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
25987300000022

第22章 满族传统体育(2)

十二、玩嘎拉哈

嘎拉哈,满语意即从猪、羊或獐、狍、鹿、等动物足上取出的趾骨。满族逢年过节都要杀猪宰羊,食肉后取出嘎拉哈,用火烤成黄、酱红颜色或涂上各种颜色。玩法多种多样,室内、室外、地上、炕上都可以玩。《清文江书》中归为两种玩法:抓背式骨(接马儿);抛背式骨(打玩马儿)。女孩子一般在室内玩弹嘎拉哈、拉珍儿、抓对等,男孩子一般在室外玩打嘎拉哈、击嘎拉哈。玩时常常还伴有“布口袋”、“钱马子”等辅助玩具。一个“嘎拉哈”有四个面,各面形状不相同,分别有各自的称呼:棱起的一面叫“珍儿”,与之相对的那面叫“驴儿”,仰面称“背儿”,俯面名“壳儿”。游戏时根据形状排列组合的相同类别计算得分。

比赛方法因地而异,一般是“视其偃仰横侧为胜负。小者以獐,大者以鹿,莹泽如玉。儿童妇女围坐掷以相乐,以薄圆石击之,则日帕格,以戏称手弹腕骨俗相似得四色方愉快”。游戏方法有如下几种:一种叫“抓子”。几个人围坐在炕上轮流游戏,用双手捧“子”,数枚星散在炕上,然后再将小石球或铁球朝上扔起,腾出右手,趁球没有落下来时,迅速抓起炕上的“子”,然后在将石球接至手中,如此往复,失误为输,轮换给另一个人。在抓“子”时,既要准确无误地把相同面的“子”抓起,或成对或三枚、四枚,又不能碰动周围的“子”,一瞬间连续完成几个动作,真可谓眼疾手快。技术娴熟者可连续百次不落,以赢“子”多或积数多者为胜。

一种玩法叫“撂四样”。将四枚“嘎拉哈”撒摊炕上,以撒成四样,即珍儿、背儿、壳儿、驴儿各一个为赢,撒成重复面样的为输,即将嘎拉哈让给下一个人照样撒之。如此循环不已,撒成四样次数多的赢子亦多,即为胜者。

一种为击嘎拉哈,多由男孩参加。据杨宾《柳边纪略》卷四记载:“童子相戏,多剔獐麋狍鹿前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葛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着一枚。多则千,少者十百,各盛于囊。岁月闲暇,虽壮者亦为之。”

一种多是女童,三五人不等,名为“撂珍儿”,或叫“抓子儿”。即将数人集合起来的嘎拉哈掷于地上,抛子后先将“珍儿”一次取起,再趁抛子之机将“鬼儿”变为“珍儿”,下次又取起。抛子取“珍儿”时不能碰动其他是嘎拉哈,否则为犯规,再轮下一人进行。技巧娴熟者可连续多次而不失败。这样轮番进行,最后以所获嘎拉哈多少决定名次。后来又演变为以抛皮球代替嘎拉哈,利用皮球抛后落地弹起之机取“珍儿”。

十三、跑马城

“跑马城”是满族儿童玩的一种闯关守城的游戏,适合在庭院或村头活动的项目。将参加者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由领队按体力不等均分)。然后两队相对站成横排,中间隔二十步左右,各排用手拉成人墙,一队为攻城者,一队为守疆(城)者,互唱儿歌进行比赛。

进攻队先唱“雉鸡翎”(古时游戏时每个孩子脖领间都插着“雉鸡翎”,以获得“雉鸡翎”为胜。)

防守队首领唱:“跑马城”;

进攻队首领唱:“马城开”;

防守队首领唱:“叫你们小姐(来)撞头来”;

进攻队首领唱:“你要谁?”;

防守队首领说:“我要××”。

也有的唱道:

乙:卖锁了。

甲:什么锁?

乙:金光闪闪琉璃锁。

甲:什么开?

乙:钥匙开。

甲:开不开。

乙:铁棍打。

甲:打不开。

乙:三把钥匙带过来。

甲:要哪个?

乙:就要×××

随即被点名甲方队员向手拉手的乙“城”冲去,如冲开,甲方队员可从乙方队员中任意拉走一个人;如冲不开,或被俘留在乙“城”中,壮大乙城的力量,再反复轮换,直到一方剩下一名队员时,比赛定出胜负,宣告结束。

十四、拉地弓

拉地弓是满族人民在农业生产间歇时普遍开展的一项较力型活动。比赛时二人席地而坐,两足相抵,双手同握一根木杠或锄把,往自己方向拉,以将对方拉起为胜。

参赛人数不限,二人一组,抽签决定场地和内外握杠。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第二局互换场地和内外握杠,如各胜一局,再以抽签法确定第三局场地及握杠法。

