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拯救大地
25437300000032

第32章 多突多难而又源远流长的(5)

长江较大的支流几乎全部集中在四川盆地和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在四川盆地,从左岸汇人长江的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右岸有乌江。洞庭湖一带有清江、沣水、沅江、资水和湘江,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则从左岸汇入。鄱阳湖水系包括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集中在长江右岸。从雅砻江河口到鄱阳湖口,流程仅1761公里,占长江总流程的28%,而在这一段流程中得到的水量补给为8000亿立方米,占长江人海水量80%。

相比起来,长江下游名声很大的青弋江和黄浦江,无论长度或水量,都不足道哉了。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穿过秦巴山地,在武汉汇人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汉江流域的年降水量自下游的1200毫米递减至上游的800毫米,每年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10月,9月水量最大。汉江上游被束缚在又狭又窄又陡又险的河谷之中,其天性似乎因为压抑而湍急。夏季暴雨一旦形成,则势必洪水汹涌。中游河床淤浅,下游摆荡在江汉平原,河床坡降很小,河道窘迫,依靠大堤束水,汛期则又受到长江洪水的顶托,泄洪不畅。因此汉江成为长江各支流中灾害最严重的一条。因此有“长河万里,险在汉江”之说。

大自然在很多方面依据天人之约,照顾到了人的生活与也存,种种巧妙的安排既有大致时间表,而且错落有致,给人以完美的艺术感。以长江流域的暴雨发生时间而言,因为流域面积广阔,在一般情况下,随雨带推移,时间上便有了先后的序列。湘江和赣江的汛期自3月上旬开始,5月水量最大,7月以后大减。6月以后,浓浓的雨带徘徊于长江干流的下游,霏霏细雨,连绵不绝,是为梅雨季节,7月和8月水量聚少成多。四川盆地的河流汛期从6月初开始,10月中旬结束,7、8月份则普降雷雨,洪水为最。汉江的汛期开始略迟,洪水自9月份开始充盈。时间差使上述汛期的洪水量分流了,错开了,不至于造成江河横溢的特大洪水。

不过,并非一切都是如此的,你不能说这是大自然安排的疏漏,相反不妨理解为大自然为了人的智慧及生存能力,总要排出一些难题要你去解决。实际上更不可想象的倒是:在一切都安排得舒舒服服,人甚至可以不劳而获之后,人类还会有今天的灵智和精神吗?人类能得以延续吗?

当四川盆地的水汇聚在三峡并一泻而出,和汉江的洪水一起相拥相挤,到达长江中下游时,长江河槽及沿岸的湖泊已经被捷足先登的支流洪水充满,调蓄能力锐减,这时候洪灾的威胁便是逼在眉睫了。

有资料说,从汉朝到清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11年%长江共发生洪水灾害214次,平均十年1次。而在元朝之前,则为平均十多年1次,明朝九年1次,清朝五年1次,民国时期三年1次。而在历史进人二十世九十年代之后,几乎每年丨次。“长江水患何时休?”已成为报章上公开讨论的一大话题。

1996年7月,空前的洪峰暴戾肆虐,洞庭湖区共冲决堤垸145个,万亩以上的24个,总面积204万亩。被淹没的农田为121万亩,102.1万农民被迫转移逃生,挥泪告别等待收割的金黄色的早稻。一时间黄龙滚滚,人心颓丧。是次特大洪灾的发生,除了天降暴雨之外,祸因其实已经种下很久,洞庭湖的衰败已非一日。

1996年,我们只是收获了迟早都会收获的苦果。

作为天下名湖,洞庭湖的“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全在于吞吐长江,揽湘江、资江、沅江、沣水诸水,浩荡不息,吐纳自如间,维系着湖区几千万人口的安危,滋润了万顷良田。近百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后半叶以后,洞庭湖劳损过度,疲惫不堪的败象屡屡显露,我们只能说一一尽管谁也不愿意这样说一一洞庭湖已经破落不堪。

1825年,洞庭湖面积为6400平方公里。

1949年,为4350平方公里。

1996年,残存2691平方公里。

洞庭湖的湖泊容积也由1949年的293亿立方米,减少到眼下的128亿立方米。四十年间锐减掉近一半;在同时期内,其缩减之快为太湖的3.9倍,鄱阳湖的2.5倍。

洞庭湖的风情秀色、千姿百态是怎样被埋葬的?

