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谢志峰艺术人生
25452700000030

第30章 文章亮风节,专著见才华(17)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商衍鎏,是清末最后一科的探花,翰林院编修,素以书法为世所重。其师罗振玉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由此可知家学和师承关系对其成就的影响,由始他童年时即喜欢古文字和书法艺术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日军侵略青岛,为避战乱,12岁的商承祚,由青岛随迁住曲阜。孔庙中累累的汉碑及篆书,启发了他开始学古文字、学篆、隶,学刻印的趋向。在那些一般人看来莫名其妙的古物及古文字面前,他心驰神往,决心朝这方面走下去。为求深造,于1921年到天津拜著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为师,成为罗的入室弟子,开始于浩翰的古文字中探索。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1923年他写出了成名之作《殷虚文字类篇》14卷、《待问篇》1卷、罗振玉的《殷虚书契考择》1卷共16卷。1925年23岁的商承柞登上了大学讲坛,先后受聘于南京东南大学、北师大、北大、清华大学任讲师、教授,并致力于书法文章,考古及古文字的研究,旁及金石,驰骋墨翰。数十年来,著述甚富。深受世界各国古文字学者所称许。

商老的书法是从古文字研究中获得启迪蜕化而出,这可谓其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我们知道,中国文字始终于象形,在图画的基础上升华成为一种抽象的艺术造型。商老纵观我国3000年前商代的甲骨文字和历代的古文字书体的递变,博取众长,心摹于追。因而其书法在结构和运笔都有独到之处,既有传统的意志,又有鲜明的个性。善书甲骨、金文、铁线篆及秦隶诸体,早年致力小篆,转而着意彝器铭文、巨器《毛公鼎》、《盂鼎》,还有《史晨碑》、汉代简书等,无不着意临摹。但他师古而不泥于古,兼收并蓄,沿流讨源,上溯远古,务期会通正变,精益求精。他写篆书,包括金文在内,以端庄平正为主,喜用铺毫,行笔力求刚劲浑厚,决不矫揉造作,结体严谨,十分重视字形构图的完美,讲究线条圆润郁屈,肉腴血畅,节奏美妙,笔与笔之间,行与行之间,注意直行的行气和横排的横气互相呼应,做到疏密有度,大小适宜,气势协调,形、质、神、韵融为一体。

他的甲骨文、金文,朴质雍容,笔势苍劲。铁线篆,圆润柔和,风神秀逸。秦隶,古拙纯雅,沉着遒丽。刻意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说是商老对书法艺术的一贯追求。

条流畅,雄强豪放,毫无粗悍之气。商老的书法艺术的第二个特点,是富有“金石气”,金石与书法相映生辉。他不仅是个书法家,也是金石家,在篆刻方面的成就,得力于书法,而篆刻上的成就,又给书法艺术开辟了新的境界。他开始从劳健学刻印,日摹汉印十余方,打好篆刻基础,不源于缪篆治印,而是以小篆和碑额互相综合,线与此同时,又把篆刻特点糅合到书法中去,因此,大大地丰富了他的书法表现力。

商老在书法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才情气魄构成他书法艺术成就的基石外,更重要的是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严以律己,宽于待人,谦虚谨慎,纯净、明澈的人品,博大的胸襟和素食。自古云:“书如其人”,就是此理。这里介绍的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既有中年时期的旧作,也有晚年之作,我们可以从他的书法中强烈地感受到商老的个性特点和精神境界。

唐云藏画欣赏

谢志峰

唐云先生,杭州人,今年已75岁高龄。五六岁时开始学画,聪慧过人,半个多世纪的绘画生涯,涉笔不倦。山水写石涛,花鸟法八大山人和新罗,得其神趣。从师古中跳出来,自成一格,笔精极妙,独树一帜,有“杭州唐伯虎”之称。而在收藏名人字画方面,也可算江南一家,仅石涛、八大山人的名作都各有30多幅,新罗、华喦、金农等名家作品也不少。由此可知,他画艺之高与其精鉴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但“树大招风”,在十年浩劫中,他被罗织罪名,“****”风暴,把他毕生积聚的藏品,一扫而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否定了“****”,唐老被抄走的藏品也部分“完璧归赵”,爱物重获,给唐老带来了新的喜悦。被辱为“封、资、修”的国宝叉重放异彩。这次唐老和赖少其将劫后余生的一部分珍贵古今名迹,如董其昌、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金冬心、罗聘、华喦、任伯年、吴吕硕等名家联合展出,献给深圳特区的人民和港澳同胞观赏,此举实属艺坛难得一见的盛事。笔者也是一位书画迷,特从广州赶赴深圳参观,大饱眼福。展出的书画名作,每一幅都紧扣着观者的心弦,令人久久在心中回味。

