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25786200000019

第19章

汲水先淨手者。誠心至切也。以淨手故。方堪以水供佛供僧也囗凡用水者。用有二種。一。飲食。二。浣濯。須諦視者。不論河池井水。悉皆有蟲。形極微細。故須諦視觀察。不得就中洗手面。及大小便。以密羅濾過方用者。此是聖賢護生行慈之要務。故律云。若行五里。無囊不去。濾羅有五種。一。密絹方羅。二。陰陽瓶。三。君持瓶。此二皆以絹鞔口。細繩繫頸。沉放水中。待滿牽出。四。酌水羅。五。角羅。用絹方二磔許。或繫瓶口。或置盌上。濾而用之。須待日出者。謂寒天早濾。恐蟲凍死也囗不得燃腐薪者。謂腐朽之木。自然有蟲。故不聽也。經云。亦不得燃生薪溼薪囗作食不得帶爪甲垢者。律制不得畜爪甲。長一麥即翦。帶垢不淨作食。得廁中鬼報。寄歸傳云。營供必先洗手。潄口。淨器。不者所作祈請。並無効驗。古云。作食不潔餧人。人必瞋之。神亦惡之。穢食委棄。均於暴殄。譬喻經云。有沙門作摩波利飯。比丘分酪酥著手。以手拭柱。柱即破裂。不可不慎。

三依教護生

凡棄惡水。不得當道。不得高手揚潑。當離地四五寸。徐徐棄之囗凡掃地。不得迎風掃。不得聚灰土安門扇後囗洗內衣。須拾去蟣虱方洗囗夏月用水盆了須覆。若仰即蟲生。

惡水。是洗器浣濯之水也。謂不得當人行道處棄瀉故。當離地四五寸。不致揚潑也。徐徐棄之。不致污衣也囗凡掃地等句者。迎風掃。地塵[土*孛]人面。非是有智之人。聚灰土安門扇後。其人有始無終。後來結果可見。經云。掃地當令淨。不得有迹。有迹即時掃却。百緣經云。掃地得五種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心垢。三。去憍慢。四。調伏心。五。增長功德。得生善處。成實論云。掃一閻浮提僧地。不如掃佛地一掌囗洗內衣須拾去蟣虱者。謂離傷生之過也。小者名蟣。大者名虱。拾淨律無呵責囗夏月用水盆了須覆者。謂盆仰則有餘水。有水則蟲易生也。凡洗上衣之盆。不得洗足及下衣。晒時竿上亦不得相觸。含水噴法衣。必先潄口。

二補儀

附 不得熱湯潑地上囗一切米麵蔬果等。不得輕棄狼藉。須加愛惜。

不得熱湯潑地上者。傷生之故也。亦不得以熱湯澆火令滅。古云。惡水高揚。熱湯潑地。微細昆蟲。何處迴避。水火毒身。如入鼎沸。以此劇刑。橫加無謂。我福無增。彼惡永記。故云徐徐。清涼如意囗一切米麵蔬果等。不得輕棄狼藉者。謂今生不惜物。來世無受用。況常住眾僧之物。而不深加愛惜耶。古云。天倉五穀。在二十八宿。乃危星主之。人以食為天。故聖人務農重穀。天子親耕勸農。春夏祈穀于上帝。而人不知天地養育之恩。豈五穀可撒棄耶。況釋子尤當念信施之恩。更宜尊重。

入浴第十二(凡十事囗分二)初正儀(分二)

初淨穢須知

先以湯洗面。從上至下。徐徐洗之囗不得麤躁。以湯水濺鄰人囗不得浴堂小遺。

佛制半月洗浴。因耆婆童子所白。謂比丘多食。非浴不瘥。故開病時。後為作務遠行等。又開囗先以湯洗面者。謂面為一身最尊故。凡入浴時。先將下衣掛下竿已。以浴巾圍好下身。方脫上衣掛上竿上。次以水洗淨。然後入池。默誦偈呪。從上至下。徐徐洗之。沐浴之儀不廢也囗不得麤躁。以湯水濺鄰人者。濺。音箋去聲。激灑也。謂當細行而浴。不得麤躁。使湯水激灑鄰人。動他心念也囗不得浴堂小遺者。小遺。或云小行。或云小解。或云小淨。或云小便。然淨地尚不可遺。況浴堂中耶。葢洗浴原為潔身。小遺浴堂。則求潔反污矣。既污自身。復污大眾。則禮佛誦經。一切皆成不淨。莫大之罪也。僧護經云。比丘在淨地大小便利。不擇處所。以是因緣。入地獄中。作肉廁井。火燒受苦不息。

