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满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民族体育丰富多彩且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本章介绍了甘肃满族源流和概况,对流传已久的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阐述。
第一节 甘肃满族源流及概况
一、甘肃满族源流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勇敢精神的民族。满族读音应为“满珠”,汉译是“吉祥”的意思,原意指吉祥的民族。满族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周代的肃慎,传说舜、禹时代至周,肃慎就派使入贡。至明代称女真人。他们居住在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一带。
甘肃境内的满族,最早出现于清军入关。早在17世纪中叶,清政府派大批满族旗兵来西部驻防,镇守边陲,满族人便逐渐在甘肃繁衍生息了。直至新中国诞生后,支援大西北建设来甘肃的满族同胞再一次与日俱增,成为甘肃满族形成的又一主要来源。
二、甘肃满族概况
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现甘肃境内有满族同胞近两万人,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及全省各城市,省城兰州市和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天水、武威、金昌是满族聚居较多的地区,全省除泾川县和积石山县外,其他各地区都有满族居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满语支。现除满族聚居的乡镇,尚有一些人使用满语满文外,散杂居的满族,普遍使用汉语文字。
第二节 满族传统体育
满族传统体育在渔猎等生产劳动中产生,在军事战争中发展,在民族融汇中得以完善,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满族人民长期从事狩猎,并且能征善战,是个精于骑射的民族。骑射后来渐渐演变为一种体育活动,除此而外,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有赛马、跳马、跳骆驼、冰嬉、秋千、滑雪、赛船、角觚、击球、采珍珠等。
一、踢石球
踢石球在满族群众中较为盛行,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石球球体用花岗岩制作,球面光滑,球体直径约0.30米。活动方式:在有坡度(坡度系石球能从坡面自上而下自然滚动为宜)的斜面处,参赛者用单足脚背将球沿斜面自下而上踢推出去,待球滚至一定高度返滚回来,再用另一只脚用同样的方法推踢,双脚交替进行,待双脚无力推踢石球时,另换一人推踢。踢球次数多、球滚坡度高者为胜者。
二、立射
射箭是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场地一般在40×40米左右,两侧及箭靶后方应有足够的警戒线,配备警备人员,以防流箭伤人。箭靶为环形,离地1米高,直径为80厘米,中心圆直径8厘米,射中中心圆者为10环,其余往外每环递增8厘米。各环颜色应有显著差别。
比赛时,运动员站在射击线(男距靶30米,女距靶20米)后面,裁判员待报靶员发出隐蔽好的信号后,发给运动员一支箭,发令计时,开始射击。在指定的时间内,射出规定的箭支,以射中的累计环数确定名次。射箭者拉弦击发,不论箭射出与否都算规定箭数之内,三次未射则取消比赛资格。箭中靶,以箭尖插入不脱落为准,计算环数。因靶质较硬而箭支扎不进,则应计环为准。射箭者必须听令发射每一支箭,否则取消其比赛资格。参赛者可使用自制弓、箭,但必须取得裁判认可,否则成绩无效。
满族射箭内容很多,另外还有射“鹄的”(箭靶子的中心)、射柳条、射香火等比赛。
四、狩猎
“狩猎”游戏是满族猎手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猎手双方以猎物(如虎、熊、狼、豹等模型)装入对方背篓中取胜,后衍变为满族传统体育活动。
比赛在边长15米的正方形场地中进行,上场两队,每队3人。两队队员均身背背篓,分别站在场地中线两侧。比赛开始后,双方队员将本队沙袋通过传递等动作投入对方队员背篓中。被逐目标可进行奔跑躲避及用手拦挡沙袋,但不能把对方沙袋握在手中或抛掷出去。投中者即可得分,每得一分,双方都要回到本队场地一方重新开始。比赛中如有犯规动作则要罚分,最后累计得分多者为胜。狩猎分为两局,净赛20分钟,局间调换场地,也可换人,队员所用背篓由塑料制成;高20厘米,篓口呈半月形,也可用塑料小筐代替,沙袋用帆布缝制,重约20克,双方以不同颜色区别。