唐老这次展出的藏画,观后确有“文采风流今尚存”的感受,尤以石涛给八大山人写的一幅山水画,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艺术语言丰富,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对我们研究石涛、八大山人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的帮助。他们都是明室的后人。石涛本名朱若极,是明朝宗靖王朱赞仪的第十世孙,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元济,又号石涛,共有二十几个名字,他算是画家中名号最多的一位奇人。八大山人生于1626年,比他年长四岁,原名为朱由桵,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朱权文九世孙,明亡后,改名为朱耷,曾为僧,又好道,对清皇朝极为不满。他们不仅有血缘之亲,也有画缘之亲,当时八大山人的名气比他重。但他们的画风都锐意创新,打破了宫廷画派的一统天下,使中国画有了新的突破,在清初,开创了山水画和花鸟画的一代新风。石涛给八大山人写的这幅山水画,就是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一河两岸的构图,是石涛常用的手法之一,坡石、树木、人物轮廓都用湿墨,坡边的垂柳轻拂水面,湖光山色氤氲气象,从笔端自然地流露出来,山石、人物、树木虽然是寥寥数笔,凡凡脱俗,使人一望而知饮凉泉,有一番令人猛然清醒的滋味。丰题思想也十分鲜明,坡边坐着的垂杆钓鱼的老翁,是整幅画的主体,看似安闲,亦非安闲,画幅上半边的题诗,就一语道破了,“天空云尽绝波澜,坐稳春潮一笑看,不钓白鱼钓新绿,乾坤钓在太虚端。”此幅写于1696年,即康熙35年,此时明亡已52年了,石涛已66岁,看来石涛通过垂钓的老翁,来表达自己的心迹,说自己虽然过着隐居生活,但不是安闲自得,而是念念不忘明朝的乾坤之事,以诗言志,以画传情。看来得到八大山人的理解,据中国画史记载,第二年,八大山人就回赠了大滁草堂图,表示对石涛不忘明室之心的钦佩。说明石涛这幅画是非常成功的,其气势、意境、生命力都体现在构思上,而这一构思,义通过巧妙的构图,匠心独运地刻划、组织、揭示出来。它不只是塑造物象的本身,还表达了令人深思的境界,人的思想感情,爱与憎,如此强烈、深沉、生动,这些内涵已大大超出了画幅的界限。显示出画家在山水画方面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杰出的成就。

白发长了当彩笔,冰霜历尽萌春华

——略谈赖少其的国画艺术修养

谢志峰

在我国当代的版画家和国画家中,赖少其是一位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家,以诗、书、画蜚声艺坛。

自古云:“画如其人”,少其同志的画,像他本人一样,只要见过一面,就会给人留下永远难忘的印象。他是广东籍的画家,能在安徽扎根,开花结果,开创黄山画派一代新风,独树一帜,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究其成功之路,始终贯穿着勤奋、刻苦、认真、踏实与创新的精神。人们比较熟悉他的版画成就,其实他的国画修养的功力也是很深的。

他敢于忘掉自我,勇于学习传统。这是一个有成就的国画家不可缺少的根基。50年代初,他在上海主持华东美协,后来又担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主任,使他有一个研究中国画的良好机会。那时,少其在画坛已久负盛名,但他却以小学生的精神,虚心学习。他除广交国画界黄宾虹等名师外,还得天独厚地纵观了历代名迹,加之喜欢收藏,得以披览年年,心领手追,宋人千岩万壑,元人枯木瘦石,都悉心钻研,博取众长。他在博览传统中,敢于忘掉自我,选择了新安画派作为主要研究、学习的对象,以炽热的感情,以非凡的毅力,刻苦学习,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临摹程邃、戴本孝的山水,陈洪绶的花卉,有时一临摹就是十次甚至数十次,临摹到极似才肯放笔。著名作家周而复看后说,如果先不说,简直可以乱真。他十分熟练地掌握了垢道人善用“乾笔渴墨”、“苍茫简运”的奇特技法,并把北派荆浩、关同,南派董源、巨然和米芾的特点、长处熔于一炉,还吸收了版画艺术的营养,使他的国画艺术有了极为坚实的传统基础。

