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双簧
25440400000029

第29章 附录(4)

“所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是社会的系统工程问题。某些社会观念和现实情况都会让家长很无奈。”

不过,赵长天说:“我们《萌芽》就绝不。只要你能干,发行量如果你能从3万上到10万,小学生我也要,刊物编得好,我才不管你是什么学历,研究生进来很没用的也多的是。人归根结底还在于实力,在你没有实力的时候,才会把文凭、职位那些外在的东西挂在外面。”

“自己的路就应该我自己负责,就算错了我也自己负责。”

父母“望子成龙”是自然而然的。赵延说:“可能一般的父母觉得孩子上了中专,成不了龙就成‘蛇’了,我父亲从来不要求我成‘龙’。”

赵长天说:“都想自己的孩子有成就,哪有那么多有成就的人?社会结构就是这样,顶部的总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在基座,你得承认这个现实。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就会拔苗助长,搞得孩子精神紧张的、有问题的、自杀的、自暴自弃的、出走的,这样的还少吗?干吗要把孩子逼成这样?”

“他能自食其力,平安、快乐地过一辈子,能享受一个普通人能享受到的快乐就行。”

当时同意儿子上中专还有一个原因,专业是海关,将来就业的环境和收入都不错。

“他的中专学历可能就是让他当不上海关关长而已。”赵说,“干吗非得让孩子成为什么呢?只要孩子不学坏、日子过得下去,开开心心的,这就很简单了,怎么达不到呢?”

他觉得,孩子健康就是好,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赵延毕业两年了。工作轻松稳定,但他并不满意现在的状态。

对于他的“不安现状”,又有一些人不理解。“海关多好啊,现在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进得去呢。”

“你父亲什么意见?”

赵延说:“父亲很早就把许多选择的权利交给我,他只在认为不对的时候提建议。年纪小的时候不懂,觉得他很放纵我。”

“现在想来我是很感激的,自己的路就应该我自己负责,就算错了我也自己负责。”

有一回,父子俩一起到电台做节目。主持人问儿子:“你对爸爸的最大要求是什么?”

父亲心里挺紧张,不知道儿子会说什么。

儿子回答:“当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在我身边。”

主持人又问;“他做到了吗?”

儿子答:“做到了”。

父亲说:“我听了特别特别开心。”

(摘自1999年11月2日《特区青年报》,冯玥文)

附三:漫画大家为什么退学

蔡志忠只有初中二年级的学历,他把中国先贤的智慧以漫画的形式介绍给世人,成为华人世界影响最大的漫画家。蔡志忠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功,应该在两大问提上下功夫:第一,你适合于干什么;第二,社会需要什么。

应该说,蔡志忠是华人世界中影响最大的漫画家,他的漫画图书作品销量超过亿册。这种业绩不仅在华人世界中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属凤毛麟角。中国大陆的读者是从他的《庄子说》、《老子说》、《孔子说》等作品中认识蔡志忠的。他的作品以儿童的天真和学者的智慧征服了中国大陆的读者。

蔡志忠从小喜欢漫画,并且画得很好,他和这门艺术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但他的功课却很一般,他一直为此深感苦恼。

初二那年,一位新来的老师的一段话为蔡志忠那还稚嫩的意志系统注入了一种奇特的力量:

“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走读书这条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获得最大的益处……不是每个人都要等拿完所有该拿的文凭后,才决定人生要走哪条路,那样就太晚了!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反省,自己现在走着的路,是不是应该走的路,自己现在做的是不是真心想要做的事……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随着大家浮浮沉沉,等已走了老长一段路程后,才来后悔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当年应该选择其他路才对。这种自我反省越早越好,那样才能够及时改正,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有了这位了不起的老师,蔡志忠开始非常幸运地反省自己:

台湾在60年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讲求效率的商业时代,漫画在台湾非常受欢迎。自己喜欢漫画,也擅长画漫画,我为什么不走画漫画这条路呢?蔡志忠把自己的作品寄到台北一家漫画社求职,对方很快发来了邀请函。蔡志忠非常果断地退了学,背上行李去台北开始在漫画界闯荡。这是1963年,蔡志忠15岁。

蔡志忠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校园,在漫画界他终于发现了一个一马平川,可以任凭自己纵横驰骋的世界。他开始学习种种技能,积累种种知识,从读书、开车到学会使用卡通专业摄影机。他牢记老师的话,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自己现在的路是不是最适合的路。适合与不适合的标准是什么呢?第一要看社会的需要;第二要看目前的积累是否有利于自己漫画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在校园里,蔡志忠觉得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走向社会之后,当他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去选择书籍的时候,他却真正感觉到读书既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需要,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每当旅行外出,他都要随身带上几部书。1985年4月他出差到日本,随身带了《老子》、《庄子》这两本书。他发现自己顺遂自然、通脱大度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作风与庄子的智慧不谋而合。