“狩猎”与现代篮球进攻和防守的基本功训练相似,对锻炼身体器官,提高速度,增强灵巧性、准确性和判断力以及队员之间相互合作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骑战马
作为一个骑射民族,满族人民的马上技艺是高超的。史籍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正是满族入关征战频繁之时,为提倡赛马,京师举行赛马大会。居住在甘肃的满族同胞,仍然保持了赛马的传统习俗。
在一些地区,由于环境的变化,赛马的形式和方法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人们模拟马队战斗的场面,创造出“骑战马”新的活动方式。
“骑战马”可分为2人骑和4人骑两类,4人骑又分为“两组4人骑战马”和“两队多组4人骑战马”。2人骑是一人为“马头”。一人为骑手骑于“马头”的肩上作战。4人骑是一人为“马头”,“马头”的两手与身后2人的各一只手相握,后2人内侧手臂搭抓住“马头”者肩膀,共同组成坐骑。骑手一人骑坐于“马头”者肩上,两脚踩在相握手的两处作战。比赛的双方“马队”相向而立,发令后开始战斗,以骑手之间用手拉、推、搬等方法使对方骑手掉下马来或坐骑解体为胜。
骑手不得使用拳击、肘撞、抓、扳腕、揪头发、顶头、搬脖子等方式,否则为犯规。
六、冰嬉
冰嬉即冰上运动,包括踢行头、跑冰鞋、抽冰嘎等,是满族冬季喜爱的体育活动。
踢行头在清代十分盛行。冬季在冰地划界,两队队员脚蹬轨靴,来往攻守,将行头(熊皮或猪皮缝制的圆月形绵软物,或以猪膀胱灌鼓为囊,形如今日之足球)踢入所画线中,得分多者为胜。
跑冰鞋即滑冰比赛。是用铁条和木板或木鞋做成冰鞋(一根铁条为单刀,二根为双刀),比赛者穿上冰鞋进行比赛,内容有比速度、“转龙射球”等。
抽冰嘎又称打陀螺。冰嘎也叫冰猴,木制,圆形尖底,底都嵌铁钉或圆铁珠,中间有一圈凹刻。玩时,把缨鞭绕在凹刻处,放在冰上一甩,并不时抽打,冰嘎便飞转起来。
冬季的体育活动还有溜冰车、雪地走等。溜冰车又叫玩爬犁,是指人在爬犁上,以冰扦子撑地、或借地形等前进的一种体育活动。雪地走则为满族妇女喜爱的一种雪上体育活动,是指降雪后,妇女穿上“寸子鞋”在雪地上行走,比赛速度快慢。
七、赛威呼
“威呼”满语是独木船的意思,“赛威呼”满语意为赛船,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早年部分满族人以捕鱼采珠作为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按满族风俗,要举行纪念祖先和庆贺丰收的活动。长期漂泊在外的满族人,将自己对先祖和家乡的祝愿寄予顺流而下的小船。而聚居在农牧区的满族人,只能将这种放船寄语的习俗变为象征性的划旱船,发展至清朝,不但转化为民间的游戏,还是八旗军重要的练习项目。
赛威呼比赛场地通常为50米或60米,跑道宽2.5米左右。比赛时5人一组,在起点线后站成一路纵队,4名队员面向终点在前,另一名队员(舵手)领头,在队尾背对着其他队员站立,全体队员左右手各握一根长竹竿,有一人松手则为放弃比赛,起跑后舵手领喊口令“伊勃棱格(进、前进),哎嗨哟”来掌握跑进的节奏和速度,竹竿上下摆动,如同在船上持浆划水,以队首者胸部撞终点线为胜。赛威呼运动活泼诙谐,并且极富团队精神。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呼威被列为表演项目,并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八、珍珠球
珍珠,满族称“尼楚赫”,满族人把珍珠当做光明和幸福的象征。珍珠球是满族具有劳动色彩和浓郁风情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它源于生活,鲜明生动、多姿多彩。场上攻守往复,银球穿梭飞舞,4只“蛤蚌”忽张忽合,一队抄网频频有所斩获,其场面紧张激烈、精彩绝妙,令人目不暇接。珍珠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之珠,将体育运动之矫健与生活劳作之优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情趣。
珍珠球运动是在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场地上进行的,由三条线(限制线、封锁线、得分线)把场地分成四区(水区、限制区、封锁区和得分区),即限制线与中线之间的区域叫水区;限制线与防守线之间的区域叫限制区;防守线与得分线之间的区域叫防守区;得分线与端线之间的区域叫得分区。场内各条线宽均为5厘米。球的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球胆,表面应为珍珠(白)色。球的圆周长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球拍为蛤蚌形状,用具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抄网兜口为圆形,兜口内径25厘米(如图11)。