几十年来长江上游以及湘、资、沅、沣四水流域的森林植被不断遭到毁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本世纪五十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如今则已高达56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率为22.4亿吨,每年冲进洞庭湖的泥沙为1.55亿立方米,而输出的仅有0.25亿立方米,近三十多年的泥沙总淤积量为40亿立方米。

洞庭湖底沉积的泥沙已达170米的厚度。

湖泊专家说:“长江中下游众多的湖泊,虽然成因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与长江演变有关的河迹湖。”

一般而言,湖泊的生态功能在于调蓄洪水,稳定并削减洪峰。洞庭湖在接纳湘江等四水之后,于长江涨水时先将三分之一的洪水泄人湖内,然后通过城陵矶徐徐吐入长江。如果不是洞庭湖及其它大小湖泊的容纳与吞吐,长江中下游早就是汪洋泽国了。

洞庭湖面积的缩小,引起湖泊水位抬高和出湖流量的增加,湖区的水文监测站龟山站和湘陵矶站的数据显示:在相同的洪峰流量下,九十年代的水位要较六十年代高出2—3米。这2—3米实际上就是洪水威胁的警示,其原因正是泥沙淤积。

泥沙俱下,湖区河滩急速生长,围湖造田,则更是急剧地缩减了洞庭湖的水面。从此步入恶性循环;既妨碍泄洪,又加速了残余水面的淤积,为土地犯愁的当地政府和农民便再围垦,如是往复。1954年以来,西洞庭湖先后围垦160多平方公里,占整个西洞庭湖面积的23.57%减少容量13亿立方米,自然增加荒洲6万余亩。

泥沙愈厚,荒洲愈多,洪灾愈烈。

1852年至1949年的九十七年中,湖区每五年发一次洪水。

1950年至1978年的二十八年中,湖区每四年发一次洪水。

1978年以降,计有1980年夏,沣、沅、资水流域相继暴雨连日,洞庭湖由于外泄受阻,湖滨积水成灾。1988年,罕见的秋汛降临洞庭湖区,灾情惨重。1991年,常德、岳阳等地江湖泛滥、横遭洗劫。1994年湘江浊浪滔天,仅长沙、湘潭、株州、衡阳四个城市的损失就达45.4亿元。1995年,洪峰再度进逼,益阳、桃江、桃源等城镇先后沦陷为泽国。1996年的洪水已在文前略记,更险更猛更汹涌。

人们面对洪水并不是无所作为的。

洞庭湖区曾经投资50亿元整修了64公里的大堤,并将3471公里的大堤平均加高2—3米,开挖了3.2万公里的渠道。有人将上述水利工程的土方换算成1米见方的围墙,谓可绕地球28圈。

这一切的努力自然不会悉数付之东流,但,1996年的特大洪水却把人所认为的最坚固的堤防,冲开了多处缺口,也许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还洞庭湖的本来面目”。而洞庭湖的本来面目却又与洞庭湖之外的长江及湘、资、沅、沣四水的上游的森林植被水土保持相密切关联着,我们不能不再一次深长地思索历史。

你一定听说过云梦泽这个诗一般的名词。

古云梦泽有九百里之称,南连长江,北通汉水,为长江大潮进行调蓄,其时尚无洞庭湖。而当洞庭湖平原开始沉降,古云梦泽便也开始萎缩,大自然中的此消彼长实在是不可理喻的,总而言之洞庭湖与云梦泽便几乎是同时开始了形成及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云梦泽与洞庭湖并存过,但前者的浩大已经走上衰亡之路,而后者的细小却正当兴盛之始。

唐人李频有诗道: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在顶峰的时候,你当看见它的末路。

到清代中期,洞庭湖达到鼎盛时期,号称八百里洞庭,与九百里云梦泽相差无几了。但,其时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成了湖泊星罗的江汉平原,人从历史中应该得到的惊醒太多了,比如洞庭湖从鼎盛的衰落,其速度远快于形成之时,而最为剧烈和迅猛的一个时间段是1949年至今的四十五年。四十五年间,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了387%。

这四十五年,对我们来说是无可推诿的四十五年!

