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5岁知道就晚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要做的50件事儿
25996000000006

第6章 没有确定的行业,对接无从谈起

工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生命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年轻人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那就要选好一个确定的行业,这对于将来的发展有举足重轻的作用。在规划职业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不适合自己,就要勇敢退出,这样才能避免走更多的弯路。

SWOT分析法:做好你的职业生涯规划

SWOT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所谓SWOT分析法,即将事件(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的各方面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事件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无论是做何种选择,依据SWOT分析法,都可以使你一目了然地了解这种选择的优劣,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通过SWOT分析,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偏好和职业机会,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以及职业生涯中的机会和威胁所在。

SWOT分析可以分以下4步来进行:

1.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你可以用一张纸在正面列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包括性格、技能、学习经历等,越多越好,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在纸的反面,列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样也是越多越好,也对其进行排序。排出你最强的5项优点和最大的5项不足,这样你就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了明确的了解。当然,你也可以让你的父母、朋友等熟悉你的人为你作分析,这样会更全面和更客观。对你的缺点和不足,你可以考虑是改进它们使之不再成为短板,还是放弃这些你不擅长的职业。

2.进行行业分析和职业研究。根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选择一两个你感兴趣的行业和职业进行研究,研究其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行业的选择对个人非常重要,应选择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而不是那些夕阳产业。另外一个是职业的选择,虽然大学的时候学的专业对找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也非常常见,选择自己喜欢并且有“钱途”和“前途”的职业。作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是比较辛苦的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行分析,不过功课做得越多越深,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越有利。

3.为自己制定五年规划。列出你最希望实现的目标,如职位、薪水、技能等。通过这些目标来激励自己今后努力工作实现预期的目标。无论你希望达到什么目标,都应该通过5年工作让自己在所在行业成为“专家”级别的人物。

4.制订行动计划。如果你5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4年的时候,你应该已经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在做什么?两年的时候,你应该已经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在做什么?一年的时候,你应该已经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在做什么?半年的时候,你应该在做什么?一个月的时候,你应该在做什么?今天你应该在做什么?也就是说,宏伟的计划和目标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才能实现,要把长期目标化为短期目标,难度大的事情化为难度小的事情去做,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积累,5年之后,你才可能实现自己的长期计划。

《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杜拉拉在进入DB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销售助理,而且这时候她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求在500强企业里谋个稳定的职位”。但是她对自己的优点非常清楚,就是“聪明能干有责任心”;她对自己的职位以及职业前景的认识也很清楚“这个职位不但琐碎,从工作内容上看,没有高附加值的部分,而且从职业发展阶梯来讲,几乎是没有继续上升的空间了”;关于未来的规划,听了前台海伦关于公司员工阶级划分的解释之后,杜拉拉想,自己不能一直做销售助理,否则只有当“小资”了。这是杜拉拉一个大致的“SWOT分析”,在此支撑下,她最终成为DB中的“中产阶级”。

我们每个人在进入职场时,也可以像杜拉拉这样进行一个比较简略的“SWOT分析”,用以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经常鞭策自己,这比每天茫然迷糊地“混日子”要好得多。

找出你与所追求职位的匹配点

人生处处是舞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更要选对自己的人生舞台。但是有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整天无精打采,毫无工作与生活的乐趣,总是不停地怨叹工作的不幸和人生的无聊。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悲观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选对自己的平台。还有一些年轻人有不错的学识,但是因为所从事的工作和他们的才能不相配,久而久之,他们竟连原有的工作能力都失去了。

由此可见,一份不称心的工作最容易挫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锐气,阻碍刚步入社会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的事业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和自己的能力、知识相匹配的工作,那就是了解自己。

人贵自知,不了解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一个人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才有可能寻找到自己在社会坐标系中的恰当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现在工作很难找,尤其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能力,一纸文凭往往很难让人信服,于是,很多年轻人将工作交由亲友包办。如果凭关系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固然不错,但即使再好的工作,如果不适合你,也要慎重,千万别“只要是天上掉的馅饼就接”。所以,想要找到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不但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一份好工作所具备的特质:

1.良好的培训机会

对于员工来说,谋生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通过良好的学习培训掌握各种谋生的本领。一个重视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公司,既对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表明了自己追求发展的长远眼光。

2.对路的工作岗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路的工作、熟悉的领域有助于自己才智的发挥,硬着头皮在极端厌恶的环境中支撑无异于扼杀自己的激情与生命。

3.公平的升迁机会

平等的发展机遇给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既留得住人才,又能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

4.畅通的言论自由

不压抑、不打击、不报复,畅所欲言,人微言重,给员工极大的民主自由,员工会把自己当做公司的一分子而出力。让员工在极端****的高压下苦熬而人人自危,这样的工作气氛即使日进斗金,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5.融洽的同事关系

同事间团结、互助、真诚合作,即使收入低点,但工作环境轻松,比起钩心斗角、相互拆台的险恶环境更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

6.开明的管理层

“窝里斗”的领导班子无异于玩火,最终会殃及员工。开明的管理层既能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又能给员工很大的吸引力,大家劲儿往一处使,再大的险阻也不在话下。

7.有序的制度管理

制度大于领导,法治大于人治,按章办事,奖罚分明。有序的办公环境可排除许多干扰和人为因素,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业绩。

8.诱人的发展前景

尽管如今在公司发展不如意,但公司发展潜力大,可保证你至少工作10年以上,那就努力待下去。忙着跳槽,只会越跳越糟,说不定到头来一事无成,受尽清贫生活的煎熬。

总之,年轻人要选择一份和自己相匹配的工作,既要对自己了如指掌,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弱势在哪里,还应该对一份好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在选择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长处,选择一份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

路线错了,就光身出来

纵然初入社会时的第一次择业对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以后的职业道路非常关键,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第一次就选对方向,还有不少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因为选错了职业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那么,当知道第一次择业时选错了职业,我们真的就永无回头的机会了吗?我们骑在虎上真的就下不来了吗?

其实,人生的机遇并非只有一次。如果发现自己入错了行,就毅然退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良策。

姜亮在报考志愿时,家人觉得有个做会计师的亲戚可以照顾点,坚持让其报财务类专业,他就顺了家人的意思。大学毕业至今,他在一家公司做了近5年的财务工作,虽然很稳定,但总觉得若有所失。

有一次,朋友请他帮忙去谈一桩非常难成的生意,谁料,他很轻松地就谈成了。从那时起,他才发现,无论从性格、兴趣方面,还是从能力、特长方面,自己更适合谈判类工作。同时,朋友也诚挚地邀请他过去帮忙。

然而,他在现在公司做了这么多年的财务工作,两年前还被任命为财务主管。且公司的财务经理再过3年就要退休了,他几乎是全公司公认的候选人。同时,从经济上讲,他的房贷还有15年才能还清,贸然转行风险很大。况且,如果真的转行了,他大学4年的专业知识、工作5年的经验可能会全部石沉大海。

权衡再三后,姜亮还在选择了待在现在的公司,以求稳定。

像姜亮这种情况在职场上十分普遍。年少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完全依照家长的指引选择,走了很远才发现所选的路并不是自己想走的。而当另外一条“金光大道”出现在面前时,想要换条路走却不那么容易了。案例里的姜亮最后选择留在了现在的公司,虽然会有稳定的工资和不错的发展前途,但他心里那种“若有所失”的感觉恐怕会伴随他一辈子了。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就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若重新做出选择,往往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我们对重新选择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总是心存恐惧。但是,当你一旦发现自己走错了时,就应勇于打破这种依赖,这是你重新回到成功轨道的唯一选择。

为了避免这种入错行的情况,专家建议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第一份工作最好兼顾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及专业知识,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既具挑战性又不失客观、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一步步努力走下去。这样,即便对所选择的职业产生依赖感,也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