二嫌疑當避

不得共人語笑。人天寶鑑云。一沙彌入浴戲笑。遂感沸湯地獄之報囗不得洗僻處囗凡有瘡癬。宜在後浴。或有可畏瘡。尤宜迴避。免刺人眼囗不得恣意久洗。妨礙後人。

語笑。乃放逸之根。殊不知身垢未淨。而心垢先生。皆由不知慚愧。故感此報也。浴者。各須自嚴。浴堂警語云。不得以水互相澆洗。亦不得用水太費。不得在內洗衣。入不先師。亦不得在上座前浴。萬峯浴室銘云。山峗路遠。致其柴薪。瀹釜然火。効其勞勤。一月數浴。叢林罕聞。沙彌戲笑。沸湯澆淋。洗心滌慮。日新又新。何以報德。忽悟水因囗僻處者。大小便處也。謂先當洗淨。入浴時不必再洗僻處。以違從上至下之儀也。然下身縱有熱疿。及癢疥者。亦不得先湯囗凡有瘡癬者。十誦律云。有比丘癩病求治。藥師耆域告言。汝可洗浴得瘥。比丘答言。佛未聽許入浴堂。諸比丘白佛。佛聽眾僧洗後浴之。故曰宜在後浴也囗可畏瘡者。如癰疽及一切惡瘡等。自須迴避。或取水別洗。免刺人眼。或在最後方浴。不然則損福招愆囗不得恣意久洗者。謂當愛惜常住。體諒大眾。不得恣情縱意久洗。妨礙後人也。

二補儀

附 脫衣著衣。安詳自在囗浴前先洗淨。須細行。不得以洗淨水入浴釜囗湯泠熱。依例擊梆。不得大喚。

安詳自在者。謂不得輕躁倉卒也囗浴前先洗淨者。謂未浴之前。先當如法洗淨已。方可入池也。前缺此法。今故補之。不得以洗淨水入浴釜者。釜。鍋也。謂不得以洗淨穢水。入于浴鍋也囗湯冷熱。依例擊梆者。謂當守常住之規。不得高聲大喚。以類俗人也。古來浴堂設小板。或小梆于內。湯泠。鳴兩下。即是湯冷二字。湯熱。鳴三下。即是不要燒三字。如欲添水。鳴一下。圊頭聞之。即會添減之意。調和如法也。其洗浴器具。當安置潔淨。如法而用者。亦當如法也。

入廁第十三(十六事囗分二)初正儀(分三)

初知時即行

欲大小便即當行。莫待內逼倉卒囗於竹竿土掛直裰。摺令齊整。以手巾或腰絛繫之。一。作記認。二。恐墮地囗須脫換鞋脚(應是屩字)不可淨鞋入廁。

緇門警訓云。登廁之法。律制委明。葢欲令其嚴潔身器。以便親近聖賢也。故洗淨洗手。各有軌度。倘未盡諸法。則禮誦燒香。執捉經卷。一切皆為不淨矣囗欲大小便即當行者。謂人之有身。必假飲食滋養。有飲食則輕氣上昇。重濁下墜。故有大小便利。是所不免者。凡欲行時。即須打點。若等事急而行。即有失儀之過。故曰。莫待內逼倉卒也。僧祇律云。應當知時。欲行便往。不得覆頭大小便。及慌忙失錯囗竹竿上掛直裰等句者。以見作事細心。不致有所失也。直裰。相傳前輩見僧有偏衫而無裙。或有裙而無偏衫。故合二衣而為直裰也囗須脫換鞋屩者。屩。音覺。草履也。此從清規較證。謂當脫去淨鞋。換草履上廁也。亦不得著觸履踐僧地。及入殿堂禮誦。獲罪非輕。古云。衩袒登溷。草履遊山。莫踐法堂。回互耆舊。