如今的洞庭湖已经被分割为700个湖群,其中东西洞庭为过水性的外湖,是洞庭湖的主体。此外还有667个内湖,总面积225万亩。洞庭湖淤积的严重以及水道的分割和复杂,可见一斑。

洞庭湖还能生存多久?议论这个话题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了。按照目前的年平均泥沙淤积量,有专家认为二十年以后将不再有洞庭湖,也有专家认为可以苟延残喘五十年。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立即控制、减少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洞庭湖的消失将是毫无疑义的。

洞庭湖的从顶峰向下跌落,把第一大湖的桂冠拱手让给鄱阳湖,然后继续被泥沙淤积、切割,进而演化成零星小湖消失于大湖之列。

如果不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伐,水土流失严重,如果湘、资、沅、沣四水流域草木繁茂植被完好,如果不是一轮又一轮的围湖造田,洞庭湖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

失去天然调蓄水量的洞庭湖之后,长江又会怎么样呢?洞庭湖与古云梦泽会不会再一次角色互换?所谓角色互换,即在洞庭湖问复成沙洲陆地之后,江汉平原重新成为水乡汪洋云梦泽。这是教人心惊胆颤的质疑,且看江汉大地早已城乡密布,人口密集,重归云梦泽不就是千百万人的灭顶之灾吗?再把视界扩大一些,那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了,云乎梦乎泽乎?

1997年1月23日《中国环境报》头版,记者******的文章称:七大流域污染状况令人忧心。文章说:“八五”期间,水利部组织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入河排污口调查,监测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废水排放量已经超过八十年代初的1倍以上,主要的江河流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前景不容乐观。

此次调查覆盖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和辽河,历时三年,获得数据一百多万个。在对全国评价的近十万公里长河流中,被污染河长已经占半数。其中有4万公里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400公里河长鱼虾绝迹,909%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主要湖泊的269%已达到富营养化,三分之一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流域水环境总体上出现区域恶化的现象。其它流域的水质污染也十分严重。

新华社《了望》周刊1996年第49期的资料说:

1995年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污染尤为突出,大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在评价的11个湖泊中,巢湖污染最重,6项指标超标,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平均值超标2.73倍和8.22倍。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湖的形状似一只两角菱,面积为753平方公里,蓄水量18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湖水由巢湖闸经裕溪河注入长江,湖口距长江60.4公里。

巢湖是合肥市的主要饮用水源。

巢湖也是合肥市工业污水、生活废水的受纳水体。

你已经看见这样的一种可怕的循环了:

人饮用巢湖的水;人污染巢湖的水;人诅骂巢湖的水质愈来愈坏;人继续往巢湖排放各种污水废水;人还在饮用巢湖的水……巢湖已经臭了十多年了。

一个风光秀丽的大湖,一处养育鱼米之乡的水源,现在已经成了没有任何夸张的臭水盆!

你看巢湖就知道了,什么叫藏污纳垢。

一百多种藻类疯长,目前已从西半湖发展到整个湖泊,从水面下0.5米处,到处是缠结的水藻,把一个巢湖弄得舟楫无路,水波不兴。最严重时,湖水为粘粥状,腐烂后的藻类臭气冲天,腥味逼人。但,就是这样的不用任何仪器测试,一看一闻就能判定的脏水、臭水不还是水吗?1990年1月到2月,合肥四水厂水源两度遭到十五里河排入的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水厂供给的水中氨氮含量离达每升25—40毫克,超过规定40—90倍。1994年建成投产的合肥五水厂,以巢湖为水源,取水口已伸入湖心3公里,但合肥市民约一半每年在夏秋两季喝的仍然是含有腐藻臭味的自来水。

巢湖全流域有工矿企业3000多家,城镇人口145万,每天排放到巢湖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为53万吨,其中合肥市占8070。

沿湖农村化肥、农药及洗涤济的使用逐年猛增。巢湖与别的林地湖泊不同。四周均是农田,是安徽省的重要产粮区,取巢湖之水灌溉自不待言,残留的农药、化肥也统统流人巢湖。一方面是人靠巢湖活命,同时人又要巢湖的命,这是巢湖的两难境地。巢湖农村平均每亩农田化肥施用量达80公斤,是十年前的8倍;不当的施肥方式,随着水浇地的漫灌而使化肥大量流失。

巢湖流域面积为13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1773平方公里,占197……巢湖流域气候适宜,可是森林覆盖率仅为15孤植被覆盖率低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加快了湖盆淤积速度。有资料说,每年进入巢湖的泥沙260万吨,土壤有机质为1.6万吨,氮960吨,磷600吨。除了60吨泥沙进人长江外,每年淤积在巢湖的为200万吨,这年年垒积的200万吨之巨的泥沙意味着:

巢湖正在日益走近湖盆中泥沙淤满的临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