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辛亥风云
25450800000013

第13章

王金发刚走,四百多名清兵已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听到枪声,立即指挥剩余师生突围抵抗。在激战中,秋瑾一手握左轮手枪,一手持短剑,与师生们一起打死打伤数十个清兵。然而终因寡不敌众,秋瑾等人被捕了。秋瑾被捕后,知府贵福亲自提审。第二天,贵福令李钟岳率兵查抄秋瑾母亲家。李钟岳出身书香门第,他非常看重秋瑾的才华,并没有真正搜查。贵福知道后非常恼怒,又令李钟岳将秋瑾押回山阴县审讯。李钟岳还是不忍对秋瑾下毒手。他了解秋瑾的家庭、婚姻及留学日本等情况。他拿着纸笔对秋瑾道:“秋瑾女士,你题幅字吧!”秋瑾提笔凝思片刻,在纸上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

后来,李钟岳向贵福汇报审讯情况时,贵福质问李钟岳道:“既然秋瑾不招,为何不用大刑?”李钟岳辩解道:“一个读书女子,没有确凿证据,如何定其罪名?况小女子不便动用大刑逼供。”贵福没再言语。李钟岳当然不知道贵福心里已定下了欲致秋瑾于死地的想法。那天贵福动身赴杭州,向巡抚张曾鰎谎报道:“秋瑾已经承认与徐锡麟是同党,并一起策划谋反,该处死她。”张曾鰎听后信以为真。张曾鰎的处世哲学是“宁错斩,不放过”,于是马上审批了处决秋瑾的手谕。贵福拿到巡抚张曾鰎的手谕后,得意洋洋地回到了绍兴,命李钟岳立即处死秋瑾。李钟岳大惊,又为秋瑾辩解道:“案情尚未弄清就处死刑,人心必然不服,望大人三思而后行啊!”贵福对李钟岳的辩解非常恼怒:“按巡抚手谕执行。”

7月15日凌晨,贵福又亲自率兵前来催刑,李钟岳被迫押秋瑾赴绍兴轩亭口。临刑前,李钟岳问秋瑾:“还有什么遗言?”秋瑾愤怒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但是我警告你们,我死后不准扒我的衣服,解我的纽扣。”

皖浙起义惨遭失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日本东京。留学生团体纷纷发表通电,强烈谴责清政府的暴行,不少报刊言词激烈地斥责当局滥杀。那天沈鸿庆在《二六新闻》报上,读到徐锡麟被满清政府残酷地斩首剖心的消息,不禁失声痛哭。

已是深夜,沈鸿庆眼前浮动的全是徐锡麟的影子。他想徐锡麟为推翻满清政府出生入死,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比之徐锡麟,沈鸿庆觉得自己的革命行动只是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如果有一天能够拿起刀枪上前线,他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今年的暑假,本来他准备回国看望亲人,但又一次放弃了。冈为白年初以来,东京的革命洪流滚滚向前,但也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主编章太炎,以及张继、宋教仁、陶成章等,大为不满地怀疑孙中山损公肥私,而导致同盟会不少成员间的互相矛盾;也引发了远在巴黎的吴稚晖在刚刚由张静江和他等人创刊的《新世纪》周刊上,笔战章太炎和陶成章。

沈鸿庆这些天忙完工作,便翻阅《新世纪》周刊。沈鸿庆知道此时的孙中山心情恼怒,对章太炎和陶成章对他的无端怀疑甚为不满。由于经费的困难和紧张,孙中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突然想起了那年在越南西贡回法国的海轮上结识的张静江。当时张静江写下一张字条,让他到纽约通运公司领取活动经费三万美元。后来,孙中山又一次为了发动国内的革命起义,急需一笔巨款作为革命经费时,发了电报给张静江。张静江接到孙中山的电报后,果断地将他开设在巴黎最繁华街上的开元茶店拍卖,以筹足巨款保障孙中山革命活动经费的需要。这让孙中山万分感激,同时他也更加信任张静江了。他让同盟会成员胡展堂,电告仍然在巴黎经商的张静江。张静江接到胡展堂的电报,知道孙中山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向他开口。于是他一如既往地给孙中山汇出一万美元,予以资助。

