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让我糊涂一回
25453200000014

第14章 刘恒:愣不穿西装行不行(3)

马性勃发的时侯,他告状了。为什么好几个只写了,两本书的评上了研究、员,他这个写十几本书的反而评不上?他觉得这样的事是应该告状的了。然而君子坦荡荡,告状之前他找领导谈话,说他要去省里告阁下什么什么。到省里,他又遵照领导的口径“告”领导。然后回到领导那里汇报他“告”了阁下什么什么。他虽然告状,却不希望射起领导反感。于是又自省吾身:“吾异化了。”其实,他也没想认真告状,就是觉得评不上研究员面子上不好看,生气。

听说宁老师如何地教得特好,如何地是特级老师,特这特那,。叫我想起有一种新产品雪糕,叫“待别特”。

于是打电话找到这位特别特所在的北京市八十中学,于是与他相约见面。我想先上他家,他说他家在一片胡同里,曲里拐弯曲里拐弯的没法找。那好!约定在他家附近路口见面,再由他带我走。

他说那我们怎么认出对方呢?对对,宁老师,说个特征。我戴一副眼镜。

嘿,戴眼镜的多了,你穿什么衣服?我穿一件驼色夹克,一条蓝裤子,一双黑皮鞋。个子高不高?

一米七五。

瘦不瘦?

瘦。这样吧,我手里再拿一本刊物,反正是语文方面的。

我想我已经从我的“可视电话”里看到了他:清癯而带有殉道者的神圣感。虽然很多年来我“专司”采访,怛每次面对一个即将出现的未知数,尤其是这种定下联络暗号的单线联系式的接头,总还叫我像做地下工作似地兴奋。我站在路口想,这位特别特,一定特——

来了,暗号一点不错。只是好像并不特别,特平常。脸上很多横的、竖的纹,毫不留情地刻下了岁月的年轮。各种纹大体下斜,加之背有点不易觉察的驼,似有无形的强压向他压将下来。

我们双方远远地看见了,便开始牵动脸部肌肉,开始做笑状。待认定了,才真正笑开相认。你就是宁鸿彬老师?是的。

然后出现一个休止号。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对干这位接头对象不是特别特竟然小有失望。然而觉得自己太不应该,赶紧驱赶这种幼稚的无聊。

宁老师上上下下的衣着那么洁净,全都好像刚从金鱼洗涤灵里捞出来的。不过他的夹克是化纤的,、长裤是尼龙的,皮鞋是人造革的,不是广告里的新潮一族,而是化纤一族。于是想到,作为老师,最没什么特别待的,是经济收入。

一九八三年,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正在向北京市教有考察团介绍日本的教育方式,譬如,日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之前,没有考试。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不考试?好像有一个重金属的问号,敲击着宁鸿彬的脑门。为什么自己没有想过是不是可以不考试?因为从来都是考式的,所以自己就不会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要是不考试呢?为什么连反过来想一想都不会、都不敢?

考试的目的,本来是一种水平測定,是选拔。本不该把考试作为刺激学生学习的手段。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外,还有阶段考试、单元考试、小测验……应付考试的结果是变成被动学习。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习惯于被动,日后他如何成才?我不能取消统一规定的考试,但我可以取消作业。从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六年,宁鸿彬对他教的初中班语文进行教学改革,不要求预习,不留作业,每周还减少一课时。结果两年教完了初中三年的课。让这班初二学生参加当年的全市统一高中入学考试的语文单项考,这个初二班的成缋优于全区所有的初三毕业班的成绩。一直到现在,宁鸿彬教的初中语文都不留作业。人,只有在主动的状态中,才是聪明的、丰富的、有想象力应变力自信力的,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宁鸿彬自己的初中时代是在北京市二中度过的。当时的语文老荷叫潘逊皋,可惜已经去世了!潘老师在小宁鸿彬的心目中,无所不晓无所不能。老师真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了。潘老师穿的中山服,总是整整齐齐地一直扣到风纪扣。宁鸿彬至今上学校时,只要穿的是中山服,天再热也必定是潘逊皋式的把扣子系到风纪扣。衣着也必定是潘逊皋式的洁净。

初中生宁鸿彬只有一个心思:当老师。当时北京师范学校给二中四个保送名额。宁鸿彬便是那第四个。保送生不用参加升学考试。哦一可以玩儿了!但是不知为什么,离开中考只有一周时候,师范学校又决定减少一个二中保送的名新。二中只能去掉那第四个名字:宁鸿彬。

宁鸿彬的父亲叫他考铁路中专,在五十年代铁路是只铁饭碗。

宁鸿彬说:我还是要考师范,我一定要考上。北京师范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保送的,在全市只招十八名男生。

宁鸿彬以全市第四的分数到底上了师范。后来,在老师赛被学生批斗的年代,宁鸿彬和朝阳区一百来名老师被弄到农村干庄稼活。宁鸿彬,被双手向后架着坐了“飞机”了,被批成修正主义黑线了。。不,我总有一天还会走上讲台的申我现在不充实自己,将来拿什么给学生?一个主动的人,就可能于无路处走出路。当时正摘批孔批儒,那么,法家的书便是允许读的了。为了读懂法家的书,总得査查有关的辞典、古汉语语法和当时出的文学史。那么,手边的书就多起来了。宁鸿彬和另外几个教师睡一个大炕。每天收了工,吃了晚饭,他卷起自己的被褥,拿个小板凳坐在炕沿旁,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那段历史不去讲它。”宁鸿彬一挥手,好像要挥去那十年历史。

但是那段历史就躺在他家里,就躺在他的双人床上。当年他下放农村后,他妻子一人要担负起全家两个孩子和两个老人的生活。妻一九七四年晕倒在车间里,被人送回家里躺下后,就从此不能起床。

没有人喜欢大把地吃药,大量地吃药。宁鸿彬后来终于买到一种浓缩的药丸。效果是一样的,但妻呑眼的量就可以少多了。给妻做饭,给妻洗衣,宁鸿彬又买到了浓缩的洗衣粉。

那么,语文教学不也可以浓缩么?以前的语文教学,似有一套程式:老师介绍时代背景,读课文,分段落,总结段意,分析思想内容,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按这套程序教来,学生只需要接受老师的思想。其实一篇文章,学生啃得动的老师何必讲?要把学生带入创造的情境,增长创造意识。宁鸿彬开始了一个教学改革的课题:浓缩教学程序,培养创造性思维。

宁鸿彬走进课堂,这次教一首中学课本里必有的诗《有的人》。

同学们,这首诗先后八次出现了“有的人”,写了有的入活舂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八个“有的人”改一下都改成具体的哪一种人。

学生们开始对着课本苦想。

下边,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本。朗读时请直接把这?处“有的人”改成你认为的那种人。

第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他“纂改”的课文:

被人民憎恶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被人民爱戴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