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主体的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总目标的感召下,从内容到形式作为和旧诗词的对立与批判而产生的诗歌新品种。这是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中国新诗,它是以表现科学和民主的基本内容,以彻底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的形式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新诗。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晚清,其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那时的诗词由于格律声韵的束缚和追求僵化的词藻,愈益流于空洞的形式,难以传达人民的思想情感。旧文人中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倾向的有识之士,在西方新思潮影响下,企图对我国旧诗词进行改良。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等人呼吁诗界革命,黄遵宪又首倡新诗派。但他们的工作还仅停留在生硬地引用音译新名词人诗等幼稚试验上,内容上虽然引进了新题材,但未曾产生革命性变化,形式上虽有一定的松动,然而也只在原有的套式中运转,而不曾动摇旧诗词的根本。不过,清末的诗界革命确也给予后来的五四新诗运动以观念上的影响。
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该刊二卷五号(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二卷六号(1917年2月)即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这是中国诗歌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诗。《新青年》四卷一期又集中刊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共九首。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是新诗中出现得最早的同情底层人民生活并揭示人道主义主题的作品之一。沈尹默的《三弦》,开始以新的语言和方式表现生活,并注重音韵的动听和谐。与刘半农相近的是刘大白,著有《旧梦》(后重编为《叮咛》、《再造》、《秋之泪》、《卖布谣》四册)、《邮吻》,大多表现民间疾苦,《红色的新年》、《劳动节歌》则表达了对新世界的憧惯。他注意对民谣的借鉴。
胡适自誓三年之内专作白话诗词。1920年3月《尝试集》正式出版。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本白话新诗集。胡适认为古今文学革命运动总从文体的大解放入手,因此提出: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谈新诗》)他作为倡导以白话写诗的第一人,主张包括新诗在内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和不拘格律的观点,对新诗的创立有积极意义,并直接导致了五四新诗最初的自由诗派的形成。当时以《新青年》为基本阵地的最早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者,除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外,尚有陈独秀、鲁迅、周作人、李大刹等人。他们致力于创立完全不同于旧诗词的自由体的白话诗。其中标志着完全摆脱了旧诗词影响而卓然自立的,当推周作人的《小河》。这首诗以明白恬淡的口语构成隐喻,暗示着因违逆自然规律而导致的悲剧性冲突。胡适称《小河》是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继《新青年》之后,《新潮》、《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团结了一批早期新诗运动的开拓者。如写《冬夜》(1922年)的俞平伯,写《草儿》(1922年)的康白情,写《踪迹》的朱自清,写《童心》(1925年)的王统照,写《晚祷》(1924年)的梁宗岱等。当时的文学研究会中的诗人,更以八人合集《雪朝》显示了这一创造实力(《雪朝》的作者为郑振铎、周作人、俞平伯、徐玉诺、郭绍虞、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他们抱着为人生而艺术的宗旨,使底层生活的实际场景涌入新诗,从而壮大了现实主义在自由体白话诗中的力量。
由于文学研究会诸诗人的积极实践,开辟了早期新诗注重社会生活,面向人生,揭露黑暗,以新诗作为干预人生手段的现实主义道路。朱自清是其中成绩显著的诗人。他的《毁灭》以长篇抒情的方式,写五四退潮之后的青年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的矛盾心境,留下了一个个分明的脚步。他在《踪迹》(诗文集)中的诗篇,已超越尝试之作而趋于成熟,表现了诗人积极正视现实的精神。王统照也有《这时代》问世,集子里的诗透过朦胧的意象,传达了人间的苦味。
作为文学研究会中较早开始创作活动的作者之一,冰心除小说、散文外,还擅长以诗歌的形式写刹那间涌现的哲理思考的断片。她的代表作《繁星》、《春水》深受泰戈尔的影响,晶莹清丽,浸透着在人性主题下的母爱和童心。这些由智慧和情感的珍珠缀成的人生经验的短诗,形式自由活泼,不拘一格,从侧面传送出五四时代思想开放的自由气氛,也与新诗独立于旧诗之后扬弃模式化的抒情,转向重视理性阐发的追求相衔接。一时写者甚多,形成了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小诗创作的高潮以宗白华的《流云小诗》的出现为标志。
五四时期青年男女渴望挣脱封建旧礼教的束缚,其诗的再现,以湖畔诗社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合集《湖畔》、《春的歌集》为世人注目。汪静之尚有《蕙的风》和《寂寞的国》。这些作品在爱情的歌吟中显示出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和激情。而沉钟社的主要成员冯至,他的《昨日之歌》中的诗篇,基本主题也是青春和爱情,杆情真挚细腻,幽婉动人。及至《北游及其他》中的诗,又增加了现实的内容。冯至的诗写的虽是个人如烟如梦的哀愁,却概括了五四以后追求光明的青年的苦闷心理。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出版于1921年,较冰心、冯至、汪静之等人的诗集出现为早。
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激起了先进分子的觉醒。这种觉醒因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危机的加深,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而萌生。这些因素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黑暗现实的痛切感觉和认识。由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要求以激情喷发的方式追求个性解放。一批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中找到启示和力量。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的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把浪漫主义从思想上作为自我表现的标志加以接受,并作为艺术原则用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这便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诗人们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
