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公文作品集
25989100000025

第25章 调查(1)

王家沟村五年收入翻一番印发地、县、乡三级党政部门(一九八四年八月十五日)

H县罗汉洞乡王家沟村,地处泾河中游南岸,共七个村民小组,二百五十三户,一千一百九十一人;山、川总耕地面积四千九百五十三亩,人均四点二亩。这里交通方便,是一个自然条件较好的半川半山区。

但是,以前由于受单一经营的束缚,社员口粮一直不能自给。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他们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当地劳力和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使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八三年全村总收入达到三十一万八千八百九十五元,户均收入一千二百六十一元,人均收入二百六十七元八角,在一九七八年总收入十二万八千零六十八元的基础上,翻了一点二五番。其中仅商品生产收入十六万四千零五十元,商品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一点四。

随着经济收入的逐年增长,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近五年全村新建住宅八十一处,修建瓦房三百零二间,添置新式家具(立柜、桌子)七十件,收音机一百三十一台,机械手表八十三块;社员家庭固定资产总额达十六万零五百四十元,户均六百三十四元五角,人均一百三十四元八角,是当地近年来发展商品经济较快的一个村。

一、调整农业结构,实行综合经营

一九七八年以前,这个村只是单一的经营粮食生产,其中粮田三千五百五十九亩,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点二,总产九十二万八千六百○四斤;种草一千一百零一亩,占总耕地百分之二十二,饲养牲畜二百六十一头;种植胡麻、油菜二百四十一亩,占总耕地百分之四点八,油料总产四千四百二十四斤;种植瓜、菜七十四亩,占总耕地一点五;育苗二十一亩,占总耕地百分之零点四。但社员口粮年年要靠吃回销粮补贴。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口粮虽然自给有余了,但生产需要的农具、化肥等生产资金还是十分困难。为此,广大干部群众深深地感到,不摆脱单一经营思想的束缚,仅靠种植粮食作物是难以致富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进行了蔬菜、瓜果,育苗、制种和养畜的试验生产,结果在同样一亩地上,种蔬菜收入三百八十四元,种西瓜收入五百八十八元,育苗收入五百六十多元,制种收入一百五十多元,种草养畜一头收入三百七十多元,都比种一亩粮收入高一至四倍。高额经济收入打开了社员的眼界,实践经验敲开了致富的大门。从此,他们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为中心,实现了四个转移。即:由自给自足的传统性农业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移;由自留地小生产向承包田大生产转移;由短期季节性生产向长期多年性生产转移,由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转移。一九八三年全村种粮二千九百六十三亩,占总耕地面积百分之六十,比七八年减少五百九十六亩,减少百分之十六点八;总产一百二十万斤,比七八年增产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六斤,增长百分之二十九点二,户均四千七百四十三斤,人均一千斤。种草一千一百二十一亩,占总耕地的百分之二十二点六,户均四点四三亩。饲养牲畜三百九十一头,户均一点五头,比七八年增加一百三十头,增长百分之五十;繁殖出售牲畜四十六头,收入二万三千元,户均九十一元。饲养出售肥猪一百二十头,收入一万二千元,户均四十七元四角。种植胡麻、油菜作物三百五十五亩,占总耕地百分之七点二,比七八年增加一百一十四亩,增长百分之四十七点三;出售油籽二万九千五百斤,收入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五元,户均五十二元五角。种植瓜、菜八十六亩,占总耕地百分之一点七四,收入二万一千三百元,户均九十二元六角。育苗九十五点一亩,占总耕地百分之一点九二,出售泡桐、桑、槐、杨树苗三十八万株,收入三万一千七百四十五元,户均一百三十八元。制种三百三十亩,占总耕地百分之六点七,生产籽种八万二千六百九十五斤,收入四万九千八百三十元,户均一百九十七元。初步形成了综合经营的农业经济结构。

二、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这个村的社员群众,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多种经营的生产。就一家一户来说,既经营种植业,又经营养殖业和其它工副业;就全村来说,按自然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区域。这样,增加了总收入。如社员史永奎,全家七口人,四个劳力,承包地二十点六亩,人均二点九亩,八三年种粮十五亩,总产五千二百斤,价值八百五十二元;制种二点三亩,收入二百五十七元;种蔬菜一点三亩,收入五百元,种植油料二亩,收入二百元;繁殖出售牲畜两头,收入七百五十元;出售肥猪三头,收入二百七十元。总收入二千八百二十九元,人均四百零四元一角。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他们注意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其特点;一是集约经营,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社员史牛学,去年种西瓜一亩,每窝施用精心操拌的隔年猪、牛有机肥四十斤,油渣半斤,每天利用三、四个小时扎实作务,西瓜总产达四千八百斤,收入现金一千元。社员史永奎,种植蔬菜一点三亩,采用春种葱蒜、夏种芹菜的复种方法,总产六千斤,收入五百元。二是讲究经营技术,提高投资效果。社员何彦贵,掌握了饲养牛犊、瘦牛育肥的技术后,一九八○年贷款一百五十元,购回一头半龄牛犊,一年后出售收入三百七十元;又用这些钱购回一头老乳牛和两头乳牛娃,到八三年底两头母畜各繁殖一头,出售一头收入三百一十元,饲养三头价值一千二百元,共计一千三百六十元,每元投资赚回纯收入九点零七元。三是发挥辅助劳力的作用,增加收入。社员肖努,家有六口人,父亲年近七旬,孩子都在上学,去年他夫妻二人作务承包田,父亲在家喂养的两头牲畜,繁殖出售两头,收入七百一十元。

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这个村按自然条件的特点,已初步形成了蔬菜、瓜果、育苗、制种三个商品生产区域,为今后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创造了条件。

