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游思无轨
25454700000018

第18章 游思无轨(5)

白日的一切使人很疲惫,便渴望黄昏将至。夕辉下,人的情致果然好,便“人约黄昏后”。小城很狭仄,几条通幽小径已徜徉得烂熟,再踏上去,就感到很乏味。对她说:“找一家小酒肆,随便喝两盅吧。”那家小酒店很小,仅三四张长条窄案。两人相对坐下,低首时,两只鼻尖偶尔间会温柔地碰到一起。光线很昏暗,是一种相思的颜色。酒是一种低档酒,但她尚能喝下去,便让人极惬意。酒进两盅,热流在胸中溢,微醺中,觉双方都美丽,话语便娓娓不辍。那已发生的,本来很冰冷;那未发生的,本来很无奈,对酌之下,谈得温温如诗。那一刻,她不是一个恋人,却像一个久别的老友,因为那情谊,比爱情要厚。

便想到,爱情本无具像,往往是一团情绪,一种氛围,一个梦境。心有禅机的爱人,会共同制造一种趣味出来,然后双双去沉浸。用心的爱是果实,随意的爱是逝水。

那天,与她散步累了,回到屋里,欹在沙发上小憩。调光台灯调到最低档,幽红的灯光便如美妙的幻想,惹人感动。被她深情地凝视,觉时空是一张梦的床。她突然嫣然一笑,“我想了几句诗,读给你听吧——我崇拜太阳,不是为了它的光芒……”因为懂了诗后边的那颗心,自然要给她以回报,就和道:“我崇拜女人,不是为了恋爱的甜蜜,而是为了爱情的回忆……”吟罢,都感到吃惊,不懂诗的俩,怎都吟出这般的句子呢?这是爱的灵犀,发自生命的深层。便在诗意中回味,谁也不说话。

便想到,相爱时,要懂得珍惜,不仅要珍惜爱情本身,更要珍惜因爱而给对方和自己创造的,打着生命烙印的那一种生活。于是,爱情的每一段时空,都不是过程。

13.爱情闲话

甲:有人说现代爱情与城市背景密不可分,真正的爱情只有在城市的文化环境、知识环境下才能有诗意的内心体验。对此观点,我一直耿耿于怀。

乙:那我们就自由地谈一谈,哪怕议论得偏激一些,一吐胸中块垒。

甲;爱情是什么呢?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所以,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从生命的角度出发,皆有爱情,皆有爱情的诗意体验。在没有城市以前,爱情的故事便已丰富得无以复加,《诗经》便是至今未被超越的农业文明下的爱情诗意体验,古今中外浩瀚的文学经典,也大多是记述的农业文明下的爱情故事。

乙:只有城市的背景才能产生真正的爱情,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对于人,环境可以影响生命存在的状态,却不可决定生命的本质:高贵的人住竹篱茅舍也有高标的情怀;卑琐的人居红楼玉宇更显鄙陋不堪。正因为爱情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与生命一体的东西,环境决定论便有几分荒谬。

甲:与爱情本质之相关的是生命,生命的无法复制,决定了爱情的无法复制,爱情只有个案,而没有普遍规律。所以,不可复制的爱情间无法作优劣的对比,城市与农村的爱情并不能替代,只不过城市与农村因为人的不同的生命表现,爱情的表现形式亦不同而已。我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在农村和城市都经历过爱情,身临其境时,爱的只是那个具体的女人,得到的只是不同的爱情感受。无法分辨出优劣,均有诗意,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生命的两个痕迹,存在于同一生命之中。

乙:这便可以说,由于对象不同,生活中诸多爱情品种共存,各具情采与风韵。因为人毕竟是相互关系的产物,城市的人际关系远比农村复杂,城市的爱情景像便也比农村呈现得更为繁丽。城市是一个场所很多的地方,社交机会很多,人的流动性、临时性、可能性也多,人在情与性方面的扩张欲比农村得到更大的触动,其扩张面也远远大于农村。

甲:这是事实。但这一事实不知是城市的优势还是劣势,因为它在使城市人容易获得爱情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爱情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城市的杯水爱情与离婚率高等现象,或许与此有关。还有一个事实;商业文明、竞争法则的作用,城市的爱情受金钱和利益关系的挤压和控制也远远大于农村。声、光、电、色有极大的煽情作用,但分配机制的不合理,造成了事实上的贫富分化,“经济基础”的作用,便使城市的欲情满足有了不同走向:一部分人放纵于唾手可得的远离爱情的欲性享受;一部分人则出卖欲情,因为欲性被煽动后,很难平息下去,不能直接享受,便出卖;出卖欲情,为的是最终满足欲情,这样的欲情外边,便是爱情的包装。所以,存款、汽车、住房、权势等物的因素构建着城市的爱情,物质法则给爱情剥去了圣化的紫衣,披上了扑朔迷离的色彩,不好作简单的情感的道德的评判。

