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乃如來所說清淨妙法。必須三業清淨。方堪受持。因果經云。觸手請經。當墮廁中蟲報。阿難請戒律論云。僧尼白衣。若讀誦經律論等。行語手執翻卷者。依忉利天歲數。受畜生報。墮獐鹿中。恒被摺脊。苦痛難忍。若無記戲言。捉經律等。亦招前報囗對經典。如對佛者。謂經是佛語。故三世如來皆供養也。千生罕遇。萬劫難逢。讀之縱不能解義。誦之亦當種其善根。故須特加尊敬。何得戲笑耶。律云。慎無臥誦經典。若纔覺疲倦。懈怠心生。即當痛念。人命呼吸。發起精進。如救頭然。又豈可懈怠耶囗不得經案上狼藉卷帙者。謂經卷編次成夾曰帙。狼藉者。以喻表顯也。謂狼所食物。腹少外多。遍地撕開。若經卷亂攤桌上。參差不堪。亦如狼之食物也。古儒讀詩書未竟。雖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齊。然後起身。恐損壞故。何況佛法。而不整肅耶囗不得高聲動眾者。謂凡讀經律。要知句逗聲法。華梵了然。若隨眾諷誦。聲宜調和。不得自恃。若自習學。聲須低小。勿動眾念。馬素禪師云。舉佛音聲漫水流。諷經行道鴈行遊。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叉手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人間作比丘囗不得借人經看不還等句者。謂經法是三乘聖人之父母。宜同加愛惜。不得有彼此之分。如有不敬。及損壞者。損壞得慢法罪。借看故意不還。即得盜罪。經云。借取與必分明。無違日期。以失信約。
入寺院第九(凡七事囗分二)初入門次第
凡入寺門。不得行中央。須緣左右邊行。緣左先左足。緣右先右足。
寺者。西國呼為僧伽藍摩。此云眾園。謂是眾僧所住之園也。自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如來生時。此方皆見赤光貫日。江河泛漲。王問羣臣。太史蘇由奏曰。西方有聖人生焉。千年之後。法流此土。王勅鐫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之前。後于穆王壬申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佛滅度時。暴風忽起。地震天陰。白虹十二道直沖天上。太史扈多曰。西方聖人滅矣。故後來孔子嘆曰。我生何以晚。泥洹何以早。不見釋迦文。心中常懊惱。至東漢第二主。孝明皇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帝夢丈六金人。項有日光。飛入殿庭。上問羣臣。太史傅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至七年甲子。帝敕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尋佛法。至印度國。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經。并將畫釋迦佛像。以永平十年丁卯。至於洛陽。權住鴻臚寺。以此寺本禮四方遠國之邸舍也。自後僧既漸多。別剏堂殿安之。二僧移入新居。以不忘其本。故標寺號。又因白馬馱經。故名白馬寺也。稽古略云。赤烏四年。康居國三藏康僧會。至吳。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國人初見沙門驚異之。有司以聞。吳主孫權曰。是漢明帝所夢佛道之遺風也。權問太傅闞澤曰。漢明何年佛教入中國。何緣不及東方。澤曰。永平年佛法初至。計今赤烏四年。則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褚善信等。乞與西僧觕法。于是善信負妄慚而死。凡中國人。例不許出家。無人流布。加之罹亂。歲深方至本國。權曰。孔子制術典訓。教化來葉。老莊修身自玩。放浪山林。何事佛為。澤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佛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遂詔至問狀。會進曰。如來大師。化已千年。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為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為誇己。