三、注重市场信息,掌握生产与市场的平衡

王家沟村的农民,手搞生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十分重视生产和市场的经济信息。他们经常通过报纸、广播、走亲戚、赶集等渠道,了解周围市场的行情,询问察看左邻右舍农民的生产情况,调整和决策自己商品生产的目标。几年来,他们摸索出了一条生产与市场的平衡规律:(一)预测需求。八二年各地群众大面积植树造林,苗木供不应求,他们就积极进行育苗,亩均收入五百元以上。近两年城乡蔬菜需要量增大,市场疏菜供应紧张,他们又开始了大量种植蔬菜生产,市均收入三百元以上。(二)按需生产。一九八三年,周围乡村的群众看到市场场树苗价钱高,于是增加了杨树育苗面积。但这个村的群众看到这种情况后,相反压缩了杨树育苗,转增了泡桐育苗面积。结果,今春泡桐树苗销售快,价格高,增加了收入。附近群众育杨树苗吃了亏,今春又转育泡桐树苗,而王家沟村的社员又转育杨树苗,准备明春在市场上卖“独桩货”。(三)因时制宜。蔬菜生产有着较强的季节性,为了解决其“淡季”与“旺季”的矛盾,这个村的群众,在“淡季”采用地膜覆盖和改革种植的办法,使蔬菜提早上市,挣得了好价钱;在“旺季”采用了压种小葱等蔬菜的方法,使其延迟到七、八月份的“淡季”进行销售,同样增加了收入。做到了“你无我有,你迟我早”,既满足了市场供应,又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这种生产与市场的平衡关系,犹如一台天平,秤盘重了加码子,秤盘轻了减码子,使秤盘与码子始终保持了相对平衡。

科技奏响琵琶曲农贷敲开脱贫门在地级《工作通讯》上发表

H北原综合治理试点调查(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九日)

********视察甘肃提出“反弹琵琶”的指示,震撼了山区农民和科技干部的心声。H地区九名工程技术干部,怀着改造山河的壮志,带着党和人民的期望,来到“山秃畜瘦人穷”的H市北原的腾堡、西九两个贫困山区村安家,与农民同甘苦共患难,共商种草种树、调整结构、改造山河的致富大计,以科技为手段,以农贷为动力。开展了农林牧结构综合调整。经过两年时间的奋战,初步形成“粮食自给、林草绿茵、牛羊奔跳”的农林牧良性结构轮廓,奏响了林草畜牧琵琶曲,敲开了脱贫致富生机门。

腾堡、西九两村同处H市北部山区,是两个地广人稀,植被稀少,五灾俱全的穷困山区村。两村人口一千零八十三人,农户一百七十七户,占有可利用土地一万一千一百七十亩,人均占有十点二亩。其中耕地七千一百七十亩,人均占有六点七亩。因过去垦荒种粮、铲草做薪,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形成种地缺肥料、养畜少草料、涵养乏林草的恶性循环式农业生产。直到一九八三年,两村存林面积只有四百九十六亩,占可利用土地百分之四点五,存草面积仅有五百三十七亩,占可利用土地百分之四点八;存栏牲畜只有二百四十三头,户均仅有一点三头。因而,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旱、雹、冻、霜、寒灾害绵延不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产入不敷出。粮食单产在百斤上下徘徊,人均收入于百元左右晃荡。农民过着种田要贷款、吃粮要回销、生活要救济的贫困生活。

为了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生活,H地区行署在一九八三年初,从地、市两级农林牧部门,抽调九名工程技术干部,承担了H北原腾堡、西九两村的农林牧结构调整科研协作课题。抽组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具体分析规划的同时,采取分项承包、密切配合、综合平衡的科研协作方法和技术加农贷的调整措施,全面展开了农林牧结构调整,取得了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结构趋调、经济效益提高和农民生活改善的显著成效。到一九八五年,两村造林面积达到一千七百五十亩,较八三年增加一千二百五十四亩,增长二点五倍,形成原面、道路八条林带网;种草面积达到二千一百三十亩,比八三年增加一千五百九十三亩,增长近三倍;牲畜存栏达到三百四十三头,较八三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一点二,户均养畜一点九四头。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林牧结构的协调,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生产在种植面积压缩四百五十亩和主产小麦锈病严重危害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到五十七万七千二百斤,较八三年增产百分之四点五,人均产粮达到五百五十四斤,基本上保证了口粮自给。由于畜牧和工付商品生产的发展,总收入达到三十一万五千一百元,较八三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九,人均收入达到三百○三元,较八三年增加七十三元。

H北原科研协作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实践经验是:

一、规划加实施,变规划指标为具体现实

科研协作组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两村实地勘查土地、自然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研究农林牧生产演变历史,解剖三十二个不同类型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在摸清自然经济技术资源的基础上,用相关分析法找出农林牧结构失调问题,并用结构效益分析法,确定农林牧结构调整比例。同时,根据农、林、牧生产的相互关系和市场商品生产发展要求,采用系统工程理论的线性规划和决策理论技术,确定了农林牧结构调整总体规划。规划从八三年开始,到八八年的五年时间内,将两村一万一千一百七十亩可利用土地,调整到1∶1∶1的农林牧生产结构。即农田用地压缩到三千七百亩,其中粮田面积稳定在三千一百四十五亩,亩产提高到二百八十斤,总产增加到八十八万○六百斤,人均产粮达到八百一十三斤,保证农民口粮自给有余;种草面积扩大到三千七百亩,养畜年存栏增加到四百五十头,户均养畜达到二点五头,保证草畜平衡,实现以畜肥、草茬促粮的目标;造林面积扩大到三千七百亩,林木覆盖度达到百分之三十三点二,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干旱多灾气候条件,创造良好的农畜生产环境。并规划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三百五十元的经济指标,使农民摆脱经济贫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