乙:所以,城市的爱情具有很大的表演性,是利益获取的一种操作。爱情的理想已被视为“乌托邦”,现实中剩下的多是情与欲的冲突,表现出工具主义与行动主义。就爱情的实质内容来讲,远不如农村的爱情简单而纯粹。

甲:这多少有些偏激,也有些形而上,我想从最基本的生活态度上,对城市和农村爱情内容的不同进行探究。我出生的地方是个深山区,那里有伏天种芜菁的习惯。伏天里在许多山坡上播下芜菁的籽,然后企盼老天赐给收成,若伏雨繁密,便长出满山遍野的芜菁;但山区的伏天多是大旱,常常是种子干在土里,几无收成。但还是要种,父兄们说,种不种是咱自己的事,收不收是老天的事,咱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山里把播种作为一种本分,勤勉作为人的尊严;他们执著地尽自己的本分,很少考虑应得的回报。埋头地爱对方,不考虑回报,也成了农村爱情的内核;所以,我们那里的爱情往往深厚纯粹得无以复加,父辈的爱情故事,常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乙:这我很理解。在爱情作品中,写农村的爱情作品总是扎实有味,那么震撼人心,或许与这种不考虑回报的生活态度、爱情态度有关。

甲:再看城市人的生活态度。城市精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算计,总想用极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益。在商业文明的今天,这种算计得到更大程度的凸现。城市人精明、机巧、善变,为了达到目的,会随时变化心思,他们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会为一个人而去轻生,因此他们远比农村人自私,这种自私导致了个人占有和个人享乐的无限追逐。在这种追逐下,爱情还有什么纯粹可言?城市文化可以说就是讲究回报的文化,一切以“我”的利益为中心。同样面对自己失足的女人,农村男子的反应是去找那个欺辱自己女人的男人拼命,城市男人的反应则是打女人一记耳光,然后把她抛弃;农村男人不愿失去自己的爱情,城市男人耻于伤害了自己的利益。这很可以说明城市与农村爱情的区别。

乙:爱情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她非功利性的诗意与浪漫,为爱情而去拼命,一如既往地爱失过足的女人等等,便是诗意与浪漫的具像,但在都市,很少能看到这种诗意与浪漫,于是,我们随身可感的,便是****与背叛。爱情不仅不再神圣,而且连拯救庸常生活与心灵的功效也失去了,却成了生活与心灵分崩离析的祸手;大量的爱情故事均与变态、昏乱、神经质、****联系在一起,离婚与情乱成了时髦。

甲:所以,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不谈爱情”、“过把瘾就死”、“让我一次爱个够”、“让我们做爱”已不绝于耳,爱与情的诗意描写越来越让位于性与欲的展示。

乙:这是现代人的一种悲哀。人类的存在毕意以构筑人的文明为标志;而文明的构筑,毕竟要以实现自身的超越与升华为前提,情与欲的沦陷,又怎么能完成这种超越与升华呢?

甲:我们是柔弱而背时的一群,拯救人类文明的方式,只有我们的写作。我们自身应不怕牺牲地“修炼”一些“纯洁的精神”!在我们的写作中,对现实的情与欲多一点“文化关怀”与“诗意关怀”。不要怕被人看作是传统文明的“末路人”,爱情中的理想、道德、诗意价值是人性最基本的东西,是永恒的东西。面对这一永恒,传统如何?现代又如何?承认这种永恒,并予以关怀,是一种自救;漠视与玩弄这种永恒,乃是痛苦与堕落之源。

乙;所以,真正的爱情生于城市还是农村,没有争辩的实质意义,关键是找回爱情中业已沦落的理想、道德与诗意价值,给世风一个反拨;爱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而且是生命价值的最基本的表现方式,爱情都得不到珍视,那么,作为人,我们还珍视什么?