二預覺存心

至當三彈指。使內人知囗不得迫促內人使出囗已止復當三彈指。默念。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囗不得低頭視下囗不得持草畫地囗不得努氣作聲囗不得隔壁共人說話囗不當唾壁。

三彈指者。謂驚覺內人也。然內人亦當作聲使知。如內人不出。自當避之。或過餘處囗不得迫促內人者。謂不得在彼嚮動。逼迫內人出也囗已上。登廁也。復當三彈指者。恐傷廁中啗穢之鬼。故當先驚覺也。譬喻經云。有一沙門。不彈指來大小便。穢濺廁中鬼面。厲鬼大嗔。欲殺沙門。沙門持戒。鬼不得便囗默念。大小便時。當願眾生者。謂菩薩以利生為念。凡舉一念。即願度生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者。為此三毒。穢污身心。如縛罪法。不得自在。故喻如穢。言我今棄穢如除罪法。清淨無垢。亦願眾生。清淨無垢也囗不得低頭視下者。謂不得視陰處也囗不得持草畫地者。西俗以葦為廁草。故愚夫不知。廁上畫字畫壁。遂成大咎。若于廁上板壁作字。則為造物所呵。筆飡云。明湖州潘道士。道法高妙。一日於廁上畫符。天將忽至。問所召何事。無以應支。曰。門前樹為我移種屋後。將曰。小事何輕意召我。遂以火筆點頭而去。士後頭上膿水不乾。凡有患瘡癤者。乞士膿水抹之。無不効驗囗不得努氣作聲者。努。用力也。然除穢雖粗行。若努力則喪氣也囗不得隔壁共人說話者。文殊經云。大小便時。身口狀如木石。不得有聲。護持清淨身口故。古云。廁上共人語。最下賤相囗不得唾壁者。有其二過。一。行人打掃。自己折福。二。人見生疑。令鬼驚畏。列異傳云。南陽宋經伯。夜行逢鬼。問云。鬼悉何所忌。答言。惟不喜人唾耳。

三事理無差

逢人不得作禮。宜側身避之囗不得沿路行。繫衣帶囗便畢當淨澡手。未澡不得持物囗洗手默念。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囉耶娑訶(呪三遍)

褻衣作禮。反成失儀。側身避之。是為正理囗不得沿路行繫衣帶者。謂餘時脫衣繫帶。尚不得沿路。況入廁出身露體耶。雖穢處回不可久停。然亦必須繫就方走。若沿路行繫。則愴惶之狀難觀矣囗便畢者。謂除穢事竟也。不言洗淨而言澡手者。文略也。毗尼日用云。若但小便時。唯用水洗手一次即淨。若是大便者。去穢後洗手。或用灰泥皁角。如法洗之。佛言。洗淨之法。有大利益。凡以我為師者。咸應洗淨。若不如法洗淨。不應遶塔行道。不合禮佛誦經。自不禮他。亦不受他禮。不應啗食。不坐僧床。不應入眾。所持呪法。皆無効驗。未澡不得持物者。謂手穢物亦穢也囗洗手默念。以水盥掌。當願眾生者。自利利他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者。事理雙彰也。呪持七遍。清規云。按大藏瓔珞經等。若登溷洗手。不念此呪。假使十恒河水。洗至金剛地際。亦不能淨。廣如香乳記明。

二補儀

附 若小解。亦要收起衣袖。又不可著褊衫小解。

解。放也。其義出自禮記。謂手容恭敬。君子起居。常自恭敬。不敢散手掉臂。惟至大小便時。不得不暫解也。然衣袖不能常洗。凡小解時。先須抄起。宜在桶邊解。不得向桶中直沖作聲。使臭氣薰人。亦不得共人語笑。褊衫。原非佛制。乃此方所造。竺道祖云。魏時請僧入內供養。宮人見僧褊袒右肩。不以為善。遂作褊衫施。綴于左邊。覆肩衣上。而覆右肩。因名褊衫。今隱覆肩衣名。通號兩袖者。曰褊衫也。

