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棠棣之殇:曹植传
25457600000025

第25章 平原侯亲事(5)

司马懿此时任丞相主簿,比曹丕年长八岁,二人来往游处甚密。司马懿善谋奇策,备受曹丕信赖,况且曹丕争嗣之事还需这位颇有异志的达人相辅佐呢。那玉娥是他的堂妹,其婚配不能不考虑司马家的体面。

王宋还是被休掉了,悲悲凄凄地打回了娘家。

曹丕似乎对此颇有一番感怀,便写下《代刘勋出妻王氏作》诗一首,就以弃妇王宋的口吻代言其情:“翩翩床前帐,张以蔽光辉。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

借“床前帐”之喻睹物言事,哀叹自己的不幸遭遇,虽被负心郎抛弃,却身离心难离,可谓情真词苦,伤心欲绝,通篇充满了弃妇的痛彻之情。

曹丕还在诗前作有小序云: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勋妻也。入门二十余年,后勋悦山阳司马氏女,以王宋无子出之。古代女子有“七出”之条,即谓“无子、淫逸、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嫉妒、恶疾”是也。

是说王宋被出,因其无子,理由占“七条”之首,谁都爱莫能助。曹丕又觉此意未了,再写《出妇赋》,其文曰:“念在昔之恩好,似比翼之相亲。惟方今之疏绝,若惊风之吹尘。夫因色衰而爱绝,信古今其有之。伤茕独之无恃,恨胤嗣之不滋……”赋中,曹丕更是直接地大言不惭地指明王宋被出是因为“色衰”和“无子”,虽刘勋有喜新厌旧之嫌,但与“七出”之条相比,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宗法伦理和民间习俗之下,“无子”便成为男人堂而皇之抛弃妻子的范例和理由,王宋被出也只能悲伤、哀怨和留恋罢了,却无法改变她已注定的悲剧命运。曹丕并没有对“弃妇”“出妇”提出任何质疑,甚至连对负心男人的谴责亦无可见,显示他对“女性乃****之奴隶、生育之工具”的封建伦常习惯的认同与追从。

刘勋休妻在邺城传得沸沸扬扬,也成了文士们饶有兴味的话题。人们谈论刘勋休妻事也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前不久曹丕遣出正妻任氏。曹丕倒也不避讳,特以《出妇赋》为题,要大家一展文才,各持己见。好像他休妻与别人休妻不是一码事,还将自己写的诗赋让大家传阅,评头论足。大家也都不能不恭维地说,五官将文心独运,以弃妇自拟而诗,又以同一事作赋,不见重意重言,实属难得。

曹丕颇为得意地笑着。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这些文士们围绕自己的意图作些文字游戏。

曹植看罢兄长的诗赋,暗自笑道:亏你还写得出来,说的一套,做的又一套,还洋洋自得,自以为得计。于是,他稍作思索,仿照曹丕的题目,也作《代刘勋妻王氏杂诗》一首,诗曰:

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

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远望未为遥,踟蹰不得共。

兄弟同题诗,文士们一比较便看出情韵不同,取向也迥然不同。虽说妻子因无子而被抛弃,但只能说丈夫无情而去妇有义,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啊!真可谓温婉含悲,怨而不怒,把去妇的伤感与自尊通过心理和细节描写抒发出来。

接着,曹植又以曹丕的《去妇赋》同题写下《弃妇篇》,其诗曰: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

光荣晔流离,可以戏淑灵。翠鸟飞来集,抚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抚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

栖迟失所宜,下与瓦石并。忧怀从中来,叹息通鸡鸣。

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

搴帷更摄带,抚 调鸣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

收泪长叹息,何以负神灵?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

晚获为良实,愿君且安宁。

诗以比兴手法,先以石榴的叶绿花红比喻女子的容貌美丽,接着以石榴的无实比喻弃妇的无子,鸟的悲鸣说明石榴无实犹能得到鸟的安慰,而弃妇无子却不能得到理解反而遭弃。这说明人不如树,也不如鸟。接着又用星月的比喻来反观有子和无子的霄壤之别,然后以各种细节描述抒发弃妇的悲伤,既然为此收泪叹息,何以做有负神灵的事情呢?既然视姻缘如霜露,又何必做这么多年的夫妻?但愿你能老来得子,享受安乐,请耐心等待吧。

哪知曹植并未以此打住,紧接着又以同题写出了《出妇赋》。赋曰:

妥十五而束带,辞父母而适人。以才薄之陋质,奉君子之清尘。

承颜色以接意,恐疏贱而不亲。悦新婚而忘妾,哀爱惠之中零。

遂摧颓而失望,退幽屏于下庭。痛一旦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

衣入门之初服,背床室而出征。攀仆御而登车,左右悲而失声。

嗟冤结而无诉,乃愁苦以长穷。恨无愆而见弃,悼君施之不终。

同题三发,一吐为快。诗美而精,赋真而切。文士们看毕,皆讶然无声,遂交口称赞。

曹丕脸色悻悻,默不作声,哭笑不得,在他看来,兄弟借题三发,俨然劈头盖脸打了他三个耳光!暗记恨于心在所难免,好你个子建,竟如此出手不给兄长留一丝情面。

心有灵犀的王粲对曹家兄弟斗诗、邺下文人评诗,表面看其乐融融,入其里方窥见暗流涌动。他有意转移大家的兴致,无须在“弃妇”话题上喋喋不休。他望着文昌殿外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凝思一番,于是便作《槐赋》称颂道:“惟中堂之奇树,禀天然之淑姿。超畴亩而登殖,作阶庭之华晖。形棉杮以条畅,色采采而鲜明。丰茂叶之幽蔼,履中夏而敷荣。既立本于殿省,植根柢其弘深。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襟……”

此赋即出,满堂喝彩。话题随之扭转过来。王粲趁机又调侃道:“俗间有吉言,门前一株槐,招宝又进财。槐树乃荫柔,既有母仪万方之态,又有吉祥和顺之意。大家何不以槐为题吟诗作赋呢?”

曹丕岂甘人后,让别人抢占了风头,于是即兴也作《槐赋》一篇,开口朗诵起来:“有大邦之美树,惟令质之可嘉。托灵根于丰壤,被日月之光华。周长廊而开趾,夹通门而骈罗。承文昌之邃宇,望迎风之曲阿。修干纷其漼错,绿叶萋而重阴。上幽蔼而云覆,下茎立而擢心……”

啪啪啪引来一阵掌鸣。曹丕抬眼巡看,竟是弟弟子建为此感奋得领先击掌,这使他大感意外。心想,这还差不多,算你识相。

曹植说:“兄长即兴而作,情韵交融,相得益彰;喻槐之质而钟灵毓秀,此赋亦踵事增华。”

这时,刘桢一旁插话:“既然如此,平原侯何尝不显一下身手?也即兴作赋,以飨文友。”

曹丕颔首默许,笑着瞟了曹植一眼。心想,这种同题而作,难免句意文义有相似或重复之嫌,后作赋者当有甚大难度,除非你有与众不同的思路和捷才。

在一片欢声之下,曹植亮出自己写下的《槐赋》,开口念道:“羡良木之华丽,爱获贵于至尊。凭文昌之华殿,森列峙平端门。观朱榱以振条,据文陛而结根。畅沈阴以溥覆,似明后之垂恩。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覆阳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鲜。”

是说这槐树是极有象征意义的树,周朝时已有“社坛立树”之说,立槐树为社稷之树、宫廷之树。自周朝以来,宫廷外要种三棵槐树,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这三棵槐树就是朝廷所植的社树,谓之“国槐”,是一种无尚高贵至尊的体现。以至于“五沃之土其木宜槐”,使槐树成为区别社坛方位和地方府址大小的重要标志。文士们细细品味,无不叹服,公认曹植对槐树雍容华贵的描写让人无可再有描摹的余地。

但不管怎样,好心的王粲以巧施话题的转移,把曹丕从尴尬的窘境中脱遁出来,也无形中给兄弟二人铺垫了台阶平缓而下。

次日,王粲显得悠哉游哉地来到曹植书斋,见槐花正在打扫书房,便冲她一笑,说道:“果是禀天然之淑姿,色采采而鲜明……”

槐花忙施礼道:“尊兄何以诗兴大发,未见入屋就听到佳句盈盈,唱口连声。”

王粲问:“你可听平原侯说过,昨天众文士以槐树为题作赋之事?”

槐花说:“没听子建说呀,我想你们欢聚在一起一定很尽兴,很畅快的。”

王粲说:“子建呢,快找他过来,我要见他。”

槐花说:“他在后园练功呢,我这就去叫他。”

不一会儿,曹植赤着光膀,大汗淋漓地快步走了过来:“仲宣兄,有失远迎,让你久等了。”

王粲开门见山:“平原侯昨日对诸位即兴作《槐赋》有何感想?你可知卑人所作此赋另有指向?”

曹植不禁惊奇地问:“不就是赋赞槐树吗?还指向何物?”

王粲说:“以槐树喻之女人也。之于明公,如卞夫人;之于兄长,如嫂嫂甄氏;之于平原侯子建,乃陈氏槐花是也!”

曹植这才顿然了悟,叹道:“仲宣兄用心深妙莫测也!”

王粲与曹植是彼此都敢掏心掏肺交谈的文友。当曹植重新回味一番王粲的《槐赋》,什么都明白了:“惟中堂之奇树,禀天然之淑姿”,用在母亲身上很适意,用在槐花身上更贴切,她本来就是槐树盛开时的花束,以其天然的淑姿展示春季的葱茂、夏日的繁绿。

王粲对曹植说,卞夫人慧眼识珠,你子建能拥有槐花这样的女子,将是你一生的福分。不论你命运如何,她都会对你不离不弃,倾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