确定好场地及握杠法之后,对抗的两人席地而坐,两足相抵,膝部不得弯曲,双手同握住木杠,裁判待两人用力均匀,杠子处于中间状态时,发令开始比赛,两人即用力向自己一方拉杠子,一方臀部先离地面或杠子脱手即算失败。

比赛时故意分腿以脱脚者属违例,三次违例者为负一局。比赛停止时,双方都不得突然松手而使对方猛然跌倒,以免造成危险,应礼貌结束比赛。

十五、穿树林

满族原生活于白山黑水间,常常在林海雪原上滑雪奔驰。随着环境的改变,人们创制了在一般场地上进行“穿树林”的比赛活动,“穿树林”者在固定的跑道上,绕确定的木杆(或竹竿)跑,跑线呈“S”型,以最先达到终点者为胜。

开展“穿树林”活动时,选择一块较平坦的场地,划出几条跑道(一般都是直跑道),每条跑道长60米,宽2米。在每条跑道内每隔一定距离插上标杆,相邻跑道的标杆应错开插立。

参赛者前进中,不得碰倒标杆,每碰倒一根,在其到达终点的时间上增加0.5秒以示处罚;不得漏杆,漏杆者必须重新绕杆而过,否则不计成绩;意外倒杆时,参赛者必须在杆插处外侧跑过,否则算漏杆;不得越入他人跑道,否则按犯规处理。三次犯规者取消其比赛资格。

十六、老鹞叼小鸡

老鹞叼小鸡是满族儿童喜爱的一种游戏。参加游戏的儿童,一人扮作“老鹞子”,一人扮作老抱子(母鸡),其余的排成一队,扯着后衣襟躲在老抱子后面。老鹞子左右扑捉老抱子保护的小鸡,一边玩,一边互相问答。老鹞子每抓到一个小鸡,便让其背着走一段,然后“吃掉”。依次抓捕,直至叼完为止。

十七、跳马、跳骆驼

历史上满族是一个剽悍民族,精骑善射。男孩六七岁就学骑马骑骆驼,十几岁便能佩矢驰逐于山林和疆场。满族妇女不缠足,执鞭骑马不异于男人,因此称满族为“马上民族”。

跳马、跳骆驼是飞身上坐骑的难度很大的动作。一种方法是两匹马或马与骆驼并驾齐驱时,骑者从马上飞越到另一匹马或骆驼上。另一种是跳马跳骆驼人站立不动,当马或骆驼从前面跑过时,飞身跃上。跳马一般是侧面跳上,而骆驼则是从后面跳上。这个项目最初是清朝八旗士兵提高体质和作战技巧,飞身跃上敌骑擒拿的军事训练项目,后演变成民间的体育活动。每当春节及秋收后,满族人民都要举行跳马、跳骆驼比赛。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开始兴办学校,跳马、跳骆驼又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只是以人当马或骆驼。以此作为跳木马或跳山羊的辅助练习。其称谓也发生变化,有“跳马”、“跳山羊”、“弓背跳”等,但满族聚居地还叫“跳骆驼”。

跳骆驼比赛两种形式。一是赛高。扮骆驼的人含胸低头,开始时两手支撑扶住踝关节,然后扶膝、扶髋,使身体逐渐抬高,跳骆驼者依次从上越过,除双手外,身体其他部位不得相碰。二是比快。每队3-4人,距离为60~80米(依年龄而定),比赛中,各队参加者交替扮骆驼、跳骆驼,最后以先到达终点的队为胜。

跳骆驼能培养青少年的弹跳力、灵活性及胆量,很受青少年的喜爱,开展较普遍。

十八、夹兽跳

据传古代满族人每当节日或打猎胜利时,就群聚篝火野餐,用两根棍子夹住烤熟的野味,边唱边跳表示节日的快乐。天长日久,发展为比赛的形式。还定了几条土规则,流传于今。

比赛办法:比赛前,先在地面上画出直径大约两米的一个圆圈,中心放置两根约一米左右的木棍,两根棍中间放一个实心球(肉的意思)。比赛时每两人为一组。起跑前二人对面站在木棍两端,一般赛法有两种:一是发令后,两个人迅速蹲下用双手握住两根木棍,将实心球夹起来,沿直径为2米的圆圈逆(顺)时针双脚侧跳;二是在距圆圈100米处(也可根据参加者年龄调整为60米、50米等)再设一终点,当两人夹起球后,两人共同向终点方向双脚侧向跳50米再跑50米,跳时可用“一、二、一”呼号的办法使侧跳一致,待人和球同时先过终点为胜。

