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三条道路(第3卷)
25986500000089

第89章 人间论坛(9)

诗人把注意力从相互的注目中转向沉默的永恒的事物上,转向伟大的艺术和自然,战胜了自我的虚荣而不再需要言辞和赞美,从速朽中创造不朽,不再需要大海一样的喧嚣与瞩目。

流云在天边自如着变幻,所有的岩石、流水、树叶、草尖都在歌唱,整个世界都是我的眼睛,一眨一眨地对你说着那些从未对你说出的话。

雷子的灵魂是如此的赤诚而纯洁。可以断言,如果她的灵魂不因晶莹剔透而破碎,不因百孔千疮而夭折,经过诗歌的不断冶炼,必将达成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升上历史的天空并光照千秋。

C、智性自我的创作境界:是指诗人从自我反思层面一跃而进入对自然与人类命运极为关注的写作层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诗歌文本中凸显深刻的感悟性或透彻的智慧性。诗人将逻辑推理与经验顿悟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绝妙地融为一体,取消人与客观世界的具体界限,用诗歌的喻象语言表达对自然与历史乃至人生与自我的通透理解和彻悟。

进入智性的境界,诗人必须摈除情感意识中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冷静旁观者的视角来关照世界,以其喻象语言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穿透一切表相直达事物的本质,从而加强了诗人理性的深度与广度。

一切的表达都清晰而准确:洞彻而圆融,和谐而宁静。一个真诚的体验生命和表达生命的诗人,如果再把属于自己的生命而融于整个人类的历史与整个自然及宇宙,或是把整个人类的历史与整个自然及宇宙融于自己个体生命的感悟与表达之中,那他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千载难逢的伟大诗人了。

然而,在传统诗学中,贬低诗歌的理性由来以久。

首先,传统的旧体诗提倡“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因此贬低诗歌的理性。

其次,建国以后的一个时期,诗歌论为“政治的图解和附庸”后,使得很多真正的诗人在强调诗歌艺术性的同时而以此反对浓郁的“政治理性”。

第三,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伪诗人在诗歌中大肆宣扬一些浅显而陈旧的观念或常识,使得人们对那些具驯化性的诗歌引起反感。

其实,传统诗歌的写作,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理性”。从“挖掘诗歌的主题”,到安排诗歌的结构,以及到组织诗歌的语言,再到精心地修改,哪一个环节能离开“理性”?其实,我们反对诗歌的理性,就是反对诗歌的政治图解性和庸俗的说教性。我们提倡诗歌的载体原道,其目的就是使诗人提升自我的智慧而彻底摆脱人生的虚无与痛苦,进而担负起拯救人类的社会命运,这是何等高尚而伟大的情怀呀!我们的诗歌,就是要彰显这样的理性和智慧。

诗人的智慧来自对自我与自然乃至社会的深刻认知与感悟。诗人一旦进入智慧的境界,其人格魅力与艺术修养乃至人生的体验和表达特点,都不由自主地涌入自然与万象之中,并通过诗人对文字的吸纳与摄取所采集的缤纷意象而达成人类的情感与万象的归一,最终通过情感与理性所摄取的形象来深入细致地表现一切事物的本质,从而在瞬间的理性感悟中表达和宣泄奔腾汹涌的情感。这一层面的代表诗人是花未眠、玲子、亦言等。

在《展开雨夜的十二个断面》中,花未眠对自我乃至人生及宇宙的表现出深刻反思与体验。

“一场豪雨,突如其来,我的身体漏雨,我用心灵开始抽水。其实,向晚的一朵云已经意识到它低垂的动机,危险而复杂,一场雨不可避免”。

诗人的天空曾经很蓝,过早地哀伤青春,黑夜走在岁月之后,让其打点余生。

夜晚,诗人依然临窗独坐,对着曾经星星闪烁的位置不去触动夜幕,文字在雨点里跳动。

“一扇虚掩着的门,进入天堂片刻,一些羽片簌簌扑面。最后一阵风亮丽而行,带来潮湿,于旧痕之处苔藓丛生,掀动案头旷久的等待。熄灭手中的陈年旧事,领口敞开的表情进入光圈,我还是被暗影围困。干燥的文字容易爆裂,必然在潮湿里黑暗中摸索,与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循环握手”。

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而进行深刻反思后,“试图打开心机入禅,一道闪电划破空寂的城。洛阳毕竟很远了,已经离开天竺高僧一千九百年。此刻的雨后,就让小狐狸睡吧,在诗行里做一个禅意的梦,小心翼翼,别再惊醒”。

玲子以其冷静而深刻的思考及冷静而质朴的口语,表达着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于朴实而利落的意象中过滤和蒸发浮华,一切于躁动的冲动后,其诗显得愈加质扑与平静。