张静江的这笔资助,对孙中山正面临的保皇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攻击,清政府及江浙官商等立宪派的围剿,日本政府的驱逐,以及章太炎、张继、宋教仁、陶成章等对他经济上的怀疑,无疑是最有力的鼓舞和抚慰。孙中山接到这笔款后,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并把该款的用途向张静江作了详细的报告。自然,张静江完全信任孙中山对资助款的用途。孙中山这么对他详细报告,反倒让他不好意思起来。

孙中山离开日本后,沈鸿庆只觉得同盟会机关里冷清了不少。章太炎自他的老师俞樾在年初去世后,常常闷闷不乐,烟抽得越来越厉害。章太炎自己是古文经学专家,他看中刘师培在古文经学上的成就,便邀请刘师培东渡日本。刘师培携同母亲、妻子何震及何震的表弟汪公权东渡日本。章太炎介绍刘师培夫妇和汪公权加入了同盟会。那天晚上章太炎和女婿龚宝铨一起请刘师培一家子吃饭,还把沈鸿庆也叫上了。

几杯酒下肚后,谈话的内容便多了起来。章太炎滔滔不绝地说着,出口成章;而刘师培的母亲、妻子何震,还有汪公权,叽叽喳喳地竟然也有说不完的话。沈鸿庆脸上是挂满笑容的,心里却并不喜欢他们,相反还有那么一点儿讨厌。

不久,刘师培接连在《民报》上发表了《普告汉人》《清儒得失论》《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激烈的反清文章,成为《民报》重要作者。然而刘师培在《民报》发表了一批反清文章后,情绪一下低落了起来。他对革命形势有点悲观。他的悲观情绪很快受到了日本社会党内部一股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自然他的妻子何震也受到了他的一些影响。

在来到日本才三个月时,何震灵机一动,很有激情和社交能力地发起“女子复权会”。她认为女人与男人应该平分秋色。男人能办的事,女人照样能办。于是她创立机关刊物《天义报》,她要以她女性的身份,开创中国女性主义的先河。的确,《天义报》是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家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这让何震感到非常自豪。她的丈夫刘师培,自然就成为了该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沈鸿庆当然知道何震编的《天义报》,其实是按照她丈夫刘师培的思路主编的。刘师培积极地介绍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人的思想,尤其对克鲁泡特金的思想作了全面的介绍,把其概括为“互相扶助说”与“无中心说”。接着,刘师培又发表了代表自己观点的《无政府主义平等观》一文。一时让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后来他又与章太炎、张继等人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着重演讲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便在中国留学生中大行其道了。

那天鸿武发现父亲晚餐上喝酒时,喃喃自语道:“我这举人幸亏没有任何芝麻绿豆官,不然也许就会像李钟岳那样的下场呢!”事情是这样,秋瑾被害后第三天,李钟岳即因同情女革命家秋瑾而被革职。李钟岳被革职后,仍然不断受到知府贵福的责难。就是逃难般逃到了杭州,也仍然逃不出贵福的魔掌。贵福还上奏朝廷,要求对他问罪惩处。李钟岳终日惶恐不安,忧郁悲伤,觉得自己生不如死,活着没有意思了。于是在一个秋天的早上,李钟岳终究敌不住自身的精神折磨,悬梁自缢了。

秋瑾壮烈殉国后,满清政府把王金发作为要犯悬赏通缉。他们侦骑四出,到处搜捕。王金发逃入深山躲起来后,只能吃树皮野菜。天冷了,却没有御寒之衣。那天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王金发穿着单衣躲在洞穴里又冷又饿,终于忍不住钻出洞穴,凭着自己的武功,向山下的富户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行当。当然这样的强盗生涯并非他所愿。正当他无法脱身时,孙中山指示同盟会成员道:“秋瑾虽然捐躯,火种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的同志。”后来孙中山派陈其美回国营救。陈其美回国后,又派人秘密赴嵊县乡间到处寻访,终于在深山老林中找到了王金发,将王金发连同他的母亲,一起接到了上海。

现在皖浙起义惨遭失败虽然已过去几个月,但绍兴城里的空气依然紧张。老百姓基本不敢在街头巷尾公开谈论徐锡麟和秋瑾,以及大通学堂。徐金荣老人虽然与徐锡麟只是远房亲戚,但他的洋铁铺子也明显受到了影响。东街上的不少人家宁愿跑上几条街去补锅子,也不再到他这里来了。这让他极其伤感,不仅生意到了惨淡经营的地步,还遭受着街上邻居们的白眼,一气之下,竟然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