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游思无轨
25454700000013

第13章 书读同龄(3)

一、行世的乡土散文,大都是写了地表风光的妩媚、往昔人伦岁月的温馨,未剔沥出深入土地的那种种痛苦与艰辛。记忆的过滤作用,对现代生活的无能为力,使人们把乡土的朴野、粗陋精化雅化,把乡土的泪水晶莹化风景化。这样的乡土散文,田园诗般地给人以温暖和蕴藉,却不能召唤自省;而自省是生命的助力、文明的助力,使二者走出旧的巢穴,于新异中生大活力、大进化。

二、故乡是乡土散文的母题,但故乡是父辈的家园,只是一种母体文化,只是我们的基点和出发点。当我们走出故乡之后,剪断与母体连结的脐带之后,应该以生的急迫姿态,采撷城市文化茁然枝叶,在母体嫁接,培养一种新植株,即新的乡土意识,构筑自己的家园。这个过程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需以深刻的自省为刃,在痛苦中,作勇毅的斫削。因此,乡土散文须走出对故乡的沉湎,学会审视乡土,从传统中,得一些构筑未来的精料,拓展更广阔的人生疆域,使乡土小路成为通街小衢。否则,便是一种无望的轮回。余秋雨在《老屋的窗口》中具像了这种轮回;鲁迅的乡土散文,则以血和泪的凝聚,给我们立起了走出轮回的一个又一个的坐标。

三、当我们的笔触及乡土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持以下两种基本判断?愈是落后的地方,愈是对乡土的认识深刻;因为那里的人们用生命亲吻土地,在土地上弄得伤痕累累,他们厌恶对乡土的粉饰,希望被观照的,是他们的生命状态。埃林.彼林的乡土散文正是这一观照的产物。因而真实而沉重,让人们感到,从蒙昧走向文明,不是一种形式,一个过程,而是生命的本质需要。这是第一个判断。贫瘠的土地之上,无几多收获,便无几多失去,有只是对人的身心无意义的磨砺;所以,忍受与其说是一种美德,莫不如说是一种动物性更确切,其终极,便是人性的麻木。对乡土的一味留恋,可以使人善良,却沦入蒙昧、保守和怯懦。这是生命力萎缩的征兆。若不自行封闭,便必须走出这种留恋。此为第二个判断。

四、基于以上三点思考,当代散文中,真正意义上的乡土散文,实在太少太少。贾平凹写了《走三边》等大量乡土散文,但都是再现了乡土风情风物的神韵,有乡土文化积累层面上的意义,却无对乡土的内核的现世剖析;文章好读,却步回味。刘绍棠、凸凹、韩映山、韩石山、杜渐坤等一大批作家都创作了大量的此种散文,使这类乡土散文成一种洋洋大观。于是,从汪洋中崛露岛屿,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但细眼望去,已有尖锋初露,给人以乍然惊喜:一是张承志。他对土地的历史投以极大的心力进行考问,试图在土地的滞重中,用理想的光辉照亮今人,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一个是苇岸。他把“大地上的事情”打碎,进行“重新组合”,表达他主观上的土地意识、生命意识。观照他们的创作轨迹,可以说,对土地的热爱,并不等于对土地的被动依附;人的心灵在对土地的感应中,要作用于土地,与土地进行情感和生命的交融,让土地为人类发出新的福泽,荫庇人类生活得更为美好。乡土散文的意义就在于此。

本想对利华的散文说几点好,却讲了这么多“书外的意思”,请利华兄多多包涵。但一本书竟引起一个同行的一番不深不浅的思考,不正是书的价值所在么?

7.赠书小记

一般待客,从不引入书斋之中:若是书外朋友,引进书斋,很像一种自炫,以赫然的几架书,作一种扑面的气势,给朋友一种逼仄。这不好。不读书的人,亦很善良,亦很懂得生活;交朋友,便是交生活,交善性的悟对,书在此时,颇显多余。若是同好光临,更应紧封门户,斋门一开,不啻“引狼入室”,一些“精馔”被其吞裹而去,亦是有苦难言。

有一种人,可引到书斋中来,便是后学。此中因由有二:

其一,这等后生,正锐意精进着,有很强的求知欲,与其在书斋之中坐谈,不仅可以昭示你的应该受尊重,而且那满室的书香,正是对他的一种刺激,激励他孜孜向学。这有读书人虚荣的一面,又有读书人善性的一面。其二,便是让你放心。这等后生,在你面前,尚有一些怯意,断不会冒然进入伸手索书的境地。一但察觉他将要向你借书了,他也就要被你拒之门外了。愿二者都有自知。

日前,便在书斋之中,接待了一位小友。小友“拜师”学文有一年余,刚写了一篇得意小文。我看过,果然不错,心情便倏地好起来。“先生,我感列,所谓好文章,便是用简单写出深刻。”他说,我感到他的确有些“入道”了,心情便愈加好起来,便很漫阔地发些议论——

“什么是精神?精神就是绅士腰间的佩剑。凡常时刻,并未有几多实用的意义,但它却是身分的标牌,象征着高贵、自由与尊严;待到关键时刻,便可依仗它去捍卫,作最后的抵御。”

“什么是读书?读书正是开刃的砺石,随时除去佩剑上时锈迹,使它永远放射出不钝的光芒。”小友啧啧,眼里放射着喜悦的光芒。“什么是艺术?艺术全是对生活取一种赏玩的视角。比如用山木挖烟斗。山木是固有的质材,用来挖烟斗,而非别的器物,这便是对生活的个人取向;烟斗可以吸烟,表现出生活之实用性;但却并不满足,还要用砂纸把烟斗打磨出美丽的花纹,便可以清供于案头,作文物般的珍赏,便可以享受到一种超乎生活实用之上的不可言说的趣味。如是,生活不仅可以过,而且可以玩味。”

“艺术:山木(固有生活)一挖烟斗(个人的生活取向)→烟斗(生活之实用性)→烟斗上打磨出花纹(超乎实用之上的趣味,即非功利性)。”

“这里,人从实际生活的束囿中,一下子解脱出来,获得一种心灵自由,反过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升华出一种超然的趣味。”“那么,先生,艺术便是高于生活的一种存在了!”小友彻底兴奋了。“换个说法似更妥贴:艺术,是源于实生活,却比实生活更贴近人性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存在。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以赏玩,或欣赏的视角看待生活。于是,艺术或许不能给人以生活之实用,却大大地改变了生活的质量:可以给刻板镶一份灵动,给灰黯点一抹亮色,给苦难润一丝温馨,给绝望透一线希望……艺术的实质,便是使人远功利而亲理想,获取生活的诗意和自由。所以,一个对艺术冷落的年代,恰恰是理想失落的年代。”

“什么是读书?读书在这里,全是从书本中直接借取‘赏玩’生活的视角,或者培养获取这种视角的能力。所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便是看它是否给予了这种视角,视角是否宽阔。因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没有‘时间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推动价值。比如朱湘的《中书集》,沈从文的《湘西散记》,是‘赏玩’生活的经典,每翻一过,都会得到独异的趣味。”“先生,您手头有这两本书么?”小友问。“正有。”便鬼使神差般地从架上取下来。“可惜我一阅么?”小友发一个颤怯的声音。“送你了!惟悉心品读才是。”兴味郁勃地说。送走小友,感到有些疲倦,话说得有些多。刚要睡去,突然想起送小友的那两本书。那是自己最珍爱的两部书。在兴致之下,顺手送人,悔之正晚。想要回的念头刚一闪,便感到羞惭,高谈阔论的“师傅”,怎好启口呢。便悒郁,终至彻夜无眠,“弟子”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