郭沫若(1892—1978年)的代表作《女神》的大部分诗篇写于1920年。他的创作彻底打破了中国旧诗词那种专一的对于纯意境的追求,而在飞动和呼啸中传达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他摒弃了小诗运动的诗人们那种隽永的情趣,创造出以雄浑的调子、急速的旋律、囊括万物而又不拘形迹的豪放诗风。《女神》的基本精神在于创造,于旧的毁坏中寻求新我的诞生。郭沫若笔下的****的凤凰形象,集中地体现了对旧世界批判与抗争的意识,同时又是那个创造和追求光明的时代-的象征。郭沫若还追求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融汇。《女神》中不少作品以新诗的形式表现溶进了现代精神的古老神话传说,既与新世纪的抗争意识相通,又与中国历史文明、特别是五四时代精神一致。他为新诗引进了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词汇,丰富并完成了新诗现代形象的改造更新。继《女神》之后,郭沫若又有《星空》(1923年)、《前茅》(1928年)、《恢复》(1928年)等诗集。
中国新诗崛起于五四时期,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划了一道明确的分界线以后,开始了各种艺术流派竞相探索的阶段。提倡浪漫主义的诗歌流派中,除郭沫若外还有创造社的成仿吾、柯仲平,太阳社的蒋光慈等。被称为创造社最后迭出的三位诗人一穆木天、冯乃超和王独清,其创作倾向于法国象征派诗。他们提倡唯美的纯诗,强调诗的音乐和形式的美,捕捉诗的朦肤境界。王独清诗中颓废没落的气氛甚浓,着重点染浓艳的刺激性的色彩。
蒋光慈继承了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的积极奋进精神。诗集《新梦》(1925年)所收系1921—1924年旅居苏联时的作品。在这些诗中,他把浪漫主义激情具体化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歌唱。他的诗热情澎湃,格调宏朗,伹也不免因未能扣紧中国现实而有些浮泛。《新梦》之后的《哀中国》(1927年)、《战鼓》(1930年),高亢之音减弱,流露出某种感伤情调,但始终是在希望的路上走着(《哭诉序》)。
随着自由体新诗的勃兴,新诗体式因不加节制而趋于散漫,便转而要求便于吟诵的格律化。集中体现这一要求的是新月派的出现与形成。1926年北京《晨报》创办《诗镌》,由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盂侃、刘梦苇、于赓虞诸人主办。《诗镌》计出十一期。继而1928年创办《新月》,1930年办《诗刊》。在刊物的发展沿革中培养、集合了一批艺术主张相近的诗人,新月派即由此得名。这是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的诗人,其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备明确。他认为诗应有音乐的美(音乐)、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I新月派诗人创造的新诗格律体,不同于完全自由体的毫无拘束,又没有古典诗词那种僵死的模式,而是在自由体新诗打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统一格律要求的格律诗。此派诗人受英诗影响较大,情调风格都接近英国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但反抗精神甚为微弱。他们的诗篇注重艺术的纯美,主题往往是人生的经验、人性的美丽以及纯真爱情的追求。也有一批诗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切,但思想始终未曾超越人道主义。当理想和僮僚在现实生活中失落,也易于产生幻灭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致力于体制的输人与试验,尝试的诗体最多,著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翡冷翠的一夜》(1927年)、《猛虎集》(1928年)、《云游》(1931年)。他的诗语言鲜亮,色彩清丽,具有流动的质感,让人觉得世上一切都鲜明、灵动。徐诗稀薄地联系社会生活,寻求人的尊严与爱情的高尚,伹他的人生追求,常常如同骑一匹拐腿的瞎马,虽想冲出黑暗迎接光明,却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一旦人生的际遇超乎他的预料,便由信仰的动摇而趋于颓唐,这在从《猛虎集》到《云游》的自剖与云游期,体现得最为充分。
闻一多是新月派诗人中创作和理论全面发展的诗人,著有诗集《红烛》(1923年)、《死水》(1929年),《死水》一诗是他贯彻自己艺术主张的力作,以设想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于世。死水是旧中国衰颓的象征,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腐败的抗争,并以强烈的嘲讽来宣示那未曾绝望的激愤。闻一多是一位呕出一颗心来,怀着火一般热烈的激情唱着悲愤诗句的爱国主义者。他最后作为一名民主战士而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街头。
新月派诗人除徐志摩、闻一多外,朱湘在格律诗的倡导和建设方面亦多有建树。他著有《夏天》、《草莽集》(1927)、《石门集》(1935)等。他的诗的全部调子建立在平静上面,洋溢着和谐庄穆,但笔端未能映现那个年代的动荡。朱诗在幽婉括淡方面自有特色,有时表现为隐晦神秘而有明显的对于现实的规避。朱湘致力于诗的叙事,他在这方面实践的认真在早期新诗人中较为突出。此外,孙大雨、邵洵美、沈从文、朱大楠、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等,都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陈梦家编有《新月诗选》(1931年)荟萃了这一流派的诗作。
20年代后期,象征派诗风兴起,旅法的李金发以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为模式,试验把西方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引进自己诗中。他出过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他的诗以新奇生涩的形象,表现富于异国情调的感伤气氛。他重视暗示性的隐喻,通过一些朦胧的诗的幻觉,企图再现人生的隐秘。生与死是李诗的基本内容。他关注晦暗的、悲剧性的命题,主调是感伤的、乃至颓废的。诗中语言芜杂而艰涩,败坏了本国语言的纯洁性。与李金发诗风相近者,有后期创造社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