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不论称其为文学的新时期也好,文学的过渡期也好,不论它怎样的过客匆匆,朝三暮四,但终究是个群星闪耀、人才辈出的时段,而贾平凹,毫无疑问是这个时段最令人惊叹的现象之一。
我们很难想象,这个躯体绵薄,头颅也未必硕大的人,何以蕴蓄着如此惊人的创造能量,仿佛一座采不尽的矿床。迄今为止,他已出版各种著作四十余部,近千万言;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德、朝鲜文版和香港、台湾等地区中文繁体字版的,共有六十多种;他的大量作品被电视、广播、话剧、戏曲改编上演。而对这个外表羸弱、木讷寡言的人,我们真要赞叹,人的脑力是无限的。
贾平凹是自然之子,平民之子,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之子,他生于汉江之侧,长于商洛大野,饱啜传统文化之雨露,博采现代文明之精英。在创作实践中,他一面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一面以极大的注意力关注着世界文学的动态,为我所用。如果说,文坛上总难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固守型,与世界文学相对隔膜;一是外向型,忽视本民族的艺术思维和文学传统,偏重于仿照别国文学的模式,那么,贾平凹追求的则是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来抒写中国现代人的感觉和生存,状绘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中民族灵魂的痛楚和蜕变。他的创作河流是趋世界文学而动的,但那河床却是中国的。他立志要写出中国的气派,中国的味。
就外在际遇、生活命运而言,贾平凹并不怎样的幸运,他拙于交际,不善言辞,优柔寡断,应变能力差,甚至可视为日常生计上的低能儿;他童心未泯,一片天真,身上竟不沾世故的水珠;也许眼睛老盯着文学的星空,脚下难免踩进是非的泥坑。可是,一旦拿起笔来,他又变得强大无比,恣肆无比,能一下子掘开创作的怒泉,在散文、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随笔、诗歌、杂论等等方面,均有不凡的造诣和贡献,这些不同的文体好像经他的灵光照耀,使异彩顿生。他能以一人而兼数美,实为创作界之奇才。他的艺术风格很难纳入某一流派和旗号之中,故海外称其为“大陆文坛之独行侠”,这使他既具独立性,又缺乏艺术上的群体保护力量。
作为平民的儿子,贾平凹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哺育民族生存的大地,当我们的民族发生了大变革,进入了转型期,他便抱着巨大的热情和责任感,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当然,毋庸讳言,智慧而敏感的贾平凹,似乎负荷着比常人更多的痛苦和忧思,有些探索性作品,也曾掀起轩然大波,毁者有之,誉者有之。好在他是惯于寂寞的,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地坚持创作,天降斯人,好像是专为文学而生,而活着。
近年来,海内名家纷纷出版“文集”,读者也早就期盼《贾平凹文集》尽快面世,但贾平凹一直对出版文集一事反应淡漠,及至最近,才蒙惠允并委托我来编选。贾平凹的著作卷帙浩繁,品类杂多,收罗已属不易,编纂更属难题。思之再三,决定不按体裁分类,而采取题材类型、审美类型与文体类型打乱后交叉编组的方式,分为“浮世”、“世说”、“寻根”、“侠盗”、“野情”、“灵怪”、“闲澹”,“求缺”八卷,除最后两卷全系散文外,其他各卷长、中、短篇及诗歌、散文混合编组,这样眉目似较为疏朗。这种编法得到贾平凹的首肯。妥当与否,还要求证于海内外广大读者和贾平凹研究专家。最后要说明的是,这部文集先出八卷,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没有能收齐贾氏的所有作品,但贾平凹的绝大部分作品,已完备地收集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