在《水晶》中,诗人面对“和一杆戥子一样久远的一段段心事”,要我们做“最好的考古者”,以便还原与剥离生活的虚伪与真实。诗人无限地感慨,“成品比材料更容易隐藏真相”。面对一切有定论的事物,当我们撤掉原有的标准,人们就会在即定的“结语会在散乱里走失”,就会突然发现,“那些粗糙的质地比精细的工艺更让人内心动情”。因此,我们要“忧郁的利刃进入角度,切削的部分恰好是一根骨骼而改变了我们,连着血肉的朴素不能再悟,世界原态的疤痕,平复手与手之间的传导,一如隐秘的切口说明了什么”。虽然“我们无法识别两片叶子,就像锈蚀的铜锁不能被错误的钥匙开启”,但是“属于真性的元件,变幻着多姿多彩的方式,使透光率大打折扣”而透视出事物的真。“对于外围的观者而站在任何角度,我们都不是靠肉眼的精确触及那丝切片里细碎的疼”。“时间打磨的华丽璀璨如新,依旧的重心容颜菲薄,臆想的魔咒里,它的外观一点点融为曲面,神秘呈现的圆滑若即若离”。

在《叠加的褶皱》组诗中,玲子以《匆忙》为开篇,写下了人在纷纭繁杂的世俗间,对自己的坚守与完善。“在星子高照的空间,已不习惯用那些横横竖竖肢体组装自己。垒起脆弱的密园,太多的自己感受隔世的凉意。抗衡的囚执着钥匙的空巢不想突围,静落的黄叶在一旁道破禅机。”

在《彼岸》中,诗人的灵魂虽然完成了自我的完成与超越而抵达与彼岸,但她“还未来得及景仰的亲人忘记携带凌空的剑翅,却带着不可穿鲁缟的预言而如骐骥一跃,脸子对着脸子,亲密之花鼓动呼吸,鱼儿纷纷走向堤”。诗人追不上他们的后尘,“却在他们伪足渡过的水里随时引咎辞职,折回的脚印,一脚门里,一脚门外”。

在《背负》中,诗人等待咸水洇侵着经久不愈的伤口,“细盐合着鱼刺把字迹填充进喉头,咀嚼支离破碎的字意,时兴的颜面动用一点点的反刍,百面玲珑,出行无阻,把时间的衣冠构筑得更像一句真实的假话”。“胀开雨天的黑伞,让稻谷和小麦在霉菌的菜花田鲜亮生长。蝉翼擦净凝聚的泪水,包装着幸运和苦难。一个人有理由支撑或掏空自己,却撑不开大朵大朵的肉体”,从而勇敢地担负起自度度他、拯救人类的历史命运。

诗人就是这样一生一世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与信念。在《坚守》中诗人写到:“瞧,我就是这样走了。柔情的黑发将夜色漂洗得更白,落地成钉的话语钉在富丽堂皇的角落。蹲在锈蚀的黑暗之处淘尽沙砾,沉淀如虹的死光,析出一生的珍藏。”

诗人将深刻的感悟结构于大幅度地诗行跳跃,于平静中蕴涵着深深的躁动,周而复始地表达,预示着周而复始的人类命运。

亦言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便将诗歌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直指自己的意识与灵魂。

在《瞬间的乱码》中,诗人以人性的复杂结构以及个人意识的无限潜能为广阔空间,深入瞬息万变的意识之中,根据个人的一切遗传及其经历与体验,通过储存于大脑的无意识与潜意识乃至显意识之中种种“欲念”而反观自我的本性及其心志,反观自我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自我认识与反思以及对自然与社会乃至人类命运的要义所在。

在《天韵》的序诗中,亦言无限感慨地说,“人一旦进入了真正的自己,便会发现自己的真相不可理喻,”“人总是在自以为是的地方习惯于固执和迷失,熟视无睹的事情神奇而诡秘,执着于太多的需要与追求,总是在抄袭别人的地方篡改自己”。“固执己见的生命只是一声无奈的叹息”,“个人与历史以及人类的悲哀和命运难以承受我的审视,在自然与社会的冲突中通过自我的本性显现价值和意义”。

在《一切的事情在历史的角落早已发生》中亦言写到:许多人习惯于自己的习惯墨守成规和已经麻木不仁,无知的人为自己的无知提供了一个无知的背影。

在《伪装的善行具有毒性》亦言感慨到:许多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如此发生?为什么“不知不觉就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许多事情被一种神秘的本能所牵引,人性的莽林野兽出没杂草丛生。伪装的善行具有毒性,道德排斥的恶行却不堪恶习的恶毒进攻。道德是捍卫人性的狩猎场,死而复活的猎物很难击中。

