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口头馋:董克平饮馔笔记
25429900000010

第10章 小鲜供馔生蔬美(5)

由隋朝时期的碎金饭(蛋炒饭)发展而来的,加入了虾仁、鸡蛋、火腿末、豌豆等辅料的扬州炒饭,算是米饭家族中的名品了,更是一碗白米饭的龙门跃身。炒好的米饭色彩丰富,饭粒润而不腻,透不浮油,饭要炒得透,葱花要煸得香,辅料的香气和米饭的气息密切结合,每一颗饭粒都有滋味,葱香、蛋香、米饭煸炒过的焦香融为一体,成为炒饭家族中的经典。

夜晚归家,车上广播放着庾澄庆的《蛋炒饭》:“嘿,蛋炒饭,最简单也最困难,饭要粒粒分开,还要沾着蛋。嘿,蛋炒饭,最简单也最困难,铁锅翻不够快,保证砸了招牌……”香气从歌声中飞出来,直直地扑向盼望着消夜的胃……

湘辣

我一直认为湖南菜是很好吃的。

第一次吃湖南菜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1984年。暑假的时候我和学校艺术团去了青海,认识了郭沫若先生的公子、计算机系研究生郭建英。回到北京后,来往逐渐多了起来,郭建英住在什刹海,我住在景山,两家离得不远,有时候会一起骑车回家。年轻真好,玩心重,而且还不知道累。

郭建英是个爱吃之人,基本上吃遍了当年北京有名的餐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美食家了。有一个周末,我们去马凯餐厅吃饭,叫上了徐小平和一个弹钢琴的美女思泓,四个人从北大骑车到鼓楼,那天吃了东安子鸡、酸辣鱿鱼、一个腊肉、一个肚尖,没有叫凉菜,也没有叫素菜。那个年月大家的肚子都很素,素菜还不是必须要吃的。菜金四十多元,大家AA了。虽然过了很多年,我还清楚地记得湖南菜之初体验:香辣兼有,滋味悠长。

20世纪90年代在广州住了几年,开始不能适应粤菜的清淡,除了找北方风味的餐厅吃饭外,就是去一些四川、湖南的餐厅吃饭了。我和妻子吃湖南菜时,才知道有白辣椒这种东西。流花公园附近有家湖天宾馆,是湖南人的企业,湖南菜做得地道,相比于川菜,湖南菜鲜辣咸香,却没有麻,这让我这个北方人容易接受一些。从这个时期起,慢慢地喜欢上了湖南菜。

湖南菜源自民间,菜式丰富,但多是用些简单易得的原料烹制,制作上也没有太复杂的工艺,很适合居家时做几样尝尝。一盘剁椒鱼头上桌,鱼肉的嫩白,剁椒的火红,汤汁的鲜美,无论观感还是味道,都能为餐桌增加几许色彩,再配上一把手擀面,饭菜兼有,省时美味。细而解读,此菜在湖南还演变出双椒鱼头,酱椒、剁椒齐上,咸鲜辣之中还有几丝酸味,滋味愈发饱满丰富了。

辣椒自沿海传入内地,经湖南到四川再入黔、滇。相比于四川的麻辣多变、贵州的简单和民族性,辣椒在湖南的呈现还是简单直接了一些。湖南人的饮食中,无辣难以成菜,辣椒在湘菜中,不仅是调味的作料,更是直接食用的蔬菜之一。当年曾国藩带领湘勇征战围剿太平天国,永丰辣酱随着湘军的脚步走向各地,干辣浓辛的辣椒酱,既是湘军的下饭菜,又是缓解湘军思乡之苦的味道良药,这也是湖南风味走出三湘大地的初始。

尔后中国战乱不断,从当年的湘军湘勇到蔡锷的护国军,再到******的红色军队,湖南人陆续从三湘大地走向全国,伴随着这些人在中国其他地方的落地生根,湖南菜也就成了全国知名的菜系。1958年,全国商业系统菜系评选中,湖南菜因此和鲁、苏、川、粤等地方风味并列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

