含义

每个人都见过这种情景:当孩童受到惊吓或遇到陌生人时,就会躲在父母的身后,或者把双臂交叉于胸前。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人类自我保护的行为。对此,联邦调查局局长亚历山大·布鲁斯·贝拉斯基曾说:“犯人的手臂比他们的话语更加诚实。”

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人们逐渐脱离稚嫩,步入社会,学会了伪装。如果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害怕得全身瑟瑟发抖,就可能会遭致他人的嘲笑和讥讽。于是,很多人选择悄悄地把双臂交叉放置于胸前,仿佛与外界之间竖起了一种屏障,以此来缓解内心的恐慌。后来,这个动作逐渐成了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并且,很多时候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下意识做了这个动作。也就是说,身体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比任何语言都要诚实。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如果你将双臂交叉于胸前,那么就是在你自己和朋友之间设立了一个屏障,这种做法一般说明了心里在排斥不喜欢的人或事。而心理学家对这一姿势的理解普遍一致:防御、否定、消极心理。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很多人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在排队购买东西的过程中,陌生的人们在等候时会摆出这一姿势,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感到不确定,或者对身处的环境厌烦。其实,不仅是人类,就连在灵长类动物猩猩身上也会出现这种姿势。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动作可能出自于人类的本能。通常情况下,在人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危险,以及不认同他人观点时,都会做出双臂交叉抱于胸前的姿势。所以,在一些公共场合,譬如,演讲、排队等,都容易做出这种动作。这也是许多演讲者无法成功地将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听众的一大因素。演讲人在演讲时,必须留意听众双臂的姿势。因为人们双臂交叉的姿势会影响其接收外界信息的效果。而那些经验丰富的演讲者都知道,当下面的听众摆出这种姿势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改变演讲策略,打破自己和听众之间的屏障,用更有效的演讲方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进而将其否定的态度转变为肯定的态度。

对此,美国联邦探员以及相关专家进行了一项研究。心理学家分别要求两组志愿者去听几场讲座,并做了以下要求:第一组志愿者在听讲座的时候,不能跷二郎腿、抖腿,手臂也不能交叉抱在胸前,在听的过程中还要认真做好笔记;而第二组志愿者在听讲座时可以做任何动作,比如,双臂交叉于胸前、跷二郎腿等,同时,也要求他们做好听讲的笔记。最后,在两组志愿者完成任务后,联邦探员通过对比发现,第一组成员比第二组成员所记录的内容要多出40%,似乎第二组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挑剔以及厌烦演讲者的情绪上了。

因此,联邦探员认为,人们在听课的时候,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坐端正、手臂保持规矩的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如果老师和演讲者发现,台下的同学或观众做出了双臂交叉于胸前的姿势,那就表示,对方可能并不认同你的观点。如果不及时改变授课或演讲方式,很容易引起听众的不满情绪,甚至有被赶下台的危险。

因此,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看到对方摆出双臂交叉的姿势,那么你就应该意识到,对方对你的言谈举止并不认同,或者是你的言谈举止让对方感觉枯燥。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即使对方表面上不动声色,对你的观点口头上表示赞同,你也不应该再将话题进行下去。因为,对方这种肢体语言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你:“我并不赞同你的观点。”所以说,肢体语言比口语更加诚实。此外,除了结束谈话或话题之外,你还应该找出对方摆出这种姿势的原因,以便做出相应的回应,并尽量改变谈话方式,使对方改变姿势或态度。

另外,从双臂交叉这一姿势中,还可以读出对方的性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性格和肢体语言是一致的,肢体语言映射的正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经常把双臂交叉于胸前,那么他可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很少向别人吐露心声;相反,那些性格乐观、习惯向别人倾诉的人,则会呈现出双臂放开下垂的姿势。如果你要找人倾诉,又希望对方不向他人提起,那么就找那些喜欢双臂交叉的人;而若要选择朋友,那些喜欢双臂下垂的人,更容易成为知心好友,且带给你许多的欢乐。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比较乐观。

那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对方做出双臂交叉的姿势,应该如何化解呢?这里有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比如,让对方去做一件事情,或随手递给对方一件东西;还可以在谈话或演讲的时候,给对方一支笔、一本杂志等;此外,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手头笔记和听讲记录等,让对方的双手忙碌起来,这样他们就没有机会双臂交叉了。同时,这些要求也迫使他们将身体前倾,在潜意识中就会将自己的心扉敞开,从而拉近了你们之间的距离。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消除对方的顾虑和排斥感,让对方敞开心扉认真听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