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廷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廷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作了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作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
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虽是奴才却不甘做奴才。他叫纳兰容若,与康熙相伴了近三十年的臣子。在他的生命中,他的主子驱使了他的一切,雪藏了他的才华。他只能做康熙的陪衬,做君王身边的细雨闲花,即使如此,仍然没有人能漠视他的才华。他把幽怨化作了一支笔,书写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婉情怀。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萧红,近代伟大的女作家之一,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离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把人间的悲苦都化作了笔下灵动的文字,随着呼兰河水,汩汩流去。她是家庭的细雨、爱人的闲花。就是这滴细雨、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他们曾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高大的背影。他们拥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却共同昭示了一个道理——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相信自己在皑皑白雪中终会找到归途的方向,在森林中终会看到明媚的阳光。虽然我们在宇宙中微小的如细雨闲花,只要努力,不向命运低头,终有一天我们的灵魂会照亮未来。
细雨一定看得见,闲花定然听有声。
创意点评:
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可取之处主要有:
第一,观点鲜明、突出。文章在标题中就亮出自己的观点:“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意境深远,格调高昂。文章紧紧围绕这一观点进行阐述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细雨一定看得见,闲花定然听有声。”
第二,论证严密,例证典型。文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唐代诗人李白、清代词人纳兰容若以及现代女作家萧红三个事例,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第三,语言生动优美。对比、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文学韵味。
考题10:2007年全国卷Ⅰ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造作,不得抄袭。
满分佳作欣赏:
给花儿一张温床
某考生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一直在努力,给花儿们灿烂的阳光、甘甜的雨露,还有舒适的温床,让他们的笑容绚烂地绽放。
每一个家庭里,孩子都是中心。这里,他们仿佛一粒粒种子,在家人的呵护下,长成棵棵幼苗。每一所学校里,孩子都是重心,这里,他们汲取养料,茁壮成长,吐芽含苞。社会中,孩子永远是焦点。这里,他们伸展枝叶,绽放花蕾。
看到花儿的幸福笑脸,我们也面露微笑。可是,转回身,我们看到,还有很多花儿在承受着风雨的吹打。
山坳里漏雨的校舍中,孩子们正在瑟缩着上课;福利院里,艾滋孤儿正用充满落寞的眼神眺望着天边;村口的老槐树下,留守的孩子正遥望着远方,盼望着爸爸妈妈;城市繁华的街道上,农民工子女跟在父母身后追问:“我为什么不能走进那漂亮的校园?”
原来,还有这么多花儿没有自己的温床,还在风雨中无奈地摇动着瘦弱的手臂。而我们,为什么直到有花儿被风雨打弯腰时才惊呼:“出事了吧!”
直到漏雨的校舍终于倒塌,孩子们无处上课,背着书包,一脸茫然,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直到艾滋孤儿的泪水终于滚下,打湿了我们的心;直到留守的孩子有了委屈无处倾诉,遇到麻烦无法解决,直到他们脆弱的肩膀终于无法独自承受生活的重压,垮下来;直到农民工子女走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们才意识到:出事了!
今年走进雨季的时候,一个雷雨多发的村庄里,因为缺少避雷设施,正在上课的七名小学生遭雷击身亡。看到花儿的凋零,家长们在问:“出事了吧!我的孩子怎么办?”老师们在问:“出事了吧!为什么没有早加防范?”社会各界都在问:“出事了吧!为什么我们没有早一点给孩子们关怀?”学校停课,安装避雷设施,社会警醒,宣传避雷知识。
如果说成长路上挫折在所难免,但是不要让跌倒甚至牺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代价。不要看到孩子跌倒才想到“出事了吧”,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未雨绸缪,在孩子跌倒前为他们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
值得庆幸的是,一间间整齐的校舍在山坳的绿树丛中建起,山村中又响起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濮存昕亲切地搂着艾滋孤儿,一起露出幸福的笑脸;留守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生活不再沉重;农民工子女走进明亮的教室,他们和城里孩子的差距正在缩小……
确实值得庆幸,我们在孩子跌倒的时候,惊呼了一声:“出事了吧!”然后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不再让其他孩子跌倒。
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给花儿一张温床,他们会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长成明天的栋梁。
创意点评:
文章视角独特,选材新颖。全文围绕图画材料中家长、学校、社会面对孩子的摔跤所发出的“出事了吧”的议论,将视角转向“承受着风雨的吹打”的孩子们。通过对这些孩子们境况的叙述,得出“如果说成长路上挫折在所难免,但是不要让跌倒甚至牺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代价”的结论,表达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欲放的花朵,给花儿一张温床”的主旨。
本文举例贴近生活,易引起共鸣,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流畅、生动、自然。
专题11:2007年全国卷Ⅱ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为贫困学生捐款300万,但当他生病后,这些人竟无一人探望,其中一名受助者还说:“这让我很没面子。”丛飞很伤心,但他说:“我现在已经无须钱来治疗了。”
华南农大学生小李把卖废品所得的钱捐给一所希望小学,不久他被查出患白血病,该校师生纷纷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这位小女孩说,我们要记得李姐姐说的话:“要学会帮助那些需要,要帮助别人。”
要求: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意的范围作文,不要造作,不得抄袭。