湖南菜民间色彩浓厚,重口味,大辣、大油的菜式居多,在湖南民间有“无辣不成菜”的俗语,缺了辣椒就口味不佳。无论粥粉面饭,还是炒菜做汤,湖南人随手撒些辣椒粉,一样呼噜呼噜吃香喝辣;只要有辣子,湖南人就可以非常快乐地生活下来。相比于“四川人不怕辣,湖北人辣不怕”的被动接受,“湖南人怕不辣”则是有意识主动追求辣的感受,这和湖南人性格中坚韧、执拗的特点相关联。

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中,辣其实不是味道而是一种感觉,辣作用于口腔味蕾,是一种痛感。有人曾经问我吃辣能不能练出来?我说,只要你能忍住辣椒带来的疼痛,你就能练出吃辣的本领。吃辣椒找疼痛感,无论怎样说都是一种带有自虐意味的行为,这却在“湖南人怕不辣”的饮食习惯中有着多重表现。疼痛之后胃口大开的酣畅淋漓,是嗜辣之人在饮食中因贫穷而形成的一种无奈的追求,长久下来却也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风味特点,奠定了湘菜的基本特点,扎根于区域饮食习惯中。

前一段时间因工作去了一趟湖南,两天的时间要在岳阳、长沙、韶山之间穿行,虽然行色匆匆,但是饭还是要吃的。不仅要吃,还要吃出特色、特点来。

几顿饭吃下来,改变了湖南菜给我的印象。在湖南吃到的湖南菜,没有北京的湘菜辣,也没有北京的湘菜咸,每个菜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味道。即使是辣,也是和食材本身的味道相映成辉、相得益彰,辣不仅仅是地域菜系的特征,更是增香提味的一种手段,而且在食材的选择上更重视食材本身的优异性、特殊性。在彰显湖南食材特色的同时,充分地展示了食材的香味和特色,这比那些以辣遮盖一切的菜式显然高明了许多。

湘菜讲“味”,大部分的时候,讲的就是这种“辣味”。湘菜和川菜里的辣不同,湘菜的辣,是鲜辣或者酸辣,盖味而不抢味,清、浓、轻、重,层次分明,而川菜主要是麻辣,突出的是麻和辣。湘菜之辣的精髓,在于湖南人充分认识和理解辣椒之后,巧妙地利用了辣味之于味蕾、辣味之于身体的不同作用,演化生发出特点明显、以辣为先、变化繁复、滋味醇厚的万千美味。

湖南地处亚热带,湿气重,冬季寒冷潮湿,辣椒可以祛湿、开胃、提神,在气候和身体契合度上暗合了湖南人的要求。人类感知辣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的后半部,因此我们首先尝到的是食物本身的滋味,而后才是对辣味的感知。咸辣、鲜辣、酸辣、甜辣等,无一不是味在先、辣在后,加上湘厨巧妙的制作、细致的调味,便有了湘菜以辣为主体的各种鲜美滋味。

泛看湘菜辣味重重,细品之下本味犹在。加之湖南辣椒种类繁多,辣味、滋味各有不同,量的使用上更有多寡之分、轻舒缓急之行,成就了万千滋味。大概这就是湘菜的精髓吧。

酸味

在味道的世界里,酸味虽然难以独自取悦人们的味蕾,但它有如一个精灵,在与其他味道的碰撞中,适高就低,交融组合,左右逢源,变化无穷,蝶变出诸般滋味,丰富着我们的美食感受。

“酸甜苦辣咸”,所谓五味的排序是有其深意的。盐是百味之王,作为最基本的味道,自然放到最后作为奠基者;甜、苦、辣三味大约是根据人们对这些味道认识时间的先后次序排列的;在甜、苦、辣还没有被人们的味蕾熟悉的时候,来自大自然的天然酸味是人类烹饪中最古老的调味,与咸之源的盐,成为先人们调味的基本。

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尚书》中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梅子捣碎榨汁,做成梅浆,作为盐的助手,提香味、祛腥臊、开脾胃、解油腻。远古蛮荒时代,人类的烹调还处于原始阶段,可以没有甜,没有鲜,没有香,没有辣,但不能没有咸、酸调味。《书经集传》:“盐梅适中,然后成羹。”正是因为酸味的存在,能让我们的祖先在不甚高明的烹饪技艺下领略到动物脂肪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