則曰。舍利可得。當為塔之。苟其無驗。國有常刑。會請期七日無驗。乃至二七無驗。權曰。趣烹。會默念佛名。真慈夫豈違我哉。更請七日。至五鼓不見。眼中迸血。忽聞鏘然有聲。起視缾中。光明錯發。黎明進之。權與公卿聚觀。嘆曰。希世之瑞也。乃為建塔造寺。奉會居焉。此是江南寺塔始也。又僧史略云。至後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剏立伽藍。名為招提。隋煬帝大業年中。改為道場。至唐復為寺也。不得行中央者。謂不得正中直進也。儒云。入不中門。行不履閾。若行中央。則唐突無尊敬矣。是故應須迴護。須緣左右邊行者。緣。向也。僧祇云。先下足跟。後下足指。從殿門右頰。先舉左足而進。事畢從左頰。原舉左足而出。如大眾齊集。分左右序。則不拘也。
二登殿如儀
不得無故登大殿遊行囗不得無故登塔囗入殿塔當右繞。不得左轉囗不得殿塔中洟唾囗遶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須知徧數囗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凡欲登殿者。若非燒香。供花。禮佛。持誦。及作法等事。餘皆不可。如世帝王登殿論政。文武官僚。必待宣召而後敢進也。漢霍光。輔昭帝。出入禁闥。所履殿陛不失尺寸。皆敬畏之至也。況法王寶殿。詎可無故遊行乎。西國寺圖云。入出之時。悉轉面向佛。若禮三寶。當念體唯是一。所謂覺法滿足名佛。所覺之道名法。學佛道者名僧。則如一切凡聖。體皆無二也。但無故不得入囗不得無故登塔者。謂塔是人天幢相。無舍利佛像。尚不宜登。而況有耶。若不為供養花幡香燈。而入殿塔者。皆得慢罪囗入殿塔當右遶者。僧祗律云。禮佛塔。當右遶。如日月星遶須彌山。不得左轉。如來降生。周行七步。亦自南而西也。是故入殿塔。當自南而西。自西而東也。又右遶者。表承順之至故。凡事承順。則一切事無不成也。文句記云。左迴偏僻。是故為凶。以表惡也。右迴便易。是故為吉。以表善也。佛髮右旋。凡人左旋。故當從佛囗不得殿塔中洟唾者。謂深明罪福故。僧護經云。在佛僧淨地洟唾污穢。以是因緣入地獄中。刀刖己鼻。火燒受苦不息。詳如經說囗繞塔或三匝七匝等者。三匝。表清淨三業。供養三寶。斷除三毒。滅三惡道。七匝。表除七支罪。得七覺支。十匝。表除十使。得佛十力。百匝。表除百煩惱。得百法門。故曰須知遍數也。旋繞之時。當憶佛念佛。則不落無記妄想二邊。即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為真正遶塔也囗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者。沙彌本無畜杖法。或遠行及老病持之。若見二師。上座。尊宿。皆投杖笠于地。然後問訊。若為二師持杖。師有顧問。必抱杖然後答之。呂氏春秋曰。孔子弟子。抱杖而問其父。拄杖而問兄弟。曳杖而問妻子。葢尊卑有分也。若以杖倚殿壁。即得輕慢之罪。昔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七劫以前。當證二果。由以杖倚殿壁。緣斯過慢。遂失二果。寶梁經云。有一賢者。面上有國王文。相師見已。嫁女與之。後時賢者入寺。杖倚寺壁。生憍慢故。失國王文。墮大地獄。可不慎哉。行護云。不得釘破牆壁。不得門戶及牆上書字。不得廊下吟咏。不得著木屐。及捉木屐靴入殿塔中。感生馬蹄國報。
入禪堂隨眾第十(十七事囗分二)初正儀(分三)
初護念興慈
單上不得抖衣被。作聲扇風。使鄰單動念囗下牀默念偈云。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
禪堂者。謂攝心而不分散曰禪。鍛鍊英賢之處曰堂。不必局於禪教也。如認真坐禪。看教。看律。自然心不分散也。惟在各人自重。僧重則法重。僧輕則法輕也。笑翁和尚曰。粥了和南飯後茶。放參藥石莫喧譁。入堂出戶清規合。方見叢林有作家囗單上不得抖衣被。作聲扇風者。具招三過。一。自己麤躁。二。扇塵污人。三。令他動念囗下牀者。前在單。此下牀也。默念。心轉也。若高聲者。一則不成堂規。二則尚未潄口。故令默念也。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者。謂人與眾生。形雖有異。而性實無別。人動生亦動。人息生亦息。然我雖無傷害之心。而亦要自己先迴護也。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者。謂適有誤傷。仗此偈呪法力。即時生安樂處也。此總表息惡行慈之念。廣如香乳記明。
二防非慎口