满分佳作欣赏:
穿越百年的芬芳记忆
某考生
“你是谁,读者,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一个头缠白布、身着素衣的老者向我走来,默默微笑着,“我无法从春天的财富里为你送来一朵鲜花,无法从远方的云彩里为你送来一缕金霞,打开门向四周看看,从繁花盛开的园里采撷百年前消失的鲜花的芬芳记忆,让欢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光……”
泰戈尔就这样一步一步向我走近,在我的耳边低语,告诉我奉献的美丽——它如一抹春日的阳光,亲吻着每一个生灵。
在熹微的晨光里,叶儿轻轻晃动,飘摇在秋风里。“落叶在泥土里迷失自己的时候,才融入森林的生命里去了。”你说着,用手托住一片黄叶。叶子一生的意义便在于此,在深秋晚风中,用一种辉煌的告别方式来终结自己的生命,为大地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零落成泥,不奢求什么回报,它只是记住了大地对它的哺育之恩,也渴望用自己的生命予以报答。正因为如此,叶子才得到了永生,飘散在诗人缠绵的笔墨里,一幅幅书卷里……
秋日的凄凉过去,是春日的繁花似锦。那枝头含苞的花蕾,抑或层层叶片之间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竞相争艳着。“泥土饱受污辱,却以花朵作为回报。”你让我捧一抔土,我闻到了泥土里散发的阵阵幽香。
土壤虽忍受着人们的摒弃,却毫无怨言,经历雨滴的拍打,冷风的肆虐,终于在和煦的春风里,吐纳一地的芬芳,在人们的心头弹奏着潺潺的乐章。也许,世间某些外表丑陋不堪的事物,它们也一直在默默奉献着,一直在为世间的美好而努力着。
“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我们唯有献出它时,才真正拥有它。”你依旧微笑着,向我讲述永恒的真谛。是不是世间万物亦如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只有在学会付出之后,才能够得到回报;与人方便之后,才能够与己方便,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为他人奉献的时候,我们才会收获——收获喜悦与幸福,也收获他人的付出。此时,我们才能拥有一份厚重的生命,才真正拥有了它,不是吗?
流连在繁花盛开的院落里,我采撷了一朵在奉献的雨露滋润下盛开的花朵,娇艳异常。我轻轻一嗅,闻到了鲜花的芬芳记忆,在一位老者的笑容里,穿越百年时光……
创意点评:
文章的亮点之一是以叶子、泥土作比,运用拟人手法阐明人生哲理。内容丰满而富有美感。对泰戈尔的借用与引申则是文章的第二亮点。
滴水之恩涌泉报
某考生
我们生活在当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赚的钱更多了,人情味却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我们的股市价格一路狂升,价值观却成倍地下降;我们的社会都知道“此仇不报非君子”,却怎么也流行不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人们的心越来越狭隘,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之人,仿佛充斥着整个社会。
曾读到一则故事:一对老夫妇遇到一个赶着回家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年轻人买不到车票,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法回家。老夫妇邀他共度圣诞节,在遭到拒绝后,老夫妇主动将自己的车借给了年轻人。这样的举动令人感动,但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心寒:这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杳无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谈到社会道德时,也曾说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一次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打电话找到失主后,失主没有半句感谢之词,还要求他把钱包送还自己家中。
我们感叹丛飞节衣缩食为贫困学生捐款,却也愤慨在他重病之时无人援助;我们感叹雷锋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也无奈于现在有些中小学生不知“雷锋”为何人!当整个社会呈现出自私的姿态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述说何人何时帮助过自己,教导子孙们要报答人家。虽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过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人。这是我见过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他让人们明白了感激的力量与回报的感动。
一位女士把自己430元稿费捐给了西北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但这位女孩把她的恩德深深地记在心里,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她写信——虽然这位女士已忘了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让人欣慰。
我们感叹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小李的爱心,更为那个四年级的女生深深感动;我们感叹大批青年出国深造,更感叹他们中不少人回国报效的选择。
西方有位哲人说:“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所以基督教有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将促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有思想、有内涵,它让我们可以遥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创意点评:
作者写作笔法独具匠心,入题先从反面切入,接着再由反及正地提出观点、深化主题,令人眼前一亮。全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援引东西方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语句富含哲理,表现出作者的文学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爱,更需要“复制——粘贴”
甘肃某考生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一首歌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句,也是对一个社会中冷漠人群中最震撼人心的呼唤。
习惯了在快捷的信息网路上生活的人们,每天不知进行着多少次的“保存”、“复制”、“粘贴”、“删除”之类的操作。可你试着将一些人类的美德类似地操作过吗?请让我告诉你一个美妙的操作,把爱先“保存”再“复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粘贴”,试一试,你将因此而快乐一天,甚至一生。
第一次从《读者》上读到丛飞的故事,让我感动到流泪,更让我羞愧到脸红。20岁了,居然没有自发地捐过一次钱,习惯了对身旁受难者的冷漠,甚至特别地轻视他们。念小学的时候,还知道偷家里的一块干粮给乞食者,后来慢慢地就不这样做了,开始去呵斥他们,大家都这样,原来我们学会了把爱“删除”这个操作。