他想,我为什么不能用漫画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庄子呢?旅途之中这位漫画家和两千多年前的大智者庄子精神上的邂逅,使蔡志忠最光彩夺目的漫画作品《庄子说》诞生了。此后《孔子说》、《老子说》等系列作品相继问世,蔡志忠的漫画作品在华人世界中终于放射出了最夺目的光芒。我相信,1985年的这次旅行,是蔡志忠完成自我的一次最完美的人生创意。

蔡志忠是1963年15岁时中途辍学,走向社会的。13年后,美国的一位不到20岁的小伙子也是中途辍学,离开了让世人钦羡的哈佛大学,开始了在微电脑软件领域的创业生涯,这个人就是现在的世界首富,“软件帝王”比尔·盖茨。

盖茨退学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盖茨对自己在计算机领域的天才充满自信;第二,盖茨发现微电脑软件有不可限量的巨大前景,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必须立刻行动。看完上面的文字,我们发现蔡志忠和盖茨退学的原因非常相似。他们都非常清楚自己最适合干什么,他们身在校园的时候就关注社会,非常清楚社会最需要什么。在这两方面,他们是早熟者。正是这种在关键问题上的早熟,使他们在事业上远远走在了别人的前面。

在成功者的群体中,中途辍学的行为只是一种特例,我们不应该去盲目模仿。但尽早了解自己最适合干什么,社会最需要什么,却是每个将走向社会的青年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自《青年怎样适应社会》方洲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附四:成龙是怎样发现自己的?

从成龙的奋斗经历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找到自己优势的用武之地。有时这个过程会很长,因为一个人优势的发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诸种因素凑到一起。所以我们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

成龙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家庭,父母是最一般的打工族。

成龙不喜欢读书,直到成名以后文化程度仍然很低。一次为影迷签名,影迷要求他写上“小莉,祝新婚快乐”一句话,成龙非常为难,因为他只会写“小”和“快乐”三个字。就这种文化程度,成龙居然成为集编、导、演才能于一身的世界电影巨星,这是成龙在漫长的时间里摸索和挖掘自己优势的结果。成龙小时候的理想并不是当演员,他的最大兴趣是练一身好武功,当个大武术家。在自己的软磨硬泡之下,8岁时父亲就不得不把他送到香港著名武师、京剧武生于占元的门下,进了于占元办的中国戏剧学校。成龙的兴趣完全不在学戏,只是想学武功,为此经常受到师傅于占元的严厉体罚,但成龙毫不在乎,只要能学武,成龙什么代价都愿意付出。10年功夫,成龙练就了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并且锻炼出了坚强的体魄和意志。

成龙8岁时因和师傅到夜总会表演特技开始接触电影圈。

他从10岁开始当小童星直到20岁,演了不少角色,但是始终毫无影响。成龙揽镜自照,认为自己属于那种“在别人面前晃一千次也晃不出印象的人。”成龙对自己在这一行业里究竟有什么优势,究竟该怎样走还不清楚,1975年成龙失望地告别影坛去了澳大利亚,在那里,他白天当建筑工,晚上当调酒员。

1976年成龙在朋友的推荐之下在名导演罗维的《新精武门》一片中担任主角,影片上市后,赚了350万港元。但成龙还是没有红起来,此后成龙在罗维公司拍了9部影片,一直扮演冷面凶悍的“硬汉”形象,但一直没有走红。导演罗维很奇怪:“成龙功夫又好,身手又漂亮,凭哪样不走红?”

就在罗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香港思远公司的名导演袁和平看中了成龙,让成龙主演喜剧影片《蛇形刁手》,袁和平认为成龙身材魁梧,性格粗犷,但没有那种冷峻、刚烈的肃杀之气,不适合演那类叛逆性的悲剧英雄,也不适合演英俊潇洒的正面英雄形象。袁导演从成龙偶而地展颜一笑和克敌制胜后的得意神情中发现了成龙的憨厚、调皮、可爱的因素,他认为成龙扮演喜剧性的人物一定成功。

就从袁和平对成龙进行一翻分析的这一时刻起,成龙终于发现了自己是一棵什么“树”。在《蛇形刁手》中,成龙不再是冷面凶悍的“硬汉”,而是明朗、诙谐、和善、快乐、随和、亲切的形象,一如邻家之子。《蛇形刁手》上映后,成龙一鸣惊人,1978年10月成龙主演的《醉拳》上映,成龙大红特红。

被称为“李小龙第二”。接着成龙自导自演《笑拳怪招》一片,19天票房高达544万港元。成龙彻底走出了“李小龙”的阴影,奠定了自己在影坛的地位。

成龙在演《蛇形刁手》之前,已经在电影圈呆了16年,这16年成龙结交了一批文化高、有见识的朋友,给自己出谋划策,弥补了自己文化不高的弱点,然后在一次一次的演艺实践中,在一次次失败中发现了自己的种种“不可能”,逐步缩小了努力的点,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可见,一个人“持之以恒”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发现自己并且塑造自己优势的过程,而不应当是一个简单机械的“铁杆磨成针”的过程。只有那些使优势更优的努力才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