不得大語高聲囗輕手揭簾須垂後手囗不得拖鞋作聲囗不得大咳[口*敕]作聲囗不得鄰單交頭接耳。講說世事。
禪堂乃勘驗龍蛇之所。凡入堂中。一切要依規矩。若高聲大語。傍若無人。似乎狂態。況一人大語。眾人同之。則一堂喧閙。妨彼做工夫人。則罪莫大焉。沙門出言。要謙恭柔軟。方合清規囗輕手揭簾。須垂後手者。簾者。簾也。謂以障蔽簾恥也。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若重手揭簾。不以手垂後襯者。一。恐擲下頓促簾壞故。二。且麤濁之聲動眾故。若捲簾時。面須向外。必使兩頭平正。放時手送至地囗不得拖鞋作聲者。行護云。凡著履屐。先令脚跟著地。勿使有聲囗不得大咳[口*敕]作聲者。謂無痰有聲曰咳。有痰無聲曰[口*敕]。若不能忍。當以衣袖掩口囗不得隣單交頭接耳。講說世事者。論佛法尚不宜交頭接耳。況世事耶。此有三義。一。失威儀。二。忌嫌疑。三。忘正念。
三公私遵制
或有道伴親情相看。堂中不得久話。相邀林下水邊。乃可傾心談論囗若看經。須端身澄心默翫。不得出聲囗二板鳴。即宜早進堂囗歸位默念偈云。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道伴親情相看者。葢天性至厚。無有過於父母者。今既辭親學道。當以道為親也。傾心談論者。須是個人。始可盡心與之較量。若論世諦。不啻污穢唇吻。亦恐污穢林泉也。古云。高山流水深深意。自有知音笑點頭。慈受深禪師云。若是舊時道伴。遠地親情。相引林下水邊。方可傾心談論。至於交關買賣。引惹雜人。盡非衲子所為囗若看經。須澄心默翫者。翫。觀想也。堂中看經。當默識之。心不散亂。若形之於聲。經義無從思之。故澄心默會。一則經義從此曉了。二則智慧從此發生。故不得高聲也囗二板鳴。即宜早進堂者。鐘板是百丈建立。嘗負之塗中行持。規矩不怠。故叢林至今遵之。二板者。謂停二不停三。二板既鳴。即宜抽解進堂。不過一茶之傾。三板止靜。禪堂掩門。內不放出。外不放入。少遲。使是門外漢也囗正身端坐者。身儀也。菩提座者。即自覺本有空王之座也。此座人人本具。尚未曾覺。故曰當願。如蓮花不染。故曰無著。謂四相皆空。如夢如幻。如鏡中花。如水中月。若有所著。便非菩提矣。
二補儀
附 不得穿堂直過囗上單下單。俱當細行。勿令鄰單動念囗不得單上寫文字。除眾看經教時囗不得單上相聚擺茶。夜坐雜話囗不得單上縫補衣被囗不得眠臥。共鄰單說話動眾。
堂中大眾。各有所司。修觀。坐禪。持經。看律。穿堂直過。涉于浮躁。不惟自失。且亂他心。縱有事緣。當沿前後而行。箴規云。穿堂直過。豈不厚顏。尊殿閒行。恐招薄福囗上單下單。俱當細行者。謂釋子本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凡所舉止。先須慎心。勿得麤浮。動他心念囗不得單上寫文字者。經典乃如來所說。單上抄寫。慢法招愆。若和詩作偈。其過尤甚。除眾看經教時者。謂堂中人多座少。單上可也囗不得單上相聚擺茶。夜坐雜話者。此有三過。一。動他念。二。散己心。三。犯非時。縱有非時之藥石。亦不應夜坐雜談。況己事未辦。何得虗延也囗不得縫補衣被者。謂大眾禪床。非是縫補之處也。一則招人雜話。二則作塌禪床囗不得眠臥共鄰單說話者。經云。食則無語。臥則無談。坐則禪思。起則諷誦。戒行如此。真佛弟子。如眠臥共鄰單說話。大眾嫌疑。師長呵責。如是為人。終成廢物。
執作第十一(十二事囗分二)初正儀(分三)
初遵敬僧物
當惜眾僧物囗當隨知事者教令。不得違戾囗凡洗菜。當三易水。
凡有叢林。必有大眾。有大眾者。必有普務。有普務者。必須大眾執作也囗當惜眾僧物者。大律云。護常住僧物者。如護自己眼睛。行護云。有損費常住三寶等物。當賠償之。昔揚州白塔寺沙門道昶。掌知僧物。自任侵用。忽有冥官數人。白日入房。曳昶下地。欲斷其頭。昶驚呌乞命。官厲聲言。合房資財。並送還僧。當放汝活。昶叩頭言。不敢違命。即鳴鐘集眾。盡捨衣物。造像設齋。冥官三日復至。見昶一鉢一衲。不言而去昶自是勉勵進修。卒成明行囗當隨知事教令。不得違戾者。違。是乖違不順。戾。乃很戾不服。叢林執事。量才能取。凡有普務。當善言而推大眾聞之。即當速出。則內外水乳也。若聞似不聞違戾教令。悞大眾事。便為不法人也囗凡洗菜。當三易水者。威儀云。先科去蟲蟻。一却根。二齊頭。三不得青黃合。然後水洗。易換也。本律云。一次但去麤垢。二次細垢未盡。三次菜得淨也。
二水清食淨
凡汲水洗淨手囗凡用水。須諦視有蟲無蟲。以密羅濾過方用。若嚴冬。不得早濾水。須待日出囗凡燒竈。不得燃腐薪。凡作食。不得帶爪甲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