在《观念》中,亦言又写到“不要进入原因和理由,人一旦进入观念便开始了奇形怪状,许多你熟知的事物都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许多你拒绝的东西你便无法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要用逻辑的概念切割浑然一体的事物,先入为主的观念将瞬息万变的世界投向生命的虚无之幕,每一个疑问都是一个漫天飞舞的泡影,设定的观念阻碍了洞见,概念之网遗漏了许多生命的真相。”

诗一旦进入智慧的境界,许多意象便不约而同地蜂拥而来,许多事物便在你意象飞舞的涌动中再现了它的真相。

值得提出的特殊现象是,许多诗人虽然在其作品中没有表现出自我反思的创作阶段,但由于他们视诗歌为自己的灵魂与生命,在诗歌中无情地抨击假丑恶,执着地追求真善美,因此,他们在勇于承担起诗人创作的社会使命中陶冶自我的灵魂与情操,以其悲悯情怀,反思或关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命运,使自己的诗歌创作进入了高度的智性境界。其代表人物有王客枫、冰木草、扬雄、纤手太阳、周惠、简简柔风、秋风、兰紫野萍、青海湖、黑白、竹临石等。他们以真诚的生命热爱文学,以虔诚的灵魂探索诗歌,即使是在当下这样一个喧嚣与浮躁的时代,他们仍然能坚守孤独而执着与诗歌,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他们的诗歌,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A)批判现实的使命感。

在三道的诗歌创作中,许多诗人都把笔触直接指向社会现实,进而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予以无情地揭露与批判。王客枫在众多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以其《四把藤椅》而引人格外注目。顾名思义,椅子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真实而细腻地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某一个办公室里《四把藤椅》的故事。

“四把藤椅对望,三把宽大,一把略显娇小;两把垂垂老矣,似乎永远在打盹,两把新鲜而双臂张开,拥抱住心中的樱桃。一把吱呀说话,作为隐士很快重新陷进断续的禅静。三把藤椅旁边看着,交头接耳沉默等待。不久,两把藤椅同时吱呀,他们家长里短,黄河远上,白云悠悠日暮脉脉,显示出更深刻疲倦,或许交谈让他们行走得太远,另外两把始终在仔细聆听。

现在四把藤椅同时奉行了激烈竞争年代的拼搏精神,它们呕呀啁喳,将中国藤椅的敦厚和沉稳搁置一边,这是交换金子的时刻,生前事以前说的太多了,身后名留待将来认定,退休似乎还很遥远,中国藤椅大都在这样的时刻迷失了自己。”寥寥几笔,就把政体中人浮于事及职场百态表现得酣畅淋漓而惟妙惟肖。

在众多关注现实生活的诗歌中,赵阳的一首《未来的城市》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从第127层的套房里醒来,这是最后一觉。楼道里卡丁车来来往往,交巡警闪来躲去。警车拉响警笛——绕着螺旋体的城墙外围高速公路呼啸而过。‘我后天要出差’我对我那来世的妻说。‘我已知道。’她踮起脚搂着我,‘但那里很远:要换乘好几部电梯要搭乘空中缆车。要注意伤风感冒,听说那城市里有块玻璃坏了,到现在未装官僚主义太厉害了,你要保重。’我涕泪横流!出差前先去商场购物,出来后到边上的快餐店啃上几口激素鸡,有了精力再径自回公司:乘38楼电车,到南楼殡仪馆下车。那里的寂静难以想象:死人进来——进入压缩机——出来是一块压缩饼干。‘经理,我我我,我的我的出差经费……’然后趁时间尚早,乘直达电梯直上云霄(顶层),在玻璃罩内洗个日光浴;再就近到医院配点药,出来,看到楼道上熙熙攘攘,繁华的商店开在两旁,拉门迎宾著着短袖衣的女孩,为我拉开门——,她的左臂因为常年累月地站在左侧拉门,导致她的左条臂粗来右条臂细。行道树种在花盆里,小鸟象挂灯笼那般放在笼子里。回到家里,我多么厌倦,我把头深深埋在她的怀里,‘你该洗洗头了。’她嗔怪地说。‘噢,刚才物业来过了,我们已欠了三个月的房租了。没有热水,没有燃气,宝贝,我们仅仅靠着电……’靠着电来写诗?对,明天我还有一天!我要拿着我的手稿去寻出版社,我们的楼下就有一家。‘但是,我想离开’她抬起头,望着我。我扭过身去想望望窗外,哦所谓的窗是一幅宏大的图画。揭开那幅画当真,有一扇窗:一个破洞:从那里传来机器日夜隆隆的吼叫,数不清的污水管,排气管,排线管,减压阀,锅炉绞在一起。只要一次停电,它便瘫痪。但在瘫痪之前,我又拨打了一次电话——,我们还得搬家,是的,搬出城市,立刻我们忘了来时从第几个入口进来,但出口只有一个——从那里出去的全是渣滓厌世者和百无一用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