每场比赛由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6人,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1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比赛时,水区内双方各有3名运动员负责进攻或防守,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拍、滚、运,目的是向站在本队得分区内的持抄网队员投球得分。封锁区内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对方队员,用封、挡、夹、按等动作,阻挡进攻队员向网内投球,并用拍子将球传给本方水区队员。每队有1名持抄网队员在得分区活动,用拍网试图抄(采)中本方队员投来的珍珠球。每抄中一球得一分。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队。
比赛中有阻挡、推、拉、撞、绊对方队员以阻碍对方行进(或正在抄球的队员),可判犯规,判给对方一次点球或掷球权,一名队员侵入犯规5次时,可罚下场。
珍珠球这项活动类似篮球和手球运动,但由于得分区的抄网不固定,所以在比赛中比篮球和手球更激烈。它不仅要求场上队员不停地跑、跳、投,还要注意与水区同伴和得分区手持抄网的运动员默契配合,同时注意球的移动和对方队员的行动。经常参加珍珠球运动,可进一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同时,通过参与珍珠球比赛,可以有效强化参与者的拼搏意识,敢于进取,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使竞争心态更为健康,实现身体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对提高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增强体质,培养集体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九、双飞舞跑
双飞舞跑又称“二人三足赛跑”,在冰上、陆地上都可以进行。双飞舞跑起源于清朝冰嬉中花样滑冰动作“双飞舞”。据考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清朝的两幅《冰嬉图》,一幅为金昆等合绘,另一幅为张为邦等合绘,两幅图卷都选取了冰嬉时的场景作为主题。其中一幅画面描绘的是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花样滑冰的动作中有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等。冰上杂技动作中有射箭、爬杆等。
双飞舞跑可由若干组参加,分道进行比赛,每组两名队员,并排站在起跑线后,用两根带子分别把两人靠近的腿的踝关节和膝关节以下部位绑紧,用靠近的手臂相互搂住同伴的肩或腰。预备动作两人同时把外侧脚后撤一步,降低重心同站立式起跑姿势。鸣枪后,两人同时向前快跑,冲过终点线,按到终点的先后时间确定名次。双飞舞跑比赛距离一般为50米,跑道宽2.5米。自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起,双飞舞跑被列为表演项目,并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
十、扔沙袋
扔沙袋是一项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常作为武术和摔跤的辅助运动。沙袋用白帆布或粗布和麻袋缝制而成,内盛沙子、豆子或高粱。分方形和圆形两种,重量视练者需要而定。练法有自扔自接、两人互相扔接和集体(5~6人)扔接等。主要动作有体前扔接、转身扔接、背剪式扔接、翻身扔接、举腿扔接、穿裆扔接、腋下扔接、换手转身扔接、背后换手扔接等。还可进行拍、击,即将沙袋置于高约1米的桌面或其他物体上,用手掌切击、拍击、插击或用拳砸击,以锻炼拳、掌力量。
十一、角觚
角觚满语称“布库”,又叫撩脚,即摔跤运动。清皇宫内时常有摔跤表演和比赛,并专设“善扑”营对摔跤进行训练。在民间,这种体育竞技活动也广为流行。比赛时,双方只穿褡裢和短靴。预备时,两脚叉开站稳,两臂交叉顺肩至腰间,相互抱住。比赛开始后,可用摔、绊、背等招式,以把对方摔倒在地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