睡臥第十四(凡七事囗分二)初正儀(分二)

初身念如儀

臥須右脇。名吉祥睡。不得仰臥。覆臥。及左脇臥。

右脇臥者。佛之遺式也。謂沙門臥法。應如獅子王臥。右脇著席。累足合口。頭枕右手。舒左手順身。不捨念慧。思惟三寶。則惡夢不起。心不顛倒。故名吉祥睡也。仰臥者。尸寢也。覆臥者。偃臥也。寶梁經云。仰臥。是修羅臥。覆臥。是餓鬼臥。左脇。是貪欲人臥。右脇。是出家人臥也。然臥須安枕。或曲肱而枕。頭不得著席。黃庭經云。上有黃庭。下有關元。前有幽關。後有命門。若仰臥覆臥。則命門與丹田之氣不伸。故有亂夢顛倒之境也。靈樞經云。天不滿西北。故右耳目。不如左耳目聰明。地不滿東南。故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強健。故吉祥睡者。虗左以實右也。

二尊卑須別

不得與師同室同榻。或得同室。不得同榻囗亦不得與同事沙彌共榻囗凡掛鞋履小衣等。不得過人頭面。

不得與師同室同榻者。謂遵佛制故。或同室者。謂防梵行難故。非難不得囗同事者。謂同沙彌所施行事。或同師受學者。如僧護比丘。見地獄中二沙彌。眠臥相抱。猛火燒身。苦不休息。比丘白佛。何罪所致。佛言。迦葉佛時。是二沙彌。共一被褥中相抱眠臥。以是因緣。入地獄中。火燒被褥。相抱受苦。至今不絕囗鞋履小衣。是下身衣物。過人頭面。損福招愆。故不得高掛也。

二補儀

附 不得脫裏衣臥囗不得睡床上笑語高聲囗不得聖像及法堂前攜溺器過。

志于道者。則睡眠時少。經行時多。或勞倦至極。暫臥少頃也。所以古人圓木為枕。而自警耳。裏衣者。不論上下。但以近身所著為名也。若脫臥者。則放逸恣睡。故不得脫也囗笑語高聲。與前禪堂臥語儀無別。惟異房中耳。睡時語聲。神鬼所瞋。念佛持呪。神鬼贊祐囗聖像者。諸佛。菩薩。羅漢。祖師等像。法堂者。是凡聖交參說法之地。溺器。周禮天宮曰。太尉掌王燕服。及褻器。鄭司農曰。褻溺器也。名虎子。亦名伏虎。此言便利穢褻。不淨之器。不得在師長前攜過。況聖像者耶。

圍爐第十五(凡四事囗分二)初避嫌

不得交頭接耳說話囗不得彈垢膩火中囗不得烘焙鞋襪。

嚴冬向火。皆為禦寒。若交頭接耳。則失威儀。說話。則廢正業。亦為是非之本。再彈垢膩火中。及烘焙鞋襪。令臭氣薰人。動他心念者。則損福不淺矣。故律云。向火不得以毛髮。爪甲。洟唾。皮。血。餅。果。毒藥。而著火中。並皆得罪。清規云。不得炙鞋焙屩。亦不得撥火飛灰。塵坌人眼。

二輟已

不得向火太久。恐妨後人。稍煖。便宜歸位。

六和同住。泠煖相同。向火太久。是不為眾。故當知足也。箴規云。淨髮圍爐。禮宜謙讓。律中佛言。向火有五過失。一。令人無顏色。二。令人無氣力。三。令人眼闇。四。令多人閙集。五。多說俗事。有損無益也。

在房中第十六(凡六事囗二分)初敬人

更相問訊須知大小囗欲持燈火入。預告房內知。云火入。欲滅燈火。預問同房人。更用燈否囗滅燈火不得口吹。念誦不得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