借古开今,在忘我中求有我,这是少其学习传统的良苦之心。他认为“临摹的目的全在创新”。进去不易,出来更难。为了完成这一艺术上的飞跃,少其以百倍的努力,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加强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向大自然学习,开拓画家的心胸。因为社会生活是绘画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及创作灵感由此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绘画艺术得以发展滋长,根深叶茂的深厚土壤。因此,少其同志在精心学习优秀传统技法,继承宝贵的传统遗产的同时,又勇于向变化万千的大自然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他在安徽工作近30年,他对安徽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热爱,对安徽的民间传统,人情风俗都十分熟悉。特别是他把黄山当作大画院。对山水画家来说,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历来有许多画家都把登黄山作为攀登艺术高峰的标志,现在有一些画家七上、八登黄山已了不得了,而少其同志登黄山有如闲庭信步。一年内就四五次登黄山。领略黄山一年四季变幻莫测的风光。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在黄山曾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宏愿,而近300年来,能实现这个愿望的赖少其可算为数不多的一个。他对黄山的云海、奇石、苍松,观察入微,周而复始的观察,使他从“我法自然”逐渐进入到“自然为我”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画黄山不下数百幅,就笔者观之,无一雷同。他的黄山长卷,雄伟壮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从中可以看到画家既舒腕于变幻莫测的云山仙境,又扬眉于黄山奇峰峻岭之巅,开阔奇观者怀山容海之胸襟,鼓舞社会趋美而自浩之高风,将新安画派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创造了他自己独有的个性和风格。著名国画家唐云看了少其的“黄山画”数十帧后赞叹说:谁谓今人小如古,穆倩自是后生家。如果说石涛、梅清都是“黄山画派”的领袖,而赖少其作为“新黄山画派”的执旗人,足以当之无愧!

少其在绘面实践中,还十分注意人品的修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家固然必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少其就是鲁迅先生培育出来的具有高尚人品的艺术家。熟悉少其同志的人都知道,他的艺术创作道路是艰难曲折的,经历了火与血的锤炼,对革命的事业坚贞不移,对人民群众充满热爱之情,对朋友、同志肝胆相照,急公好义,对艺术的成就,从不知足,锲而不舍,在宽广的艺术园地里,他始终像老黄牛一样,不停地耕耘着,倾注着自己的心血。他总感到人民给他的太多了,而自己给人民的却太少了,他有一方印:“来不及了”,借以言志,小小的印,却可以看到少其那种只争朝夕的精神,表明了要为人民多画快画的心迹。他今年已70高龄了,依旧豪情满怀。他常常以诗言志,以画奇情,把诗、书、画融合为一体,把画家的思想人格与绘画作品的风格、神韵、境界密切联系起来,拨动观者的心弦,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说,画家是美的使者,少其确实如此。我们在欣赏少其的每一幅作品时,都可以感受到一个人民艺术家的心灵。

驰骋文辞,出神入化

——谈吴三立教授的书法与文学修养

谢志峰

吴三立教授是教育界和书法界的老前辈,近年来,朋友相聚,经常谈及吴三立教授的书法艺术问题,要我写点文章,但因公务缠身,一直未能如愿。最近,我怀着对老师的敬意,专程到华南师范大学拜见了吴老。这位饱经沧桑的86岁老人,虽然听觉差一些,但精神还很好,眼睛敏锐,记忆力还相当强,谈到文学、诗词、书法艺术,总是引经据典,兴致勃勃。

吴三立是广东平远县人,祖父、父亲是穷私塾先生,他从小就受文学的熏陶,聪慧过人,有“神童”的美称。25岁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赴北师大国文研究科进修二年,受业于马叙伦、钱玄同、沈兼士、杨树达等著名学者。

“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27岁即留在北师大执教,从此与教鞭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在北大、中大、勷大、华师大等院校教授或任系主任,《节香楼上说收藏》首发仪式”著述甚富。有《中国文字学》、《甲骨铜器文字研究》、《声韵学纲要》、《经学通论》、《词学通论》、《杜诗述要》、《秦淮海词笺》等,为学术界所推重,其诗作《靡骋集》、《辛旨近诗》等,也深受海内外学人的好评。吴老的文学素养,对他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