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游思无轨
25454700000012

第12章 书读同龄(2)

这是他二十岁以前的作品,但读了它却使三十岁以后的我感到震惊:几十万字的书,他几乎表达了处于青春期之中的人所能经历的全部感觉。后来,我怀着激情写了一篇评述,我说:“邱华栋所讲述的故事,是青春世界蛮荒万象的大写意。那芜杂的原生态,呈现出生命的蓬勃与不羁;生长与死亡是一种必然,而且死亡亦是一种近似游戏般美丽。”

由此,我断定:

一、邱华栋是捕捉并深刻地表达人的生命感觉的圣手;

二、他们以人类的使命感以生命的个体为文本精心地营造着他的小说世界。

邱华栋的小说,是自觉地把个体的生命感觉,典型到人群的社会生活;用话语,为今人,更是为后人提供沟通捷径的“新新感觉派”小说,是城市史诗。就我目力之所及,他或许就是这一派小说的最具代表性最有实力的代表作家之一。

5.敢问痛苦

韩春旭与苏格拉底对话,发出“少了什么,这个世界”的一声震颤人心的拷问。这一震颤尚在人的心中袅着余波,她的第二篇“对话录”,与梵高的对话《我很丑——致小弟温森特.梵高》(《神剑》1995年第4期,转《青年文学》1995年第9期),又以敲打灵魂的砉然重音,以更加沉雄的力量来叩击人们的心扉。

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是让人们在精神沦丧的边缘,看到精神之花的美丽与高贵,感到灵魂缺残之后永不得弥补的绵长的忧伤;与梵高的对话,是让人们在现世享乐的欲海之中,看到生命之轻如浮云般虚幻而难以留驻,感到生命之重如山峦一般沉重而不可冒犯。

之于追求生命品格的人,与苏格拉底挽手,是一种理想;与梵高跪泣,是一种受用。理想,如果撤下阴影,可以躲避;受用,即便痛苦,亦得甘心承受。因为,理想是美好的慰安,经受痛苦,是人类惟一的自救之途。

韩春旭写出了这个品味,她拥有了受人尊敬的深刻与真实。

显然,梵高是俗世生活的“沦落者”,而我们又何尝在现世生活中混得得意呢?梵高是在沦落中,靠挤压肉体遗忘肉体,在痛苦中铸造生命的品格。痛苦,是使他灵魂茁健的富活的养料。而今人在“沦落中”,则求助于廉价的肉体享受:在肉体欲望的“高级享受”得不到满足之后,便趋附于“低级欲望”的满足,人不断地降格以求,活着的终级目的,只是为了活得“舒服”~点。于是,痛苦便是人们不讲灵魂甚至痛恨灵魂,自我放逐的一个最好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在市井之中正一天比一天得到更多人的同情与认同。

韩春旭便把梵高的生命之态,擦去时间的凡尘,残酷而真实地展示给今人,让人们感到生命的分量,让人感到鄙俗人生的可怜可叹和无足轻重,从而对轻浮享乐的人生世态,作一大反拨。

这是她的一份苦心,表现出她是一个富有正直与良知的作家。我们感到了她这份用心的价值,并不由得不生出一种愧疚。社会对她的用心已给予积极的回应,她给作家赢得了面子。正如一位中年女子给作者的信中所写的那样:“让那些只会写男盗女娼的所谓‘作家’看一看,什么才是正直的作家,什么才代表人类真正的品格。”

不仅仅是赢得了面子,这思想的折光,给我们陷入“灰黯情绪”中的作家以最响亮的昭示:灵魂的栖止之地,并未最终地消失,而是存在于良知未曾泯灭的所有人的心上。对世道人心失去信心与希望,是没有道理的。目前最需要的,是要调理一下我们自己的生存心态。

梵高完全可以远离痛苦,因为他在选择绘画之前,已近成为一名成功的画商;但他不能忍耐商业利益原则,怂恿纵容人们审美趣味的日益低下。他固执地认为,人生在世不能只图享乐,为人诚实也不应是唯一的目的,人生在世应对人类有重大贡献。他要选择适合他做出“重大贡献”的方式——绘画。从此,他把自己抵押给了痛苦,在痛苦中,创造出了“生命真正的精美”。

韩春旭贴紧了梵高的生命轨迹与之“对话”,她懂得他的内心,动情地说;梵高的痛苦,从根本上,缘于对这一个世界有一种负债感和义务感。所以,真实的梵高——

饱经痛苦,却木曾悲哀;

生命卑微,却气象威严。

对优秀生命的破译,她是准确的。从她严谨而稳健的行文中,我们感到了梵高生命的温度。在“经历”了韩春旭的梵高后,不禁生出一种自警:生活得太安逸、太自在、太虚伪、太自私、太自以为是、太随波逐流、太热衷功利、太心魂不定的人,又怎么有资格谈论梵高呢!

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这个世界该欠他们,他们在牢骚哀怨中当成了“债主”。作为债主,去谈论“负债者”的梵高,未免有些滑稽与肉麻。于是——

市井上的梵高,多是装饰化的梵高。

韩春旭解读梵高而写道:

天地,一切都是出于本然,而永生、永恒这注定的本质意义使他永远地快乐和生存。而我们人呢?生存的瞬间性注定了本质上的悲剧性,人就是在这种悲剧意义上,承担起责任,创造出永恒永生的自信和快乐。

她痛感人生飘忽,欲对人“承担起责任”,创造永恒永生的自信与快乐。这个责任,使她成了“负债者”,便与同是负债者的梵高天然地发生了一种亲情关系,她充满激情地感受着梵高不息的脉搏,从她亲爱的梵高小弟那里,获取追求高标人格的生命之态所要承受痛苦的耐力与意志。所以,肉体上的韩春旭所解读的梵高,是为了精神的韩春旭的“受用”。

从梵高“痛苦便是人生”中,韩春旭赋予痛苦以新的含义——

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灵魂,灵魂能战胜苦难。

因为痛苦的存在,人才有了站立的真正意义。她对痛苦的认知,已深入到了生命的层面,《我很丑——致小弟温森特.梵高》,是两颗灵魂融合之后,就人类痛苦的一部真诚而深邃的释义书,面对精神价值的贬值,张承志喊出“以笔为旗”的口号,呼啸着面对虚无主义思潮的十面埋伏。人们说他孤单,其实是因为他太爱作宣言。韩春旭则用的是另一种“作战”方式,把精神界的巨子,从历史深处“挽到”现实的绿地,让人们沐浴人文精神永恒绚丽的光彩,让人们麻木的心灵,在这种情感按摩中得以复苏……

6.关于乡土散文

诗人刘利华在《黑月亮-白月亮》的总题下,出了一套书。其中有一本散文集,厚厚的,我整整读了两天。从题材划分上,这是本乡土散文,写延庆一个叫“阪泉”的地域上的声、形、味、色。作者运笔生动,饶有趣味,在文章中凸现出对乡土语言的运用功力,用清代戏曲家李渔的“语求肖似”评价之,亦不为过。

读过之后,竟生出许多题外的念头,用周作人的话说,即“书外边的意思”。这些“意思”都涉及一个旧题目,便是关于“乡土散文”。怕这些思绪随情绪消失掉,便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