十九、插鸡尾翎

满族旧习,过年时要在帽筒里、掸瓶中插三五支鸡尾翎,以示吉祥。相传古时满族军队在深山密林中行军,无帽筒和掸瓶,于是在树上绑上篓子,大家做挑起投插鸡尾翎游戏。将极轻的鸡尾翎毛到高处的篓内,既要动作快,又要有一定的技巧,因而对提高速度和弹跳力、灵敏度和准确性有一定的帮助。

“插鸡尾翎”设单人比赛和集体比赛,分男女队参加。比赛既可在树林中进行,也可利用田径跑道,距离100米、200米均可。在田径跑道举行时,沿途竖立若干根竿子,各跑道数目相等,上端各绑一篓,其高度根据参赛选手的平均身高而定。比赛时,选手根据途中所设篓数持鸡尾翎。发令后,迅速跑至树或竿前,跳起将鸡尾翎插入,并依次插完。比赛中选手不得串道,每篓只能投插一次,身体任何部位不得接触竿(树干)及篓,否则为犯规。最后以投得准、速度快,先抵达终点者胜。

如无鸡尾翎,比赛亦可用纸折叠代替。

二十、打牛毛球

打牛毛球是满族聚居地普遍开展的一项体育活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和群众的欢迎。每当农闲季节(特别是冬季),满族群众便利用场院、空旷地开展打牛毛球活动。尤其比赛时,聚集很多男女老少围观助兴,比赛气氛异常活跃。

(一)场地器材

1.场地:长为30~50米,宽为20~25米的长方形,短边一边为起点线,另一边为终点线。

比赛球:球的直径为7厘米左右,只在牛身上滚动而形成的圆形球。

2.比赛方法:

(1)比赛队员按人数平均分成两组,一般每组5~8人,其中每队有队长一人,拾球员一人。

(2)用猜拳的办法决定进攻队或防守队。

(3)比赛开始,进攻队站在起点外排成一队,按顺序准备击球。防守队一名队员为拾球员,站

在起点前5~6米处,拿球先给进攻队员击球,其余防守队员均匀地分布在场区内,准备接球或得到球进行反击。

(4)拾球队员先给进攻队员的球与胸部齐高,进攻队员用手掌、拳将球用力击出,然后迅速通过封锁区跑向终点线。防守队员将进攻队员打进场内的球,迅速接住或得到球直接进行反击,并尽最大可能击中进攻队员,如不能击中,将球传给拾球队员,进行下一人次比赛。

通过封锁区跑到终点线的队员,在第二名队员击球后,想方设法快速跑回起点线,以此类推。

(二)规则:

1.拾球队员必须给击球队员好球,否则重给。

2.击球队员不能超过起点线击球,否则重新击球。

3.击球队员如球击得过近,不能通过封锁区,可用在起点线后等候下一队员击球时,同时跑向终点线。

4.击球队员如果把球击得过远,也可到终点线后直接返回起点线。

5.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交换场地:

(1)进攻队员直接将球击界外。

(2)防守队员用球击中进攻队员头部以下身体各部位。

(3)防守队员直接接到空中落下的球(称接天球)或击中进攻队员后,即可交换场地。比赛可进行若干轮次。

6.决定胜负:每交换一次场地为一个轮次,以每个轮次往返通过封锁区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通过多者为胜。

打牛毛球是一项集体活动,对于锻炼快速奔跑,培养机智灵敏、团结协作和勇敢顽强精神起到积极作用。

二十一、翻绳

翻绳又称“解股”,为满族女孩子喜欢玩的一种游戏。玩这种游戏需要两个人,首先以细绳结成绳套,一人先将细绳在双手上翻出花样,然后另一个人用两手将之翻成新的花样,相互反复翻绳,直至不能再翻或翻乱时方算输。

二十二、撞拐

撞拐又称格蹬,是指搬起一脚,一只脚蹦跳,以膝盖互相冲撞的游戏,被撞倒则败。

二十三、满洲棋

满洲棋与汉族的象棋很相似,棋盘、棋子相同,但棋子功能有的稍有不同,具有满族独特的特点。

二十四、民间歌舞

(一)腰铃舞

腰铃舞是满族民间舞蹈之一,其表演很有特色。由几名腰系铜铃的男女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此舞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萨满教祭礼也跳此舞,并伴以祭礼时所唱神歌。

(二)灯舞

满族灯舞,也盛行于民间,舞者由十几人至数人不等,每人各持两盏花灯起舞,通过各种舞蹈动作及队形变化,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此舞多在除夕之夜表演。随着社会发展,加之满汉长期共同生活,满人“渐染汉习”,传统文化艺术发生了变化。世居甘肃境内的满族同胞入乡随俗,大多喜爱或喜唱流行于西北一带的秦腔、京剧、评剧、陇剧等戏剧。尤其在农村,每逢春节,满汉群众同台演唱秦腔、玩社火、耍龙灯、踩高跷等。

思考题

1.满族有哪些传统体育项目?

2.简述珍珠球运动的比赛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