……

14.当境与离境

中国的山水画是美的,田园诗也是美的,这已不成问题。一些城市人看了山水画,读了田园诗(更有现代影视作品的渲染)便生出一种兴味,认为城市生活并不足取,原始质朴的山村生活才是最曼妙最浪漫的生活。其景也奇,其气也清,其人也淳,其狗也驯;山泉轻淌,山雀弄音,山花浮媚,山树秀拔……总之,一切皆美。便有偕蜜侣周游者,便有探而猎奇者,还有一些厌倦市井生活者,想从朴远的山野寻回生活的原味,更有一些皤然翁婆,欲在山云野鹤之境,享度余年。但多是去时兴然,归时索然,绝少于山村久居者。

问一个欲在山村久居,而不足月便速速归来的老者,他说,山村虽杂花生树,但野艾荒蒿遍野,望得久了,便觉凄然;那里虽水好气清,但人烟稀少,日头也早早地落下山去,除山狗遥遥地吠几声,整个世界黑成一团,绝无管弦声乐,日子枯寂,心头落寞;还有更让人忍受不了的,是生活的诸多不便,吃不上鲜菜,买不到鱼肉,山村路径只有羊肠小道,每走一遭,都须打出几个血泡……山村生活,一荒蛮,二枯寂,三不便,所以,山村固然美,欣赏一下尚可,但我绝不再去住了。

我是从山里走到城市的,知道老者所言,是他的真感受。

所以,艺术总归是艺术,生活到底是生活,不可断然混成一团。艺术需供奉给人新奇,陌生的环境,住住可猎获新奇;生活需要自在,走到自己身外的世界去,便没有多少自在。换言之,朴野的山村,作为艺术对象,有其独特的美;但对于人类来说,他给我们所赐毕竟是贫寡的,有限的。山村生活虽有其纯美处,也不该留连,享受现代文明,是人类生活的方向。所以,山里的青年,读了几本书以后,不再安于家乡的生活,而鼓起到城市去的欲望,便没什么可鄙薄。

这一切均缘于人对生活欲求的无止境。欲求的无止境,便生出对现状的不满,便思变。《大智度论》卷十九《释初品中三十七品》云:“是身实苦,新苦为乐,故苦为苦。如初坐时乐,久则生苦,初行立卧为乐,久亦为苦。”叔本华也说:“如愿快欲,不能绝待至竟。新欲他愿,续起未休。”所以钱钟书引约翰生博士的话说:“人生乃缺陷续缺陷,而非享受接享受。”史震林《华阳散稿》卷上《记天荒》中的一句话,可谓一语破的,即人在生活中“当境厌境,离境羡境”。

文艺作品,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人的这一惯常心态,常以距离阻隔,怀远悼近,而把人们的企慕和欲望煽动得,使人们生一种“浪漫的企望”。这种“企望”是无可厚非的。对于智者,它是人生的一种补剂;对于盲目者,不切实际地“企望”下去,却是一种自我的迷失。

便有一个如何处理“当境”与“离境”的问题。

山村的生活固然质朴、纯美,却是一种被有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所限制的生活,是一种有缺憾的美。对山村生活之“羡”无非是一种回归的欲望,回归到人伦之单纯、人性之天真,因为市井中人际关系太复杂、浑沉的诱惑太多,使人感到活得挺“累”。但这种回归,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回归,而不是要回到山村那样的环境下去生活。到原朴的生活环境下求得回归,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逃遁,一种意志的软弱。

若把山村生活比作小孩子的生活,那么城市的生活,便是一种成人的生活。梁遇春在《天真与经验》中说:“小孩子的天真是靠不住的,好像个很脆弱的东西……他们的天真是出于先知,值不得赞美的,更值不得我们羡慕”,而“那班已坠入世阿的人们的天真就大不同了,他们阅尽人世间的纷扰,经过许多得失哀乐,因为看穿了鸡虫得失的无谓,又知在太阳底下是难逢笑口的,所以肯将一切利害的观念丢开……(这种)从经验里突围而出的天真才是可贵的,”山村的生活固然少污浊、少沉浮,而多率性、多贞纯,根本在于它少了那么多世网的诱惑,是一种“封闭”的率性和贞纯,未必有多少可“羡”之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六《小谢》但明伦评:“于摇摇若不自持时而即肃然端念,方可谓之真操守、真理学;彼闭户枯寂自守,不见可欲可乐之事,遂窃以节操自矜,恐未必如此容易!”真正的质朴,真正的贞纯,是那种遇名不妒,见利不贪,“见花不采,看到美丽的女人,不动枕席之念”的贞纯。

个人生活的环境是很难轻易改变的,“离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城市生活虽然嘈杂,虽然有一些污浊,却是一种文明程度极高的、可塑性极强的现代生活,人在之中是大有作为的。所以,面对城市生活这一“当境”中的一切迷惘和不如意,应该采取直面的态度,学会在理智和经验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人为的“灾祸”,“蒸馏”一些有害的生活成分,自己创造一种超然物外的“天真”和“质朴”的生活。

这一切,全靠我们个人的生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